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变化对普通人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我们可以如何应对?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8 17:12 1

摘要:从5月2日起美国将终止从中国内地和香港进口的小额包裹免税待遇,所有通过国际邮政发出的小额包裹都要开始缴纳其价值30%或每件25美元的关税,6月1日后将增至每件50美元。

1. 关税: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主要用于调节国际贸易活动和保护本国产业。

2. 贸易逆差:一个国家进口商品总价值超过出口商品总价值的差额。

3. 报复性关税:一国对另一国征收关税后,被征税国采取的对等加征关税措施。

4. 民粹主义:通过迎合大众情绪、煽动民族主义情绪来获得支持,往往打着"维护公平正义"的旗号,实际上可能是在推行强权政治。

5. B2B:企业卖给企业

6. B2C:企业卖给消费者

从4月5日起美国对全球约180个国家进入美国的商品征收最低10%的基准关税;

其中,将对60个贸易逆差国家(包括中国)实施额外加税。

从5月2日起美国将终止从中国内地和香港进口的小额包裹免税待遇,所有通过国际邮政发出的小额包裹都要开始缴纳其价值30%或每件25美元的关税,6月1日后将增至每件50美元。

目前,中国宣布对美国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并限制稀土元素出口。除中国以外,加拿大、欧盟、印度、墨西哥也都宣布了对美国商品增加报复性关税(越南也提出了46%的关税但马上表示愿意通过谈判解决冲突)。

这个“为什么”需要从两个角度来说,第一个角度是川普对外宣称的关税措施理由:

为了缩小美国贸易逆差,为了保护美国本土制造业,为了制裁不公平的贸易行为balabala,总之就是:“我漂亮国被全世界一起欺负啦!我不允许这样的霸凌行为继续下去!我要反击你们所有人!我也不是要反过来霸凌你们,我只是要维护原本的正义和公平!”

这一套理由说辞,听的人但凡没有一点经济学知识,或者暂时还没有因为关税调整被影响生活,都有可能认为他说的是合理的。但实际上,这套说辞是典型的强权者在使用受害者的角色叙事,既不符合经济学常识,也不解决美国本土更紧迫的民生问题,表面上是在诉诸公平和保护本国人民,实际上是在通过煽动民族情绪合理化经济民族主义。

所以,就有了第二个角度的“为什么”?也就是他究竟想干嘛?

当然,川普并没有本人给我打过电话告诉我他是这么想的,这纯粹是我从大选开始持续关注相关新闻后认为唯一可能的解释:

所有的关税措施都并不真的是为了保护美国本土制造业和工人就业,而是为了巩固他执政期内美国对全球的议价权、外交谈判中的主动权、本国经济中的操控权、当然还有更重要的巩固他的选民基础。总而言之就是:强化他本人以及他代表的政府在全球贸易和国际政治中的权力。

他把那么极端的关税政策一出,很多国家都难以承担由此增加的巨大出口成本,更难以让本国市场消化报复性关税对自己国家带来的影响,所以很多国家会不得不通过外交谈判,以获得一部分关税减免。谈判当然需要有条件,例如“要不这样吧!我允许你在这里那里建一个小军事基地,你把我们的关税免掉好吧!”“要不这样吧!下次什么什么大会投票的时候我投你,你把关税收回去20%好吧!”之类的,这些通过关税威胁换来的其它议题上的筹码才是他真正想收的东西,而这些也正是能够扩大他对全球地缘政治操控能力的资源。

会找他谈判的除了被关税影响的国家以外,还有突然被创飞的美国企业们。因为很多公司需要从别的国家采购原材料,关税一加,生产成本就涨了,企业不可能自己吞掉上涨的成本,当然得转给美国消费者,这样的价格上涨不只不会带来利润增加,反而可能因为消费者对价格变化敏感,买的少了,总利润减少。

美国的关税调整也带来了很多国家的报复性关税,那么美国企业出口商品到这些实施了报复性关税的国家时,也面临着更高的成本,这个成本就得转移给出口的接收国。那购买这些美国商品的国家肯定就要再三思量了,要不就不买这么多了吧?这些美国企业的商品出口收益就受到了威胁。

所以,大多数涉及进出口的美国企业现在都在着急。他们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找川普谈判,争取豁免,争取特殊照顾。然后川普就能以救世主一般的形象出现,对企业说:来来来,我来看看怎么帮你解决哈,这样吧,你出钱投资一下这个那个公司,我就给你豁免关税。

而他的主要选民群体:中年白男蓝领工人&民粹主义拥护者

这帮人最相信阴谋论了,最相信全世界都想害他们了,最相信“America is the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了,坚信自己失业是因为外国移民抢走了自己的饭碗,和自己的技术落后绝对没有任何关系!

