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暮色降临,洛阳古墓博物馆的青砖甬道被暖黄的灯光点亮,游客们手持灯笼,一场跨越时空的“博物馆奇妙游”悄然启幕。这不是电影场景,而是古都洛阳以“博物馆+”模式激活历史文化的生动实践。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高雅
暮色降临,洛阳古墓博物馆的青砖甬道被暖黄的灯光点亮,游客们手持灯笼,一场跨越时空的“博物馆奇妙游”悄然启幕。这不是电影场景,而是古都洛阳以“博物馆+”模式激活历史文化的生动实践。
第42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正如火如荼进行,而今年的重头戏——“博物馆奇妙游”系列活动,通过特色展览、夜游项目、实景演绎、非遗市集等八大类百余项活动,全方位展现千年古都的文化魅力。从沉浸式夜游到非遗市集,从实景历史剧到青少年研学,洛阳的博物馆群化身时空隧道,让游客在文物与科技的碰撞中,感受千年文明的生生不息。
其中,洛阳博物馆《洛博之夜——一夜探古今》、古墓博物馆《古墓探秘》、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漕纲迷航》、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九洲密钥》等沉浸式互动游览项目,突破传统展陈边界,通过“剧情驱动+技术赋能+多元业态”将过去的单向输出变为如今的多向交互,让NPC演员与游客共同构建叙事。同时,以解谜任务重构观展逻辑,让游客抛开原来被动接受的观展模式,主动探索新知识。
“博物馆奇妙游”还将实景剧场演化为文化传播新载体。
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的《又见红色步履》让游客化身情报员,在摩斯电码破译与密信传递中重回抗战岁月;
关林景区的《三国小将讲关公》中,身着古装的讲解员通过时空穿越情景剧形式,生动讲述关林史实、发展历程及关公与三国名人的典故,带领游客沉浸式领略三国文化魅力;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埙鼓和鸣聆乐寻夏》实景剧中,埙、鼓等古乐交织,演绎三千年前的礼乐文明。
今年清明假期,“博物馆奇妙游”系列引发游览热潮,洛阳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等热门场馆连续多日预约爆满,仅假期首日,洛阳古墓博物馆游客量就超1.1万人次。
“这里每一块砖瓦都在讲故事。”来自西安的游客李女士感叹,“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可触摸、可互动的鲜活记忆。”
本次活动还兼顾了独属于孩子们的趣味性体验。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举办的《将作大匠我来也》亲子研学中,家长与孩子通过3D打印模型规划夏朝都城布局,设计宫殿、作坊等区域,争当“夏朝将作大匠”。
定鼎门遗址博物馆结合节气文化推出《春分拾趣拓印自然》亲子活动,带领孩子们制作植物拓印包,通过敲打植物封存春天的色彩与气息,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交融。
“在洛阳,每件文物都是‘戏精’。”大学生小刘专程从广州赴洛,连续打卡4家博物馆后感慨。这座千年古城,如今正以“古今辉映”的沉浸式体验重构城市文化IP。
“我们不做历史的复读机,而要当文化的导演。”洛阳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博物馆奇妙游’突破了传统展览模式,通过‘展览+科技+演艺+市集’的多元业态组合,让洛阳的博物馆从文化殿堂转变为全域沉浸式体验空间,让文化传播从被动接受升维为主动探索。”
编辑:祝萍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