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动自己'到'贻误实事,领导眼中的'爆款'和现实中的冷清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9 07:08 1

摘要:某体制内单位公众号小编最近很崩溃。领导要求每篇推文必须修改八遍以上,结果阅读量始终徘徊在两位数。更无聊的是,这种"自嗨式"工作法正在被写进年终总结,成为"新媒体建设突出成绩"。这不是个案,而是一种新型形式主义的蔓延。

某体制内单位公众号小编最近很崩溃。领导要求每篇推文必须修改八遍以上,结果阅读量始终徘徊在两位数。更无聊的是,这种"自嗨式"工作法正在被写进年终总结,成为"新媒体建设突出成绩"。这不是个案,而是一种新型形式主义的蔓延。

细究这种现象,会发现一个怪异逻辑链条:过程越繁琐,领导越满意。从字号调整到标点修改,从配图更换到段落重组,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结果,不过是把一篇60分的文章打磨到65分。而真正需要投入的民生服务、业务创新,反而被搁置一旁。

管理学中有个"剧场效应":当所有人都站起来看戏,最终谁也没得到更好视野,只是平添疲惫。某些领导就像固执的剧场观众,非要下属反复折腾那些根本没人看的"表演"。他们似乎忘了,政务新媒体的核心是传播效果,不是自我感动。

这种现象背后是评价体系的扭曲。上级检查时看的是"是否按时更新""是否领导审核",而不是"解决了什么问题""群众是否受益"。于是,聪明的执行者开始生产"检查专用内容"——精美但无用,规范但无效,就像橱窗里的模特服装。

更令人担忧的是机会成本的浪费。某县宣传部门全年修改公众号稿件耗时2600小时,相当于一个公务员全年工作时间的1.5倍。这些时间本可用于调研走访、业务培训或政策创新,现在却消耗在"把宋体改成仿宋"的无限循环中。

形式主义最可怕之处在于会自我强化。当第一批"精修推文"获得领导表扬后,后来者只能变本加厉。某单位甚至出现"七级审核"制度,一篇简讯要经过起草人、科室负责人、分管领导等七道关卡。层层加码的结果,是所有人都疲于奔命却离实效越来越远。

对比企业新媒体运营的残酷现实:阅读量不行立即调整,转化率低下马上复盘。而某些体制内账号却像活在平行世界,阅读量再低也要坚持"日更",互动再少也要追求"版式完美"。这种脱离市场的运作,本质上是用行政逻辑替代传播规律。

其实破解方法并不复杂。某市率先将"群众转发量""问题解决率"纳入考核后,账号小编们突然开窍了。一篇关于医保新政的解读,因为直接附上在线办理入口,阅读量从80飙升至8000。这说明不是群众不需要政务信息,而是我们总在提供群众不需要的信息。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早警告过"理性化的铁笼"——当程序正义压倒实质正义,系统就会走向荒谬。今天某些单位的公众号运营,正在演绎现代版"削足适履"。我们忙着把鞋子擦得锃亮,却忘了走路才是目的。

改变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就像脱贫攻坚用"两不愁三保障"取代表格考核一样,政务新媒体也该建立"有用性指数"。是否解答了群众疑问?是否简化了办事流程?这些实实在在的指标,比排版精美度重要一百倍。

当某位领导自豪地展示精心打磨的推文时,或许该问问:除了秘书和审稿人,还有谁记得上期内容?公共服务不是艺术品鉴赏,实效永远比形式重要。与其在无人区修筑豪华公路,不如先解决百姓门前的泥泞小路。

来源:街拍美美哒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