川普那一套说辞激发的全球vs美国的对立情绪简直正中这帮人的心怀,会让他们更加相信川普在拯救美国,即使物价上涨,他们更没钱了,他们反而会更团结更支持川普。

以上,川普就通过看起来没道理的疯癫举措实现了个人和执政政府的权力加固、对本国经济的操纵权,以及选民基础巩固。

作为普通消费者:

因为报复性关税的实施,也就是我国对美国进口商品也将大幅增加关税,所以对美国原产进口商品有需求的普通消费者即将面临明显的产品价格上涨。

这里面包括很多生鲜(国内对美国进口牛肉海鲜水果坚果的需求其实蛮大的)、日用品、奢侈品等等,这些品类都还算能够比较容易地找到替代品或者干脆放弃消费,而比较难以被替代的一类进口商品是特殊药品和医疗器械,那么一些需要使用进口药物和进口医疗设备的患者就将面临更高的治疗成本了。

那些大众熟知的美国品牌的商品都将陆续迎来一定的价格上涨。从波音的飞机(将间接影响机票价格)、到英特尔的处理器(将影响一大堆电子产品价格)、特斯拉的汽车、苹果的手机,甚至包括很多我们熟知的运动品牌:Nike、Addidas、Under Armour等等的商品价格。

对这些商品有消费需求的人,如果要维持原有的商品选择偏好,就不得不承担更高的生活成本了。

在跨境贸易行业工作(有对美业务)的人:

美国对中国总体征收54%的关税,这将直接导致中国对美出口量的大缩水,面向美国的订单量会减少很多,那么国内的相关(B2B的)生产行业就会面临减产的压力。对我国相关制造企业来说,就是又少了盈利,成本还增加了。接下来必然到来的就是:降薪、裁员,尤其是基层生产链上的员工。

为了规避关税的影响,可能也会有不少本来在国内的制造企业把工厂搬到关税影响较小且生产成本低廉的地区,例如越南、墨西哥、甚至非洲。那么本来在国内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就更加面临失业风险了。

那些从事跨境电商做独立品牌出海(B2C)的人,也将大范围受影响。因为之前美国对中国大陆和香港发出的小件低价包裹是有一定免税优惠的,所以很多跨境电商可以采取“小包直邮”的形式经营,美国的消费者能够比较快速地收到产品,还不用支付过于昂贵的物流成本。

但这次美国直接关闭了这个小包低值免税的通道,要求从此这些小包裹也要缴纳商品价值30%或每件25美元的关税,6月后还要提高到每件50美元。那本来美国的消费者看中一条中国生产的漂亮裙子,到手只需要100美元,这下直接跳到了125美元起,6月之后就是150美元了,她还会买吗?不管怎么样都要再斟酌几下了吧?

所以,主营跨境电商零售的中小企业,将面临不可避免的订单转化骤降、价格优势丧失、现金流出问题、库存风险增大等等压力。

另一个会很受影响的就是投资人群:

这两天的新闻大家也看到了,全球股市大震荡,企业慌,股民更慌。美股直接创下2020年以来的最大跌幅,2020年啊!那年是什么导致的股市萧条?川普一人干出天灾同等危害力了。

全球大量投资者都在仓皇抛出手里的风险资产,仍然持有美股或美元资产的人,手里的资产市值也在跌。

同时,关税导致国内出口量减少,那么整体美元流入就少,人民币需求降低,汇率就会降低,也就是人民币面临进一步贬值。由此又导致:普通消费者对任何进口商品的购买力都将缩水。

还有一个会比较受影响的人群是走美留学群体,这里还涉及到一些签证政策的变化,就不展开分析了。

▪️接下来说说,作为普通消费者、相关行业的劳动者、相关行业的企业运营者、投资者,有哪些能做的应对措施:

