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4年,四川电视台经济频道开播的方言短剧《幸福生活麻辣烫》,以成都街巷为舞台,用市井人物的嬉笑怒骂,演绎着川人特有的生活哲学。这部深受四川喜爱的栏目剧,既是四川方言的活态传承,也是川味饮食文化的镜像。正如剧中随处可见的街边麻辣烫摊,竹签串菜、红汤翻滚,热气
2004年,四川电视台经济频道开播的方言短剧《幸福生活麻辣烫》,以成都街巷为舞台,用市井人物的嬉笑怒骂,演绎着川人特有的生活哲学。这部深受四川喜爱的栏目剧,既是四川方言的活态传承,也是川味饮食文化的镜像。正如剧中随处可见的街边麻辣烫摊,竹签串菜、红汤翻滚,热气蒸腾间折射出巴蜀大地最本真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在距离成都百余公里的乐山,有着最原始的根脉。
乐山市五通桥区牛华镇的岷江之畔,曾是川盐古道的重要码头。清代民国时期的纤夫船工和盐场工人们用石块垒灶、瓦罐煮汤,就地取材的野菜与花椒、辣椒在江风中沸腾,创造出麻辣烫的雏形。这种诞生于生存需求的饮食,带着鲜明的码头文化烙印:“快”(即煮即食适应高强度劳动)、“暖”(花椒驱寒、辣椒祛湿)、 “丰”(食材不拘荤素,兼容并蓄)。正如《麻辣烫》短剧中摊贩挑担叫卖的场景,最初的麻辣烫是流动的市井符号,承载着底层劳动者的生活智慧。
清末民初乐山船工老照片
从江边摊到非遗,乐山麻辣烫其实经历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味觉革命。正如铁成所说,乐山的麻辣烫或许就是清代民国时期的纤夫船工们最早果腹的小发明,上百年时间流传下来,一代代改良,味道逐渐成型。到了1980年代,春风熏染之下,将牛华镇的麻辣烫从百年前的“纤夫盐工特供”送到了大众桌上。当牛华小伙王大明在人市口支起“大明麻辣烫”,首次将竹签串菜、牛骨熬汤的工艺固定化,当绰号“老八婆”的张永贵将集中下料煨在锅里的做法改成蘸水自配每人一盘,荤素菜进锅煮熟蘸佐料食用,这些改良暗含川人“守正创新”的文化逻辑清晰起来。
麻辣烫能成为乐山美食的代表之一,并不是因为上过一次《舌尖上的中国》,当然那确实是一次广泛而且深得人心的传播,尽管播出后在乐山本地人圈子里还有几分争议。事实上,牛华麻辣烫的崛起,在其深层契合着巴蜀文化的三大基因:
也就是所谓的包容性,如同《麻辣烫》剧集融合方言喜剧与法制栏目,乐山麻辣烫的汤底可包容海鲜、内脏、野菜,正如川人“海纳百川”的处世哲学。无论是八婆、绿缘还是周记,牛华麻辣烫任何一家的蘸碟,都在用花生碎调和辣椒的刺激,模拟出四川方言中刚柔并济的语调。
再就是实用主义,从高圆圆、郭涛主演的电影《爱情麻辣烫》到四川台的《幸福生活麻辣烫》,再到短视频时代的文旅微短剧,媒介在变,但麻辣烫始终是平民美食的象征。这与川人“安逸不奢靡”的生活观一脉相承——几张木桌、满地竹签的麻辣烫摊,恰是四川“茶馆文化”在饮食界的延伸。
事实上,这里面还包含了抗争精神,这不是铁成在扯把子,真的。麻辣烫的辛辣,不正暗合了川人骨子里的坚韧吗?正如《麻辣烫》栏目在娱乐化浪潮中坚守方言阵地,乐山人在东北麻辣烫席卷全国时,仍以守住味觉正统。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慧,让麻辣烫既走向世界,又未被异化,不容易吧,这不是川人的抗争精神是啥?管你有好不得了,劳资就是不服。
如今开遍乐山全城的麻辣烫,早已超越了百年前船工盐工们的果腹功能。当牛华镇的非遗技艺与蜀绣、盐商历史融合,这一口红汤就串联起了巴蜀千年文脉。而在乐山街头,游客依然能见到《幸福耙耳朵》式的场景:老街坊围坐锑锅前,竹签在红汤中起落,谈笑声混着花椒香飘向岷江水。这是四川文化最生动的注脚,也是麻辣烫历经百年仍沸腾不息的生命力之源。
来源:川菜杂志驻乐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