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她对面,百丈竹刻非遗传承人方淼鑫正用布满老茧的手掌转动竹筒,讲述着一段关于坚守与突破的故事——这不仅是两位不同领域匠人的对话,更是一场荧幕艺术与传统技艺的深度共振。
春日午后的阳光透过竹帘斑驳洒在案头,曾黎的指尖轻轻抚过竹片上深浅交错的纹路,刻刀与竹材碰撞的轻微声响仿佛穿越了二十多年的时光。
在她对面,百丈竹刻非遗传承人方淼鑫正用布满老茧的手掌转动竹筒,讲述着一段关于坚守与突破的故事——这不仅是两位不同领域匠人的对话,更是一场荧幕艺术与传统技艺的深度共振。
这场发生在浙江余姚非遗工坊的交流,早在上个月便埋下伏笔。三月末曾黎在社交平台晒出的竹编美甲引发热议,十二生肖剪纸裙在微博之夜的亮相更让大众看到她推广非遗文化的用心。
当众人还在回味那些精美绝伦的传统元素时,她已悄然踏上新的探索之路:深入竹林深处的工坊,直面传承最本真的温度与重量。
方淼鑫将1999年称作自己的"竹刻元年"。彼时刚接触这项技艺的他不会想到,这个决定将贯穿此后四分之一个世纪的人生。
案头陈列的《竹林七贤》浮雕笔筒上,七位魏晋名士的衣袂在不足三毫米的雕刻深度里翩然欲飞,这种"以刀为笔"的绝技需要连续二十天、每天八小时的全神贯注。"
机器雕刻半小时就能完成粗胚,但手工雕刻的呼吸感无法复制。"说到此处,他拿起半成品竹料,逆着纹理示范如何把握下刀角度,细碎竹屑簌簌飘落时,工坊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竹香。
更令人动容的是这位匠人"破壁"的人生轨迹。虽然身体不便,他却考取C5驾照自驾环游中国,车轮碾过的轨迹与刻刀行走的路径同样坚定。"
竹子教会我向下生根的力量,"方淼鑫摩挲着竹节上的天然疤痕,"每道伤痕都是时间的勋章,就像这些竹刻作品,残缺处往往藏着最打动人心的故事。"
这番话让曾黎想起自己塑造过的复杂角色,无论是《繁城之下》背负秘密的林四娘,还是《与凤行》中杀伐决断的沈木月,人性的多面性恰似竹纹的万千变化。
现场架设的多机位镜头记录下珍贵时刻:当曾黎尝试在竹片上刻出第一朵兰花时,刻刀突然打滑险些划伤手指,这个意外反而让方淼鑫眼睛发亮:"好!这种不受控的力道正是手工的温度!"
他随即调整教学方案,指导她在预设刀路中保留即兴发挥的空间。这种艺术理念的碰撞,恰如曾黎在采访中提到的"传统需要颠覆性创新"——非遗传承不是标本复制,而是让古老技艺活在当代语境里。
随着暮色渐浓,工坊的照明灯将两人的身影投射在竹墙上,恍若正在上演的皮影戏。曾黎举起手机拍摄工作台上错落有致的刻刀。
这个细节后来出现在她当晚的社交动态里:"有些坚守不需要宏大的叙事,那些被磨出包浆的工具、飘落在衣襟的竹屑、反复修改的草稿,都在诉说最质朴的匠心。"
这条动态迅速引发连锁反应,某短视频平台随即出现"寻找身边非遗"的互动话题,三天内播放量突破8000万次。
这场跨界对话的余波正在持续扩散。文化学者指出,当影视明星不再是浮光掠影的体验者,而是成为深挖技艺内核的传播者,非遗传承便打开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正如方淼鑫自驾游时在后备箱永远放着的竹刻工具包,传统文化也正在驶向更远的远方——那里不仅有技艺的传承,更有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来源:6栉风沐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