摘要:“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从古至今,人们都有三大信仰,一是祖先信仰,人们认为祖先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能够庇佑子孙后代,因此在特定的日子(清明、中元节、寒衣节或祖先忌日),就会前往祖坟进行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与感恩;二是天象信仰,古人认为日月星辰的律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从古至今,人们都有三大信仰,一是祖先信仰,人们认为祖先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能够庇佑子孙后代,因此在特定的日子(清明、中元节、寒衣节或祖先忌日),就会前往祖坟进行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与感恩;二是天象信仰,古人认为日月星辰的律动和四季的跌宕息息相关,因此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三是人文信仰,这源于人们对不同文化、价值观、道德准则及杰出人物的尊崇,为此延伸出了很多节日,例如老子诞、孔子日、生轩辕、上巳节等,这些节日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明天就是农历三月十三(阳历4月10日),这天也恰逢清明节气的第二候,称之为“田鼠化为鴽”。在民间,特别是老人的眼里,农历三月是一个很重要的月份,尤其是三月十三,更是民俗文化中很特别的日子,农村有一句老话说“三月怕十三”,这句话是啥意思?到底怕啥?我们来看看老人咋说的。
明天是农历的三月十三,季春时节的中期。按照干支纪年来说,明天是乙巳年、庚辰月、己酉日,值得一提的是,明天同样还是“神农诞”、“放水节”、“执日”。
首先,什么是“神农诞”呢?
神农诞,指的就是祭拜炎帝神农氏的日子。炎帝神农氏是华夏始祖之一,被民间称为“农业之神”、“五谷王”、“神农大帝”等,神农氏不仅是农业的先驱者,还是医药的创始人,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这为人们的健康做出了贡献。因此,每当到了“神农诞”这天,人们就会祭拜炎帝神农氏,以此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
但要注意,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方文化存在差异,关于炎帝神农氏的诞辰有很多的说法,有说法认为农历二月十六是神农炎帝的诞辰,也有说法认为农历三月十三或四月二十六是神农诞,但无论说法如何,神农诞这天人们都会通过祭祀神农氏,以此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其次,什么是“放水节”呢?
放水节,也称“水寒节”,从字面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与“水”有关的节日,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据传放水节原本是为了庆祝都江堰水利工程岁修竣工和进入春耕生产大忙季节而举行的盛大庆典仪式。后来,这一活动逐渐演化成祭祀治水先贤李冰父子、祈求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的传统文化节日。
放水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隆重的祭祀活动,以此表达对治水先贤的敬意和感恩之情。而且在祭祀活动结束后,还会举行放水仪式。在都江堰地区,堰工们会打开阻碍江水的隔档,让岷江水奔流而出,宣告着灌溉之源的开启。这一时刻象征着万物复苏,农田迎来了希望的春水。
最后,什么是“执日”呢?
“执日”是我国择吉文化的一个说法,在古代,人们只要遇上一些大事之前,都会选择在一个好的日子进行,这种“挑日子”的文化就是我国的择吉文化,例如出行远游、婚嫁娶亲等都会择日而行,图个平安、吉利。民间最常用的择吉方法就是“建除十二日”,这是由十二个不同含义的日子组合而成,分别为:建日、除日、满日、平日、定日、执日、破日、危日、成日、收日、开日、闭日。
明日农历三月十三,根据“建除十二日”择吉推算为“执日”,其中“执”有着执着的日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轻言放弃,毕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学会坚持不懈,这样事情才能突破瓶颈。因此,“执日”在古人看来也是一个“凶日”,但这里想要表达的不是字面之意,而是传统择吉文化对日子的一种划分方法。
明日农历三月十三,不仅是清明节气第二候的日子,同样还是“神农诞”、“放水节”、以及“执日”,那么这天老人到底怕啥?我来解答。
农历三月十三是“神农诞”,这天一些人会前往神农庙或在祠堂供奉贡品,以此向神农氏表达敬意之情,但供奉的供品是有一些讲究的,并不能太过随意,那么都有什么讲究呢?
