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朝第13位皇帝:明神宗 朱翊钧名称朱翊钧封号皇太子出生地北直隶顺天府年号万历父亲明穆宗朱载坖母亲宫女李氏生年1563年卒年1620年年终58岁排行老三庙号神宗在位48年陵寝定陵继任明光宗朱常洛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特点①号“禹斋”;②明
1.穆宗第三子。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朱翊钧出生在裕王府,是明穆宗朱载坖(jì;有4子,长子、次子均早夭;四子朱翊镠与朱翊钧同为李氏所生)的第3子,生母:出身卑微的裕王府宫女李氏。
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万历帝朱翊钧的爷爷)
2.爷爷迷信。祖父世宗嘉靖帝(朱厚熜)晚年迷信道教,“讳言储贰,有涉一字者死”(禁止谈论有关储君相关的话题,哪怕涉及一个字,都要被弄死)。因此,关于朱翊钧的出生,无人敢报,也不敢起名。
明穆宗、隆庆帝:朱载坖(万历帝朱翊钧的爸爸)
3.父亲赐名。隆庆元年(1567年),祖父嘉靖帝(世宗朱厚熜;60岁)驾崩,父亲隆庆帝(穆宗朱载坖;31岁)继位,赐名“朱翊钧”(5岁)。
4.皇太子。隆庆二年(1568年),被立为皇太子,生母李氏(后来的孝定李太后)由宫人晋升贵妃。
明朝中期政治改革家、思想家,内阁首辅:高拱(性格刚直)
1.童年继位。隆庆六年(1572年),父亲明穆宗朱载坖(36岁)托孤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后驾崩,大哥、二哥均已夭折,老三朱翊钧(10岁)即位。
2.勤学。明朝众皇帝中,除明太祖朱元璋之外,朱翊钧在读书方面算是最勤恳的了:“年渐长而学愈进”。
明朝改革家:张居正(工于心计)
祖父嘉靖帝(世宗朱厚熜)朝时,留下内阁纷争倾轧的积弊,直至明朝亡国时也未能革除,甚至愈演愈烈。
1.内外交恶。
①外廷顾命大臣中,高拱排名最前;
②内宫之中,司礼监太监冯保因知书达礼、有文艺素养,得到穆宗朱载坖的喜爱;
③高拱与冯保关系恶劣。
2.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
①冯保利用皇权更迭时期的权力真空,通过遗诏驱逐政敌,自任司礼监掌印太监;
②内阁首辅高拱授意他人对冯保展开弹劾;
③内阁次辅张居正表面上帮助高拱,实际上与冯保关系密切,预谋赶走高拱。
3.工于心计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①高拱“才略自许,负气凌人”,导致神宗朱翊钧猜忌;隆庆六年(1572年),高拱被免职;
②张居正依序升为内阁首辅;
③谨慎软弱的高仪担惊受怕,吐血三日,无了。
朱翊钧将内廷事务托给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大柄悉以委张居正”,对其尊礼有加,言必称“元辅张先生”或“张先生”,从不直呼其名,以其推行万历新政。
万历新政考成法针对:官僚作风和文牍主义(形式主义);意在:“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提高办事效率;要求:事必专任,立限完成;层层监督,各负其责。经济改革清丈全国田亩;推广“一条鞭法”。结果朱翊钧继位后,前5年以政治改革为重点,后5年以经济改革为主要任务,使得政府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状况大为改善,扭转了正德(朱厚照)、嘉靖(朱厚熜)两朝以来形成的颓势。明万历:金瓶
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张居正名称张居正幼名张白圭字叔大号太岳谥号文忠追赠上柱国主要官职太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籍贯湖北荆州卫军籍;生于江陵县(荆州市);生年1525年卒年1582年年终58岁结局被清算特点①辅佐明神宗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②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③去世后被明神宗朱翊钧清算。主要经历嘉靖四年(1525)①生于江陵县(湖北荆州),曾祖父起乳名“白圭”;②荆州府神童:张江陵;嘉靖十五年(1536)12岁;参加童试,荆州知府李士翱改名“居正”;嘉靖十六年(1537)乡试,因湖广巡抚顾璘阻挠(希望多加磨砺)而落榜;嘉靖十九年(1540)16岁;乡试,少年举人;顾璘赏识,赠“犀带”;嘉靖二十六年(1547)23岁;中进士,授庶吉士;受内阁重臣徐阶引导;嘉靖二十八年(1549)25岁;上疏主张改革,不被世宗朱厚熜、内阁首辅严嵩重视,不再上疏;嘉靖三十三年(1554)30岁;请病假三年;游山玩水时,发现民生问题严重;嘉靖三十六年(1557)33岁;返回翰林院,相机而动;嘉靖四十一年(1562)内阁首辅严嵩倒台,徐阶继任首辅;嘉靖四十三年(1564)40岁;徐阶推荐张居正为裕王朱载坖的侍讲侍读;期间,积攒人脉;嘉靖四十五年(1566)①明世宗朱厚熜驾崩;徐阶起草遗诏,张居正与之共谋;②升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隆庆元年(1567)