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众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理解,依赖于科学、准确的信息,车企和政府有必要用法律矫正自动驾驶议题中的认知偏差,即通过打击虚假信息、强制信息披露,使公众基于更完整、准确的信息作出判断。
核心提示:公众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理解,依赖于科学、准确的信息,车企和政府有必要用法律矫正自动驾驶议题中的认知偏差,即通过打击虚假信息、强制信息披露,使公众基于更完整、准确的信息作出判断。
作者|郑晓军
责编|薛应军
正文共2336个字,预计阅读需7分钟▼
3月29日晚,一辆新能源车小米SU7在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高速撞击护栏后发生自燃,大火带走三名年轻女孩的生命。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Navigate on Autopilot)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的速度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驾驶员随后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车辆发生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小米官方公布的时间线显示,发生事故的小米SU7在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以116km/h的速度行驶中,NOA于22时44分24秒检测到前方路障并发出风险提示,并开始减速。一秒后,22时44分25秒,驾驶员接管车辆后立刻转向,并踩下制动踏板。22时44分26秒至28秒之间,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即,从人驾接管到碰撞发生,实际操作时间仅1秒至3秒。有观点认为,在系统多次预警后,拥有丰富驾驶经验的老司机也很难在3秒内精准地完成环境感知、决策判断和精准操控,若驾驶经验不足,在慌乱场景中更容易产生错误操作。
4月1日,小米公司回应,已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小组,将在警方许可与指导下,与事故受难者家属取得联系,全力协助善后事宜,并提供支持与帮助。4月3日,安徽省公安厅交管总队已指导属地公安机关开展事故调查。
该事件引发社会对“全民智驾”“高阶智驾”的广泛关注。有人呼吁车企、媒体在宣传智驾功能时要更加谨慎。公众对自动驾驶技术(以下简称智驾技术)的理解,依赖于科学、准确的信息,车企和政府有必要用法律矫正自动驾驶议题中的认知偏差,即通过打击虚假信息、强化信息披露,使公众基于更完整、准确的信息作出判断。
智驾技术宣传必须守住法律红线
当前,车企、消费者都很关注智驾技术。有的车企过度宣传,用“高阶智驾”“技术平权”等模糊概念误导消费者,甚至展示一些危险驾驶画面。这不仅扰乱车辆生产、销售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还错误引导消费者,以至于其以为智驾技术已完全成熟,无需人接管,进而在发生紧急情形时危及个人生命财产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秩序。产品质量、广告宣传等不可逾越法律红线。《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产品质量应当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对于存在使用性能瑕疵的,应当作出明确说明。
智驾技术不能成为营销噱头。车企除了要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外,还要主动审查,确保营销方式、内容符合法律法规。我国广告法明确禁止虚假宣传,要求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不得以新闻报道 形式变相发布广告。广告与其他非广告信息相区别,不得使消费者产生误解。遗憾的是,实践中,有些车企销售人员为了抢占市场,夸大宣传,让缺乏专业知识的消费者误判智驾能力。《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与技术指南》规定,车企提供有关智能网联汽车驾驶自动化等级、系统能力、系统边界等信息时,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夸大系统能力或引人误解的宣传。
车企的每一句宣传语都应当是有法律效力的质量承诺,应明确向消费者说明智驾技术不适用的场景,哪些情形下需要及时接管,且说明形式必须是消费者可清晰理解的,比如直接展示可能诱发危险驾驶的视频画面、未顺利接管造成事故的责任分配典型案例等。如果夸大系统能力,标榜自己的智驾技术“可以完全脱离方向盘”“零接管”,就必须为可能引发的事故负责。
智驾技术宣传不只是简单的广告合规问题,还可能重新定义人机协同中的法律责任边界。当车企将智驾技术作为卖点时,实际上是与消费者签署了一份责任协议,这可能成为智能时代产品责任立法的新范式。比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曾出台法案,要求车企必须明确描述智驾技术的功能和限制,禁止车企和经销商欺骗性地推销自动化功能,如禁止L2级半自动驾驶车辆使用“自动驾驶”等可能让消费者误解车辆能力的宣传用语,明确标注系统需人类接管与监督。又如,英国《自动驾驶汽车法》专章规定“营销限制”,禁止车企滥用“自动驾驶”等术语误导消费者。
强化信息监管,避免误导消费者
政府有责任向公众准确传达科学知识,让公众理性、辩证地看待新技术的潜力与风险。在汽车出现初期,很多人对安全性、可靠性就产生过怀疑。随着时间的推移,汽车逐渐被广泛接受,这背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政府提供了技术落地、推广的大环境,如制定道路交通安全法、维护道路设施、驾驶准入制度等,使公众逐步适应了“新技术”。当前,智驾技术面临的情况与汽车刚诞生时类似,公众接受度存在显著分化,有人认为会有更高效的驾驶体验,也有人担忧技术的不确定性。因此,政府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前沿研究转化为可理解的信息,并及时向公众发布。
在决定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者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时,政府要履行更重的程序责任。《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规定了专业性、技术性较强问题的决策程序,决策承办单位应当组织专家、专业机构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等;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可以通过专家访谈等方式进行解释说明;应当说明公众意见、专家论证意见的采纳情况,通过新闻发布会、接受访谈等方式进行宣传解读。自 动驾驶产业专业性、技术性较强,政府应建立专门的技术信息发布审核机制,明确标注政策目标与当前技术水平的区别,在报道争议性技术时提供多方观点。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在促进政策透明度与防止偏差信息传播之间找到平衡。
来源:共享车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