普通消费者:

距离关税调整落实到市场价格上还需要一段时间,可以在这期间适当囤那些你认为不可替代的美国商品。那些没那么非它不可的产品,可以转向探索其它国家的品牌。

相关行业的劳动者:

如果只具备供应链上的基层生产技能,且公司主要出口美国的话,将会比较危险。

虽然接下来内地市场一定会有一系列的促进内需的活动,但就这几年的经济状况,这内需不是那么容易推动的,所以即使公司转型生产面向本土市场,也很难适应本土竞争和弥补收益差距。所以,失业的风险是存在的。

可以选择转去那些主营出口其它国家的企业,同样的技能需求但相对更稳定的就业。

同时应该加强复合型能力的积累,包括熟练掌握英语或其它小语种,了解不同国家的市场特色、消费偏好、文化习惯,能够适应供应链数字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使用报表工具等),具备良好的商务社交能力等等,这些技能将加强你在行业中的不可替代性,不再只是提供单一劳动的随时可以为了缩减成本而淘汰的劳动者,这样的劳动者也更可能获得外派到海外市场获得更高薪资待遇、积累更多高价值工作经验的机会。

相关行业的企业运营者:

国货真的真的真的真的真的不能再继续走低价走量路线了,而是需要深耕品牌差异化,做出有市场忠诚度、能够卖出溢价的品牌IP。

这些年,国货的低价优势已经逐渐被东南亚几个更便宜的国家瓜分走不少,在纯生产成本上我们已经不比他们有多少优势(虽然说大多数生产基线上的工人收入倒也没涨多少)。

但这些年我们并未改变全球市场对made in China的偏见,全球大多数人还是默认国货应该就是极致性价比的,必须是非常便宜的。

当然这样的偏见也存在于我们自身,国内消费者对极致性价比的追求,以及几乎不存在的中产消费群体,导致整体消费偏好非常两极,买东西似乎只有极低价和奢侈品两个极端,没有中间端。市场对低价的要求必然将施压给供应链,极致控制成本、压榨员工、偷工减料等等。

产品不出新,只靠低价吸引一次性消费;

品牌形象难以建立,用户没有忠诚度;

生产员工无法在收入中获得尊重与成长,只能在剥削中自我麻木;

企业无法获得稳定的利润预期,生存全靠赌爆款、赌流量。

这不是商业,这是一种集体内耗的不健康生态。

这一整套模式的本质是透支品牌信用、牺牲人本价值、阻碍产品创新。如果国货继续困在这条路径上,很难向国际市场输出好品牌。

那么在关税带来的影响和其它国家的低廉生产优势下,继续走低价路线只会卷死自己,不仅利润空间被压缩到极致,还会永远陷在“无品牌、无议价力、无抗风险能力”的恶性循环中。

国货出口要抵抗风险,唯一出路就是放弃低价路线,重构产品逻辑,打造有风格、有审美、有故事、有品质的独立品牌。

在这个出海路线上做得比较好的包括DJI、Plaud AI、Anker、Tineco等等。都是完全不触碰低价市场,专注在做品牌叙事和高端产品,它们的用户忠诚度和品牌IP的不可取代性,让他们即使在这场动荡中也不得不受一些影响,但至少还是能顽强地生存下去,来日再继续壮大。

所以,国货并不缺产品,不缺制造高端优质产品的能力,缺的是创新,缺的是品牌建设。从世界的工厂转型为世界的品牌,才可能在风暴中一次次坚强地活下来。

除了商品出口以外,还可以考虑转型服务出口,即不严格受关税制约的非实物商品出口,包括咨询服务、培训服务、软件服务、内容创作、数字营销、设计方案、知识产权授权,这些非实物服务产品不仅不受关税限制,还更有溢价空间。虽然世界对made in China的商品还存在一定刻板印象,但对国人的工作效率还是普遍认可的,所以,未来在承接海外服务外包方面,将会出现非常多的机会。

最后,对于全球市场的投资者,我们的应对策略其实和没有这份危机时的思路仍是一样的:

稳住心态,放眼长期,尽可能分散投资组合。

美股虽然在跌,但市场具有周期性(虽然这个周期性规律可能会被破坏一点)。

能放眼十年以上的,才是真正的风险对冲。

来源:人与财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