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其中提到,健全农村老年人、留守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以下是构建和完善该体系的主要方向与具体措施:
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其中提到,健全农村老年人、留守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以下是构建和完善该体系的主要方向与具体措施:
一、当前农村残疾人面临的突出问题
服务资源不足:康复、教育、就业等服务在农村地区覆盖不全。
基础设施薄弱:无障碍设施、康复中心等建设滞后。
社会保障水平低:部分残疾人未纳入低保或补贴标准偏低。
就业困难:技能培训不足,就业渠道狭窄。
社会歧视与信息壁垒:部分残疾人缺乏社会参与机会,政策知晓率低。
二、健全服务体系的核心措施
1. 强化政策保障与统筹协调
资金倾斜: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残疾人服务的专项转移支付。
数据精准化:建立农村残疾人动态数据库,实现需求与资源精准匹配。
2. 完善基层服务网络
村级服务点:依托村委会或卫生室设立“残疾人服务站”,提供基础康复、政策代办等服务。
“县—乡—村”三级联动:
县级:建设综合服务设施(如康复中心、特殊教育学校)。
乡镇级:设立残疾人专职委员,统筹就业培训、辅具适配等。
村级:培养残疾人协管员或志愿者,定期入户排查需求。
3.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兜底保障:将符合条件的农村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两项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
医疗康复:
扩大农村残疾人医保报销范围,降低康复治疗自付比例。
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重度残疾人提供上门康复指导。
托养照护:对无法自理的重度残疾人,探索“集中托养+居家照料”模式。
4. 推动就业增收
技能培训:结合当地产业开设特色培训(如手工艺、电商、种植养殖)。
就业帮扶:
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如护林员、保洁员)优先安置残疾人。
扶持农村残疾人创业,提供小额贷款和税收减免。
产业联动:引导企业、合作社与残疾人家庭签订订单,发展“企业+农户”模式。
5. 改善无障碍环境与社会参与
基础设施改造:推进农村道路、公共建筑、家庭住宅的无障碍改造。
文化教育支持:
为农村残疾儿童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
组织乡村文化活动时增设残疾人参与环节(如文艺演出、技能竞赛)。
消除歧视:通过村规民约、宣传教育倡导平等包容的社区氛围。
三、地方创新案例
浙江:“残疾人之家”覆盖乡镇,提供日间照料和来料加工就业。
甘肃:为农村残疾人家庭实施“阳光家园”居家托养服务。
四川:通过“乡村振兴助残基地”带动残疾人发展特色种植。
四、实施建议
试点先行:选择典型县域开展服务体系改革试点,总结经验后推广。
监督考核:将农村残疾人服务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
科技赋能:利用大数据监测服务落实情况,通过APP提供在线咨询和反馈渠道。
宣传引导:通过乡村广播、短视频等通俗形式普及惠残政策。
健全农村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需要政府主导、多方协作和持续投入,最终目标是让农村残疾人“生活有保障、康复有条件、就业有门路、社会有尊重”。
来源:老炜助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