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得到两枚闲章,一枚“夏日清和”,一枚“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极喜欢,若再添一枚,就要“听松风处”,篆体字,蘸了印泥,落在水墨淋漓的白宣上,古澹温雅,意境也是极好的。
作者 |「秦淮桑」
首图 |「白墙下的花园」
封图 |「白墙下的花园」
得到两枚闲章,一枚“夏日清和”,一枚“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极喜欢,若再添一枚,就要“听松风处”,篆体字,蘸了印泥,落在水墨淋漓的白宣上,古澹温雅,意境也是极好的。
居处,若有松木蓊蔚,自然最好,无松,便听纸上一点泛着松烟味儿的墨香,料亦不恶。
@秦淮桑
文徵明画拙政园三十一景,笔触洒落,清旷幽渺,或古木楼亭,或清流映带,或烟山欲染,或曲径通幽,引人入胜,目不暇接。
其中有一幅画的是听松风处,几株老松,虬曲劲挺,枝叶疏密有致,且都往一个方向吹,里头分明藏有风声,所谓动中有静、繁中带简,画面一下子活起来,般般景象,如在目前,那土石、落叶,那阵阵松涛,无不透出一种林泉高致。
树下坐一人,也不弹琴,也不展卷,也不焚香品茗,只是那么随意一坐,满衫松色,坐在潇然四起的松风里,已是神仙般人物。
△明 文徵明 听松风处
“疏松漱寒泉,山风满清听。空谷度飘云,悠然落虚影。红尘不到眼,白日相与永。彼美松间人,何似陶弘景。”
松性闲逸,听松人亦然。
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中写道,“东出梦隐楼之后,长松数植,风至泠然有声,曰听松风处”。听松风处原先似无建筑,只是一个土坡,几株老松,野逸而多佳趣。后世拙政园据此景筑松风水阁,阁子临流,半墙半窗,檐角翼然若飞,旁有黑松,幽静可人。
@双子阳光的豆豆
沈韶与恽寿平共同绘制的《公牧坐听松风图》,既有丘山远意,又有世俗真趣。画中苍松虬劲,苔藓斑斑,松叶分明,细致如针。松下坐一老者,儒巾白袍,长髯飘飘,静听松涛,眉目祥和。老者怀抱一手持拨浪鼓的小童,另有两小童侍立左右,举止活泼,童趣天真。
恽寿平所题诗云:“虬松落空翠,花石相缭绕。掀髯吟松风,双眼送归鸟。”这一“掀髯”,极有意思,活脱脱一个老顽童形象,“掀髯”所为“吟松风”,便觉风雅。
△清 沈韶与恽寿平 公牧坐听松风图
清代诗人张维屏,号南山,又号松心子,以其癖松故也。道光十六年,张维屏辞官,两袖清风归故里,二子祥瀛为其构建庭园,张维屏以“听松园”名之,园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花木幽草,相映成趣,溪涧出松荫,清风摇竹影,极静雅之致。
张维屏心性疏朗,认为“花竹禽鱼,溪山风月”皆造物所赠,不敢私自享有,有惠然来访者,便欣然与共,其胸襟豁达开阔,令人叹服。
@莫修-文
张维屏喜听松风,尝有诗云:“水松排列护江村,风起涛生籁自喧,也与山松同一听,此园名唤听松园。”松有静意,风止处,是落花依草闲眠一般的沉静;风起时,则是清泉石上流一般的禅静。松风过耳,舒徐静谧,可以涤烦,可以消虑,可以静人心。
张维屏不言自听松风,而说与松听风,真是妙想,仿佛松也是个知己一般,可以和诗人一同坐在澹淡月华下,听风拂拂而动,偶尔穿插数声虫鸣,地下叶影离披,空中星子煜耀,什么都不必说,自觉心旷神怡。
@双子阳光的豆豆
松贵老。老松偃仰,苍劲有态,似老将解甲归田,眉目间难掩叱咤风云的一股子意气。
张维屏《听松诗序》中有“园以木胜,木以松胜”之句,又说“园常有,松不常有;松常有,园内外有松且百岁之松不常有”,诚然,园庭易构,古木难得。私家园林,若有百年老松几树,历阴晴雨晦而不改其傲气与铮铮铁骨,那真是好,看着便有种笃定安稳在里头,虽千万金而不易。
@莫修-文
苏州上方山原有听松僧院,“四周遍植松树,钟声古寺,松涛阵阵,为石湖一景”,可惜的是,原址已毁,现存石门额,落于枯叶碎石堆中,风尘满面,犹不改其古拙敦厚。此额为民国李根源所题,汉隶笔法,质朴里头暗藏一份平淡天真,不用巧,反而字字皆巧。
1927年,李根源母亲阙观贞病逝,灵柩暂寄于听松僧院,李根源于寺中借住守灵,几经辗转,觅得小王山将母亲灵柩落葬。随后于此居隐十年,其间广植松树,山林里松影遍布,松涛不绝,阙太夫人安葬于这等一个清幽的所在,日日与松涛相伴长眠,对于李根源来说,也算是一种安慰吧。
@秦淮桑
十年间,探访者往来不绝,履迹落于松针叶影之上,踏碎的风声,仿佛至今仍有余响。他们留下的墨宝,李根源请人镌刻于石上。留存至今的一百多方摩崖石刻,已然成为小王山一景。
山中有万松亭,飞檐翘角,四面轩敞,下设吴王靠,可以一憩,坐听风入松,如树杪停云、云间白鹤,自性洒然,俗虑都消。
@白墙下的花园
不同于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不同于蛙鸣池塘惊客梦,雨打芭蕉倍寂寥;也不同于钟声出古寺,犬吠月明中。松风泠然细微,似平芜尽处一痕远山,淡烟霭霭,看得见,摸不着。
来源:景观那些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