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7日,银川市金凤区黄河东路街道魏家桥村妇联专干贾惠玲接到一个特殊的电话。电话那头,村民李某难掩激动:“姐,我丈夫变了!他不仅主动关心我,还帮我洗脚……”曾经深陷家庭暴力的李某,如今重拾生活希望。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基层妇联组织以法治为盾、以温情为桥,为困境家
4月7日,银川市金凤区黄河东路街道魏家桥村妇联专干贾惠玲接到一个特殊的电话。电话那头,村民李某难掩激动:“姐,我丈夫变了!他不仅主动关心我,还帮我洗脚……”曾经深陷家庭暴力的李某,如今重拾生活希望。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基层妇联组织以法治为盾、以温情为桥,为困境家庭点亮的一盏明灯。
李某与丈夫自幼相识,婚后育有两子。2023年初,为让孩子接受更好教育,夫妻二人带着襁褓中的幼子搬至魏家桥村。然而,城乡生活的落差与孩子的养育压力让这个家庭陷入困境。李某的丈夫在工地打零工的收入微薄,李某靠着娘家接济勉强维持家用。经济的窘迫逐渐吞噬了夫妻感情,争吵与暴力取代了往日的温情。每当李某开口要生活费,换来的总是丈夫的厉声斥责甚至拳脚相加。面对家暴,仅有初中学历的李某默默隐忍,将“嫁鸡随鸡”的苦涩深埋心底。
转机出现在2023年深秋。贾惠玲在一次入户走访中,敏锐察觉李某脸上的伤和躲闪的眼神。她主动添加李某微信,以耐心倾听打开其心扉。
“家暴不是家务事,法律会为你撑腰!”贾惠玲不仅送来反家庭暴力法宣传册,更教会李某录音取证技巧,同时严肃告诫李某的丈夫家暴行为的法律后果。为帮助李某重拾对生活的信心,贾惠玲积极链接资源,在附近“小饭桌”为她争取到一份做饭的工作。
“每月有了收入,我能挺直腰杆分担家用。”经济独立让李某如释重负,曾经剑拔弩张的家庭关系悄然回暖。
魏家桥村妇联专干入户走访居民。
李某家庭的蜕变是魏家桥村妇联工作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该村以党建引领妇建,通过入户走访、居民诉求收集等渠道,累计调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6起。针对困境儿童群体,妇联推出“爱心妈妈”结对帮扶机制,6名儿童在节日里收获暖心礼包与亲情陪伴,感受到基层组织的温度。(宁夏日报记者 陶涛 文/图)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