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下降防“腿梗”,警惕“5P征”

360影视 2024-12-04 15:19 4

摘要:最近气温下降,张先生窝在家里好几天没出门。这天,他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突然觉得左小腿剧烈疼痛,慢慢地,左脚开始发凉,感觉像套上了袜子,无法站立、行走,家人立即将他送往医院。经检查,医生发现张先生患有左下肢动脉栓塞(俗称“腿梗”),需要立即进行介入治疗,开通血管。

最近气温下降,张先生窝在家里好几天没出门。这天,他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突然觉得左小腿剧烈疼痛,慢慢地,左脚开始发凉,感觉像套上了袜子,无法站立、行走,家人立即将他送往医院。经检查,医生发现张先生患有左下肢动脉栓塞(俗称“腿梗”),需要立即进行介入治疗,开通血管。所幸救治及时,张先生很快脱离危险。医生叮嘱他,要继续治疗,否则有再次发生“腿梗”的风险。

下肢动脉硬化非“小病”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病变,大家熟悉的冠心病、脑梗死等,都与之相关,下肢动脉也不例外。很多人对心、脑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关注度较高,发现问题后会积极到医院治疗,而对下肢等外周动脉硬化性疾病知之甚少、重视不足。事实上,下肢动脉是高阻力血管,更容易发生粥样硬化。据统计,我国约有4500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超过冠心病和脑血管病患者数。但是,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就诊、治疗的患者却不多。有些患者直至出现腿痛、烂腿后才到医院就诊,且往往会到骨科就诊,耽误治疗时机。

下肢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斑块、狭窄时,会影响下肢血流,导致其供血部位缺血,引起下肢麻木、乏力、皮肤温度低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间歇性跛行,即走一段路就觉得下肢酸胀、疼痛,无法行走,休息片刻后好转,如此反复,走走停停;随着下肢缺血进一步加重,患者休息时也会疼痛,即静息痛,且往往在夜间疼痛更明显,严重影响睡眠;晚期时,下肢末端因长期严重缺血而坏死,有时甚至需要截肢才能挽救生命。截肢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只有30%左右,大部分患者的生存时间为2~3年。由此可见,这一疾病的危害远比人们想象的严重。

警惕危险的“5P征”

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缓慢进展过程中出现的症状外,患者还要警惕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在某些因素(如气温骤降、久坐不动)影响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或房颤患者心房内形成的血栓随动脉血流到达下肢,堵塞下肢动脉,可引起“腿梗”,迅速导致下肢缺血、坏死。若救治不及时,可能面临截肢风险,甚至威胁生命。其典型临床表现为“5P征”。

1.疼痛(pain)

下肢突发剧烈疼痛。有些患者能清楚记得疼痛开始的时间,有助于医生明确诊断并制定救治方案。

2.感觉异常(paresthesia)

下肢末梢神经损伤,出现“袜套样”感觉障碍。

3.麻痹(paralysis)

下肢肌肉组织缺血,导致肌肉麻痹、肌力减退和运动障碍。

4.无脉(pulselessness)

下肢末端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如触摸不到足背动脉搏动。

5.苍白(pallor)

下肢远端缺血,可见皮肤苍白,呈蜡样,皮肤温度低。

患者如果出现上述症状,要立即就医。如果下肢缺血时间超过6小时,可能面临截肢风险。

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通过药物治疗改善病情: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如抗凝药华法林、抗血小板聚集药阿司匹林、调脂药他汀类等;扩血管,如前列地尔;防止血管收缩,如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沙格雷酯)。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如果病情严重,则要考虑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一样,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案,都不能忽视日常饮食及生活方式。

1.调整饮食结构

饮食清淡、少油少糖、控制碳水化合物(包括各种淀粉类食品、甜饮料等)的摄入量,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量。秋冬季节,尤其要避免暴饮暴食、大鱼大肉,限制高脂饮食。但也不能矫枉过正。

2.改善生活方式

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经常熬夜、久坐少动等。平时应作息规律,坚持适当锻炼。

3.调节精神状态

研究表明,精神因素也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如焦虑、精神紧张。不少中青年工作压力大,长期精神高度紧张或处于抑郁情绪中,会加速动脉硬化。应学会调节情绪,放松心情。

此外,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者,秋冬季节要密切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加强防范。

针对性锻炼,增强侧支循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退行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会上升,7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超过10%。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明显症状,也不一定都需要药物治疗。除改善饮食及生活方式外,针对下肢的锻炼非常重要。在病变动脉硬化、闭塞过程中,如果适当锻炼,可增加侧支循环,发挥代偿作用。

患者可根据年龄、病变严重程度,选择不同强度的锻炼方案。疾病初期的老年患者,如果行走500米后感觉下肢酸胀,就以500米为限,每天行走5~10次,坚持1周;第二周以550米为限;第三周以600米为限……逐渐增强下肢侧支循环,促进小血管新生,改善下肢缺血状态,延缓病情进展。通常,渐进性锻炼3个月后,维持锻炼强度即可,具体运动量应根据自身健康状况调整。

另外,可尝试伯格式运动。这是一种适合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训练方法,能锻炼下肢肌肉力量,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有助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加强。具体训练方法:仰卧,先抬高患肢45°以上,保持30~60秒;在床边坐起,下肢下垂2~3分钟,并做足部旋转、伸展活动;重复上述步骤,以出现能耐受的下肢酸胀感为宜。

专家提醒

秋冬季节,不少老年人会选择中药进补。在医生指导下适度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有助于延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进展,但不宜长期盲目使用,以免损害肝、肾功能。另外,有些中老年人青睐保健品,虽然某些产品可能对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保健作用,但不能代替治疗药物使用。

文/《大众医学》杂志 记者 蒋美琴

受访专家 上海九院血管外科 陆信武 主任医师

来源:汤姆聊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