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豆角作为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在我国广泛种植。豆角苗期的健康生长对于其后期的产量和品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然而,在豆角苗期,多种虫害频发,严重威胁豆角植株的生长,其中地老虎、蚜虫、蓟马和茶黄螨是最为常见且危害较大的害虫。深入了解这些害虫的发生规律、危害特征,并采取
豆角作为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在我国广泛种植。豆角苗期的健康生长对于其后期的产量和品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然而,在豆角苗期,多种虫害频发,严重威胁豆角植株的生长,其中地老虎、蚜虫、蓟马和茶黄螨是最为常见且危害较大的害虫。深入了解这些害虫的发生规律、危害特征,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对豆角种植户来说至关重要。
一、地老虎
1. 发生规律
地老虎种类较多,在豆角苗期造成危害的主要是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这类害虫一年可发生多代,以幼虫或蛹的形态在土壤中越冬。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和趋化性,对酸甜气味颇为敏感。每年春季,随着气温的回升,成虫开始活动、交配并产卵。卵多产在土块、杂草或豆角幼苗的叶片背面。幼虫孵化后,起初聚集在卵块附近取食,随着虫龄的增加,逐渐分散,白天潜伏在土壤表层,夜晚爬出地面咬食豆角幼苗的茎基部,造成豆角幼苗缺苗断垄。
2. 危害特征
地老虎幼虫咬食豆角幼苗接近地面的茎部,导致幼苗从被咬处折断,整株死亡。在发生严重时,会造成田间大量缺苗,需要重新播种,不仅增加生产成本,还可能错过最佳的生长季节,严重影响豆角的产量。
3. 防治方法
- 农业防治: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深耕细耙,通过机械作用直接杀死部分幼虫和蛹,同时将土壤中的害虫翻至地表,使其暴露在天敌和恶劣环境中,增加其死亡率。清除田间及周边的杂草,减少地老虎成虫的产卵场所,降低虫口基数。
- 物理防治:利用地老虎成虫的趋光性,在田间设置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捕成虫。每30 - 50亩设置一盏灯,灯的高度距离地面1.5米左右。也可使用糖醋液诱杀成虫,糖醋液的配方为糖6份、醋3份、白酒1份、水10份,加入适量敌百虫等杀虫剂,装入敞口容器中,每亩放置3 - 5个,悬挂在离地面约1米高的地方,每隔5 - 7天更换一次糖醋液。
- 化学防治:在幼虫3龄前,可选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00 - 3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重点喷施幼苗茎基部。也可用48%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进行灌根处理,每株灌药量200 - 300毫升,以杀死土壤中的幼虫。
二、蚜虫
1. 发生规律
蚜虫繁殖能力极强,一年可发生数十代。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4 - 5天即可完成一代。蚜虫主要以卵在寄主植物上越冬,春季气温回升后,卵孵化出干母,在越冬寄主上繁殖几代后,产生有翅蚜,迁飞到豆角等夏季寄主上进行危害。蚜虫喜欢聚集在豆角植株的嫩茎、嫩叶、花蕾等部位,通过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汁液。
2. 危害特征
蚜虫吸食豆角汁液,导致叶片卷缩、发黄,生长受阻。同时,蚜虫分泌的蜜露会诱发煤污病,使叶片和茎秆表面覆盖一层黑色的霉状物,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此外,蚜虫还是多种病毒病的传播媒介,可将病毒从病株传播到健康植株上,引发病毒病的大面积流行,严重降低豆角的产量和品质。
3. 防治方法
- 农业防治: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良好,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蚜虫生长繁殖的环境。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残株,减少蚜虫的滋生场所。与非寄主植物进行轮作或间作,如与玉米、高粱等作物间作,可减少蚜虫的发生。
- 物理防治:利用蚜虫的趋黄性,在田间悬挂黄色粘虫板。每亩悬挂20 - 30块,粘虫板的高度与豆角植株顶部平齐或略高,当粘虫板上粘满蚜虫时,及时更换。
- 化学防治: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 - 3000倍液、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为避免蚜虫产生抗药性,应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药剂,每隔7 - 10天喷一次,连续喷施2 - 3次。
三、蓟马
1. 发生规律
蓟马体型微小,繁殖速度快,一年可发生多代。蓟马喜欢温暖干旱的环境,在高温干旱季节发生尤为严重。成虫和若虫隐匿性强,多在叶片背面、花器内等部位活动。蓟马以锉吸式口器锉破植物表皮,吸食汁液。蓟马可借助风力、农事操作等进行传播。
2. 危害特征
蓟马危害豆角叶片时,叶片上会出现灰白色的斑点或条纹,严重时叶片卷曲、皱缩,生长受阻。在花器上危害时,会导致花朵发育不良,影响授粉受精,降低豆角的结荚率。此外,蓟马还可能传播番茄斑萎病毒等病毒,引发豆角病毒病,造成更大的损失。
3. 防治方法
- 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残株,减少蓟马的栖息和繁殖场所。合理灌溉,保持田间适宜的湿度,抑制蓟马的发生。
- 物理防治:在田间设置蓝色粘虫板,蓟马对蓝色具有较强的趋性。每亩设置30 - 40块,粘虫板的高度与豆角植株顶部平齐。定期更换粘虫板,以保证其诱捕效果。
- 化学防治:可选用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000 - 1500倍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10%多杀霉素悬浮剂1000倍液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由于蓟马多在隐蔽部位活动,喷雾时要确保植株的各个部位都能均匀着药,重点喷施叶片背面和花器。每隔5 - 7天喷一次,连续喷施2 - 3次。
四、茶黄螨
1. 发生规律
茶黄螨体型微小,肉眼难以察觉。其繁殖速度快,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极易爆发。茶黄螨主要以雌成螨在土缝、杂草根部或蔬菜残体上越冬。春季气温回升后,开始活动并向豆角植株上迁移。茶黄螨多集中在植株的幼嫩部位,如嫩叶、嫩茎、花蕾、幼果等,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汁液。
2. 危害特征
茶黄螨危害豆角叶片时,叶片背面呈油渍状,逐渐变为黄褐色,叶片边缘向下卷曲。嫩茎受害后,扭曲变形,生长受阻。花蕾和幼果受害后,发育不良,严重时导致落花落果,极大地影响豆角的产量和品质。
3. 防治方法
- 农业防治: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残株,减少茶黄螨的越冬场所和虫源。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增强植株的抗虫能力。
- 化学防治:可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1500 - 2000倍液、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73%炔螨特乳油2000 - 3000倍液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喷雾时要注意将药剂均匀喷施到植株的幼嫩部位,尤其是叶片背面。每隔7 - 10天喷一次,连续喷施2 - 3次。
豆角苗期虫害的防治需要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根据不同害虫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方案。同时,要注意农药的安全使用,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方法进行施药,避免农药残留超标,确保豆角的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通过有效的防控措施,为豆角的健康生长和高产优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