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少年宫开展以“在现场、重熏陶、促成长”为特点的沉浸式美育实践,探索“打造环境美、涵养语言美、倡导行为美、培塑思想美、追求创造美”的“五美”并重育人路径,为星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奠基。
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少年宫开展以“在现场、重熏陶、促成长”为特点的沉浸式美育实践,探索“打造环境美、涵养语言美、倡导行为美、培塑思想美、追求创造美”的“五美”并重育人路径,为星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奠基。
让环境成为“教育的参与者”。走进长沙市少年宫,首先吸引来访者的是建筑本身传递出的美学力量:音乐厅的球形设计灵感源自“星辰”;螺旋分布的场馆则隐喻“成长轨迹”;白墙蓝玻璃的冷色调中点缀着几抹中国红,既现代又兼具东方韵味。“建筑不应该只是容器,更应该成为教育的参与者。”长沙市少年宫的设计师曾如此阐释。
细节处,美学的渗透更为精妙。音乐厅前的台阶上,“星少年”卡通形象与“崇德 尚艺 创新向上”的标语错落排列;教学楼阶梯两侧,镌刻着孔子、鲁迅、爱因斯坦等名人的箴言。“每次踩着这些台阶,就像踏着智者的足迹攀登。”一名学生感言。
室外空间同样被赋予育人内涵。高大的樟树与银杏构成天然屏障,四季更迭中,茶花、桃李次第绽放。长沙市少年宫负责人说:“我们希望孩子意识到,美不仅是艺术馆里的展品,更是触手可及的自然。”
在《诗经》中重拾语言之美。当网络用语裹挟着“绝绝子”“yyds”席卷校园时,长沙市少年宫选择了一条“逆流而上”的道路——让《诗经》成为语言教育的底色。
在《相鼠》的学习中,学生讨论“礼仪之重”;在吟诵《鹿鸣》的同时,学生编创融合吟诵、绘画、舞蹈的跨学科短剧;《诗经》创写班的学生用“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表达抗疫决心,用“母氏圣善,我无令人”书写母亲节贺卡。
一名家长感慨:“孩子现在回家说话文雅多了,还会纠正我发微信时的错别字。”学生说:“诗歌让我找到了更优雅也更时尚的表达方式。”
在公益活动中彰显行为美。2024年夏天,长沙市少年宫的30名学生带着素描本走进岳麓山。他们不是去写生,而是执行一项特殊任务:记录濒危植物“绒毛皂荚”的生长状态,为参加由生态环境部组织的“全国青少年自然笔记征集活动”收集素材。四年间,长沙市近千名学生走进天心公园、烈士公园、岳麓山公园、洋湖湿地公园等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记录、分析自然现象,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
在红色熏陶中培养塑造思想美。在橘子洲头的青年毛泽东雕像前,学生齐声诵读《沁园春·长沙》。这不是旅游打卡,而是长沙市少年宫“红色美育”的常规课。课程设计者深谙青少年心理:“红色历史转化为艺术体验,思想教育便能润物无声。”
这种理念贯穿多个场景:参观党史博物馆后,学生用绘画再现“秋收起义”;在李自健美术馆,学生了解油画《南京大屠杀》的创作背景,并撰写观后感;朗诵课上,学生编演《长征组歌》,用声音与肢体艺术诠释信仰的力量。教师感慨:“思想美不是灌输,而是唤醒。当学生被革命先烈的事迹感动时,我知道美德的种子已经发芽。”
在美育浸润中完善生命。美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终身受益的审美能力。长沙市少年宫开设文学、声乐、器乐、舞蹈、体育、科技、书法、绘画、戏剧、播音主持等37门专业课程,并将审美能力培养融入其中。
植树节,长沙市少年宫开展“当自然之美与文学之美相遇”活动。在湖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师生将茶树、柿子树、杨梅树等种在院内,让这里时时茶香袅袅、诗意盎然。其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关于茶树与果树的一系列沉浸式综合实践活动。比如,在不同阶段组织师生撰写科学小论文;组织文学、美术、书法等专业学员开展沉浸式实地考察、参观、创作活动,以书法、绘画作品与文集的方式汇编表达学生心中的自然之美。“当学生意识到自己能创造美时,就会对人生充满希望。”参与活动的教师说。
美育不是素质教育的点缀,而是培养完整人格的必由之路;五育融合不是简单的学科叠加,而是要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生命的完整成长。当学生在青砖黛瓦间感受环境美、在诗词歌赋中涵养语言美、在公益活动中彰显行为美、在红色基因里培养塑造思想美、在美育浸润中追求创造美时,全面发展就会自然实现。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长沙市少年宫,本文系湖南省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双减’背景下少年宫沉浸式教育活动项目开发与实施”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230660)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09日第9版
作者:苏巧新 王颖异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