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卫健委曾多次明确指出,胎盘属于医疗废物,必须严格处理、不得私自买卖。然而,近期曝光的“胎盘产业链”却揭示出一个惊人的现实:
国家卫健委曾多次明确指出,胎盘属于医疗废物,必须严格处理、不得私自买卖。然而,近期曝光的“胎盘产业链”却揭示出一个惊人的现实:
有不法分子从医院、殡仪馆非法收集胎盘,一年处理数量高达13万个。这些未经任何安全检测的胎盘被加工、流入保健品甚至食品市场,严重威胁公众健康。
看似“营养”,实则潜藏多种传染病与健康风险。胎盘作为分娩后的产物,确实富含蛋白质、激素等营养成分,一些传统观念认为其“补益气血”。
但从医学角度出发,胎盘本质上属于高危生物组织,容易携带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未经安全处理的人体组织制品,不仅无法起到保健作用,反而有可能成为疾病传播的“隐形炸弹”。
胎盘可能携带的疾病种类繁多,最常见的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这些疾病大多通过血液、体液传播,感染后往往难以完全治愈,甚至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国家《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明确规定,胎盘属于“感染性医疗废物”,必须由具备资质的机构统一收集、消毒、焚烧处理。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我国最常见的人群感染性疾病之一。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约有7000万人。
HBV可存在于胎盘组织中,若未经灭活处理即被摄入人体,极易导致感染。病毒潜伏期通常在1至6个月之间,早期症状不明显,常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黄疸等。
一旦发展为慢性肝炎,还可能引发肝硬化甚至肝癌。与HBV类似,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也可通过胎盘传播。
尤其是HIV,其传播途径包括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医学研究表明,未经处理的胎盘可能含有高浓度病毒载量,一旦进入人体,极易引发系统性感染,破坏免疫系统。
感染者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免疫力下降,会出现持续性发热、体重减轻、反复感染等表现。梅毒是一种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慢性性传播疾病,也可通过胎盘传播。
中国疾控中心2023年数据显示,全国梅毒报告发病人数超过50万例,其中相当一部分为母婴传播。
胎盘作为连接母体与胎儿的“桥梁”,在孕期若母体感染梅毒,病原体可通过胎盘直接传给胎儿,甚至在分娩后仍残留于胎盘组织中。
未经灭菌处理使用这类胎盘制品,无疑是将自己暴露在高风险的感染环境中。识别这些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对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例如,乙肝患者常表现为右上腹隐痛、黄疸、全身乏力;HIV感染者初期类似感冒症状,但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梅毒初期以外生殖器硬下疳为特征,随后可波及全身皮肤、神经系统。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尽早就医,进行血液检测与病毒筛查。这些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依赖于早期诊断与规范治疗。目前,乙肝治疗以抗病毒药物为主,如替诺福韦、恩替卡韦等。
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HIV治疗则采取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方案,通过联合用药控制病毒载量;梅毒则首选青霉素治疗,早期干预效果显著。
然而,一旦感染进入慢性期或晚期,治疗周期将大幅延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在康复过程中,患者需规律服药、定期复查肝功能与病毒载量。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劳累和酒精摄入。同时,需加强心理支持,避免因疾病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家庭成员也应了解基本防护知识,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
预防胜于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公众应摒弃对“胎盘入药”“胎盘进补”的传统误解,避免食用来源不明的胎盘制品。
购买保健品时,应查看产品是否经过国家食药监局(NMPA)备案,确认其生产资质与成分来源。切勿盲信“土方子”或网络营销。
健康饮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应保证饮食多样化、营养均衡,增加优质蛋白摄入,控制高油高盐食品摄入,适量补充新鲜水果和蔬菜。
对于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应重点关注食品安全,避免进食未经充分加热的食物。
适量运动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行等。
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特别是体弱者与恢复期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个性化运动计划。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针对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手段不断更新。如CRISPR-Cas9技术在乙肝病毒DNA剪切方面的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mRNA疫苗平台也被尝试用于开发新型HIV疫苗。
此外,人工合成胎盘蛋白制剂正在研发中,未来有望替代天然胎盘,既满足营养需求,又规避传播风险。
家庭护理方面,若发现家人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切勿自行服药或拖延治疗。在护理过程中,应做好隔离措施,使用一次性手套与口罩,处理血液、体液时需特别小心。
家庭应定期消毒厕所、洗手池等高频接触区域,防止交叉感染。在健康理念更新的今天,公众应树立科学的身体观与保健观。不应迷信“偏方”“古法”,也不应将人体器官视作“补品”。
权威建议如下:
· 不食用任何来源不明的胎盘制品,定期体检,特别是乙肝、HIV等传染病筛查,保持个人卫生,避免血液接触传播,加强营养与锻炼,提高免疫力。
关注权威健康信息,拒绝网络谣言与虚假宣传。唯有科学认知,理性选择,才能真正实现身体健康与社会安全的双重守护。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健委《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2. 中国疾控中心《2023年全国传染病监测报告》
3. 《中华传染病杂志》2023年第41卷 疾病传播与防控专题
4. WHO《全球病毒性肝炎防控策略(2022版)》
5. 国家药监局NMPA官网关于保健品监管通告
6. 《柳叶刀》2023年CRISPR-Cas9在HBV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7. 《中国艾滋病防治年报202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悬泉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