①43岁,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②迁任内阁次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二年(1568)内阁首辅徐阶致仕;隆庆三年(1569)徐阶的老对手高拱重返内阁,掌握大权;隆庆四年(1570)①鞑靼首领俺答汗进攻大同;②张居正获悉把汉那吉和他爷爷俺答汗同时爱上三娘子(把汉那吉之姑母的女儿;俺答汗的外孙女),因而结怨;③张居正利用此事,授意边将以俺答汗之孙要挟,计迫俺答汗和议;隆庆五年(1571)47岁;力劝明穆宗朱载坖诏封俺答为顺义王,开设马市,与鞑靼贸易,巩固了北部边防;隆庆六年(1572)①明穆宗朱载坖驾崩;②48岁;取代高拱,成为内阁首辅,中极殿大学士;主持裁决一切军政大事;万历元年(1573)49岁;内阁首辅10年间,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万历十年(1582)58岁,太师;病逝;赠上柱国,谥文忠;不久,被清算;万历十二年(1584)朱翊钧查抄湖北江陵张府;张居正改革的成果也大部分被废止。张居正改革:万历新政财政方面清丈田地,推广“一条鞭法”;军事方面①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②任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方面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万历十年(1582年),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58岁)病逝,万历帝朱翊钧(20岁)亲政,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先后在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3次大规模军事行动。
明后期名将:李如松
西北宁夏之役李如松平定鞑靼酋长哱(bā)拜叛变;朝鲜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支援朝鲜;明万历:龙凤纹金执壶
1.好色。万历十四年(1586年),神宗、万历帝朱翊钧(24岁)开始沉湎酒色,身体每况愈下。其执政中后期,极少上朝,处理政事的方式由“召对”转为“谕旨”。
2.贪财。神宗朱翊钧亲政后,查抄冯保、张居正之物,全部搬入宫中,归其支配;为掠夺钱财,派宦官担任矿监税使,大肆搜刮民财。
3.怠政。因“国本之争”与内阁长年争执,朱翊钧(27岁)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起,索性不再接见朝臣,甚至阁臣不知皇帝长相,竟以数太阳影子长短来打发值班时间。
国本之争势力双方朱常洛朱常洵排序皇长子皇三子母亲宫女王氏郑贵妃主要过程万历十四年(1586)为争立皇太子,开始旷日持久的“争国本”;群臣大多拥戴皇长子朱常洛;神宗宠爱郑贵妃,有意立其子朱常洵为太子;李太后与大臣极力反对神宗立朱常洵为太子;时间神宗与群臣争论持续15年之久;万历二十九年(1601)朱常洛为太子;朱常洵为福王,不离京就藩;万历四十二年(1614)李太后病逝,舆论对郑贵妃不利,福王就藩;万历四十三年(1616)梃击案:刺杀太子朱常洛未遂;郑贵妃、福王失势。其他影响不少大臣被贬斥杖打;神宗身心交瘁。1.刺杀太子。继“国本之争”之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张差(男,蓟州人)手持枣木棍闯入太子朱常洛的慈庆宫,打伤守门官后,被太子内侍擒获。
明神宗朱翊钧的宠妃:郑贵妃(郑梦境)
2.受人指使。经巡城御史初审,张差语言错乱。移刑部,经刑事主事王之寀(căi)恐吓和刑部会审,张差供认其受郑贵妃内侍庞保、刘成指使。
3.不了了之。郑贵妃一再指天发誓,自明无他。神宗朱翊钧、太子朱常洛表示不愿深究,最终认定张差系精神病,将其磔(zhé)杀(分裂肢体),暗中处死太监庞保、刘成。
后金政权建立者、清朝奠基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辽东战争。神宗朱翊钧“万事不理”,从内廷到外廷党争激烈,而辽东后金迅速崛起,不断南犯,辽东战争爆发。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
2.萨尔浒(辽宁抚顺浑河南岸一带)战役。
①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军四路大军,三路全军覆没。
②辽东战争每年需约银400万两,为应付庞大军费,自万历四十六年起,神宗朱翊钧先后三次下令加派全国田赋,时称“辽饷”。
3.明末三饷。辽饷、剿饷、练饷加派开始,非但无济于事,反而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纷纷投入反对明朝的革命洪流。万历帝朱翊钧因此愁眉不展。
4.驾崩。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因长期酒色无节,加之辽东惨败,朱翊钧(58岁)最终在弘德殿驾崩,皇太子朱常洛嗣位。庙号神宗,葬于定陵。
明万历:孝端皇后(王喜姐)凤冠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