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关系应立足当下,放眼未来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9 09:53 1

摘要:遥想75年前,印度和中国两个古老的东方大国正式建交,肩并肩站在国际舞台上,开启了追求国家现代化、打造公平国际秩序的征程。在这75年里,中印两国既有亲密合作的经历,也有发生冲突的时刻。

中印两国应鼓励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真正向国际社会证明,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

遥想75年前,印度和中国两个古老的东方大国正式建交,肩并肩站在国际舞台上,开启了追求国家现代化、打造公平国际秩序的征程。在这75年里,中印两国既有亲密合作的经历,也有发生冲突的时刻。

中印两国同为亚洲大国,理应将边境冲突的负面影响管控在尽可能小的范围里,防止边界问题蔓延到双边关系的其他领域,以免从根本上破坏两国之间的信任。然而,自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发生以来,印度国内将中国视为最大威胁的声音高涨,将边境冲突人为扩大到双边关系的各个方面,采取了包括限制来自中国的投资、禁封中国手机应用、打击在印中资企业、拒发签证阻碍民间往来等举措,并在国际上积极参与美国围堵中国的印太战略,加入西方国家在台湾、南海、人权等问题上对中国指手画脚的行列。印度还坚持将边界问题与双边关系的其他方面挂钩,这导致双方难以进行建设性的沟通和对话。

国际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和平共处、友好往来才是国家之间共存共荣的基础。回顾中印75年的双边关系史不难发现,敌对政策不会削弱对手,也不会使自己变得强大。相反,正是在上世纪90年代建立了一系列边境管控机制、双边关系大幅改善后,中印两国都迎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过去5年,印度企图在经济上与中国“切割”,却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发展红利,更没能在全球产业链上取代中国。事实证明,对中国采取对抗性政策,既不能阻碍中国的发展,也未能增强印度自身的综合实力。

2025年3月15日,浙江义乌,印度采购商服务中心在义乌市博览中心举办洒红节。

在解决冲突、维护和平方面,中国政府显示出了巨大的诚意和足够的耐心。印度必须意识到,中国在政策上选择保持克制,并非是能力和条件所限,而是因为充分认识到冲突和对抗不是解决国家之间分歧和争端的长久之道。中国一直将印度视为可以和平共处的邻居和共同发展的伙伴,始终将发展与印度的友好关系放在重要位置。以人员往来为例,虽然印度“严卡”对华签证,但中国政府却采取单方面开放政策,免预约、免采指纹(短期赴华)、签证费减免等措施让来华更便利。有一组数字可以说明问题,2024年印度仅向中国公民发放了约2000份签证,而在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驻印度使领馆已为印度公民赴华核发签证超5万件。

可喜的是,2024年10月中印两国领导人在俄罗斯喀山举行了双边会晤。双方就共同维护好边境地区和平安宁达成了共识。近期,莫迪总理在接受美国播客主持人莱克斯·弗里德曼连线时也就中印关系作出了积极表态,强调两国之间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双方应通过对话解决问题。这样的表态受到了中国政府和民间的欢迎。但显然,除了这些积极的姿态外,印度还应该采取更多实质性的措施,包括在尽快恢复两国直航、签证发放等方面做出具体行动。

作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人口超过十亿的大国,中印两国及其人民的长远利益错综复杂、相互联系。在国际层面,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复兴、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涉及全球治理的诸多问题,要求中印两国携手合作,推动人类社会建立更加公平和繁荣的命运共同体。在地区层面,区域一体化、互联互通、跨境水资源治理等领域,也需要中印两国彰显责任担当,发挥引领作用。要实现这些目标,两国需要专注于发展,久久为功,对内为人民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对外贡献各自独特智慧,造福全人类。

着眼未来,中国共产党已经提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本世纪中叶)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也在2024年大选期间提出在印度独立100周年时(2047年)将其建设成发达国家。这些宏伟的目标应该成为中印两国妥善处理分歧与竞争、创造机会扩大合作的基础。中印两国的发展,不应由边界问题的分歧来决定。两国应立足当下、放眼未来,通过对话和谈判的方式解决冲突,鼓励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真正向国际社会证明,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

本文作者陈金英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印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来源:中印对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