首先,供品的数量是有讲究的,要为单数的供品。对此《周礼》中就有记载:“祭神者,必以单数,取其阳刚之气也。”在传统文化中,单数被视为阳数,代表着积极、向上、生机勃勃,古人看来,神灵,作为光明、正义与力量的象征,自然与阳数有着相关联,因此,供奉神农氏时,供品的数量要选择单数,如三、五、七等。
其次,供品还要选择有吉祥寓意的。例如平平安安的苹果、事事如意的柿子、团团圆圆的桂圆、多子多福的石榴等,这些都是作为供品的首选,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祭拜神农氏的供品还要避免肉类,因为神农氏作为农业之神,他的功绩在于教会了人们种植五谷、驯化动植物,使人类得以摆脱茹毛饮血的生活。因此,供奉神农氏时选择素食供品,这也是对其的一种尊重。
三月十三这天还要避免下河游泳,因为这天也是“放水节”,人们在这天会前往到河流、湖泊等水域放小船或放灯笼,以此希望水流能够带走厄运和疾病,带来好运和吉祥。这个时候河水无疑会被这些小船或灯笼污染,如果此时下河游泳,水质不干净,也容易出现头疼等不适。
除此之外,现在恰逢季春时节,虽说气温开始回升,但水温却往往滞后于气温的变化。简单来说,看似温暖的湖面,实则水下的温度还是较为寒凉,如果下河游泳,极易因水温过低而导致身体抽筋,从而发生无法挽回的事情。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春天要“春捂”,不过早的减少厚衣,因为春季气温逐渐回暖,但昼夜温差大,天气多变,过早减少衣物容易导致寒邪入侵,引发感冒等不适。虽说现在进入季春时节,天气温差还仍旧较大,但要避免过度“春捂”,这是为啥?
进入季春时节,自然界的阳气渐盛,万物生长开始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也随之加快。此时,若过度春捂,就会阻碍阳气的外发,导致体内热量无法散发,汗液排泄不畅,进而引发湿热内蕴,出现“春乏”不适感。
因此,此时不宜过度“春捂”,要学会适度“春捂”。也就是说,根据天气变化灵活调整衣物,不要一味的多穿衣服。例如,温度较低的早晨或夜晚,可以适当多穿一件薄外套;天气温暖的中午,适当的减少衣物;但对于体质较弱的老人或孩子,应当多注意保暖,以免受到风寒的侵袭。
农历三月十三还有一怕,那就是“怕下雨”,其中有啥说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在古人看来,农历三月中旬,正是万物生长、土壤复苏的关键时期。然而,此时若遇连绵阴雨,则会导致土壤过湿,从而影响农作物的根系呼吸,甚至引发洪涝,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
农谚也有云:“三月十三雨一日,四月多雨谷价贵”,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三月十三这天下了一天的雨,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农历四月将会有较多的降雨天气,这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进而影响粮食产量和价格。
虽说“春雨贵如油”,春天降雨能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但如果雨水过多,反而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长时间的阴雨天,会导致阳光的照射不足,农作物无法正常的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减缓其生长速度,降低产量和品质。其次,三月十三前后正是农耕的关键时期,长时间的降雨不仅会阻碍农民的耕作进度,还会导致播种时间推迟、施肥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农历三月十三怕下雨,其实就是农民对于丰收好年景的期盼。
“三月十三太阳笑,风调雨顺百物生”
“三月十三河床满,四十五日阴蒙蒙”
“三月十三雨,立夏也难停”
与此相关的农谚还有很多,都说明了农历三月十三是一个宜晴不宜雨的日子。
总结,老话说的“三月怕十三”,到底怕什么?您都了解了吧?不妨把关于“三月十三的习俗和讲究”分享给身边的家人或朋友,这也算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关心方式。
来源:生肖运势第一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