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年风云激荡,鸡西工运史承载着黑土地上的热血抗争与奉献荣光。从煤海深处的星火燎原,到新时代的产业转型征程,一代代劳动者用汗水挺起城市脊梁。本栏目以鲜活故事展现峥嵘岁月,为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提供生动注脚。
【编者按】百年风云激荡,鸡西工运史承载着黑土地上的热血抗争与奉献荣光。从煤海深处的星火燎原,到新时代的产业转型征程,一代代劳动者用汗水挺起城市脊梁。本栏目以鲜活故事展现峥嵘岁月,为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提供生动注脚。
鸡西工人阶级的诞生源自煤炭开采。鸡西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开采历史悠久。1906年城子河的鱼亮沟最早发现煤炭,此后,1911年黄泥河子(今恒山)发现煤炭,1912年梨树沟发现煤炭。
鸡西发现煤炭的消息传开后,引起一些外国资本家和投机商人的垂涎。1912年德国商人汉纳根来到黄泥河子,对那一带的煤田进行勘察;1913年沙俄地质学家耶希特尔和其学生凯萨希诺夫,对穆棱煤田进行勘察;1914年沙俄商人多拉夫斯基也到黄泥河子进行煤田勘察。鸡西煤田的发现,不但引起了外国资本家和投机商人的重视,同时也给鸡西的经济发展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形成带来了希望。
鸡西工人阶级的形成,发端于开采煤炭过程中煤矿工人队伍的壮大。1914年个体商人袁大章在恒山正式开办了鸡西第一座煤矿——密西煤炭公司,当时雇佣工人50人,日产原煤10多吨,虽然工人少产量也不高,但在煤炭开发上首开先河,为鸡西煤炭开发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1923年1月,白俄资本家谢结斯与吉林省实业厅签订了《中俄官商合办梨树沟小碱场沟煤矿合同》,成立了穆棱煤炭公司。1924年7月,煤矿正式生产,全矿有工人600多人,日产原煤160多吨。从1914年开办密西煤矿到1923年开办穆棱煤矿,9年时间里,鸡西出现了两座煤矿,揭开鸡西历史新的一页,同时也产生了鸡西历史上第一代产业工人。
鸡西的第一代产业工人以煤矿工人为主体,同时还包括铁路工人、机械工人、建筑工人、电业工人和林业工人。
随着煤矿的发展,也推动了铁路的修建。中东铁路当局积极配合煤炭和其他物资的运输,于1924年3月开始修建从下城子到梨树镇的穆棱铁路。经一年多的修建,穆棱铁路于1925年2月正式通车,于是在鸡西历史上产生了第一代铁路工人,当时有工人400人。铁路的开通加速了经济发展,也加快了社会信息传播交流,从而使梨树镇与平阳镇、当壁镇成为名噪一时的地方名镇。
穆棱煤矿投产后,因采煤机械设备和工具配件的需要,于1925年兴建了机械厂。工厂虽不大,但工种较为齐全,有模型、铸铁、煅铁、铆焊、机加、机车等工种,能够修理各种机车和客车,能装配制造矿车和各种小型工具器械,厂内有工人40人,到1929年增加到170人,他们成为鸡西历史上第一代机械工人。
穆棱煤矿在1927年还修建了发电厂,用德国制造的两台直流发电机和两台交流发电机发电,所发的电供给火车站和煤矿的生产使用,从而产生了鸡西历史上第一代电业工人。
在各矿区的建设中,需要进行了规模较大土木建设工程,修建井架栈桥、办公室、工人宿舍,还有学校、商店、医院、俱乐部等,于是又催生出鸡西历史上第一代建筑业工人。
此外,随着铁路交通的发展,鸡西林业、粮食加工等产业也相继兴起,出现了产业工人。至此,鸡西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来源:鸡西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