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静脉曲张是一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遗传因素、血管壁结构和功能异常、细胞外基质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流言
“跷二郎腿会导致静脉曲张!”
网上有传闻说:“跷二郎腿会导致静脉曲张”,这让不少平时有跷二郎腿习惯的人感到恐慌。
流言分析
这种说法太过绝对和夸张。
跷二郎腿不会直接导致静脉曲张,但是如果本身已经有了静脉曲张,跷二郎腿会加重病情。
网上有种说法“跷二郎腿会导致静脉曲张”,这个说法是真的吗?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静脉曲张是如何产生的?
要回答跷二郎腿与静脉曲张的关系,我们首先来了解下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是一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遗传因素、血管壁结构和功能异常、细胞外基质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遗传因素在静脉曲张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族中有静脉曲张病史的人更容易发展这一疾病,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双方均未患病,患静脉曲张的风险为 20%,如果父母一方患病,患静脉曲张的风险为 25%~62%,如果父母双方均患病,患静脉曲张的风险为 90%。
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同样是静脉曲张发生的关键因素。在静脉曲张患者的血管壁中,可以观察到组织病理表型的改变,包括血管壁的重构和结构的重塑。这些改变可能与细胞增殖和凋亡过程的异常调节有关,导致血管壁的弹性和强度下降。
此外,细胞外基质(维持血管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分和功能也可能发生改变,影响血管的泵血功能,使得血液淤滞。
局部缺氧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它可能由于血液在病变静脉中的淤积而发生,导致血管壁细胞发生适应性变化。同时,慢性炎症反应可能在静脉曲张的发展中起到推动作用,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炎症因子的释放可能导致血管壁的进一步损伤。
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包括血液流速和压力的变化,也可能对静脉瓣膜和血管壁造成影响,促使静脉曲张的形成和发展。此外,血管舒张和收缩功能的异常也可能在静脉曲张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影响血管的正常张力和血液流动。
遗传多态性,如 FoxC2 基因的变异,也可能影响个体对静脉曲张的易感性。这些遗传变异可能导致血管壁的某些关键蛋白表达异常,进而影响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
除此之外,一些生活方式确实会明显增加静脉曲张的风险,比如肥胖、多次妊娠、长期站立和久坐,这些因素会增加下肢静脉的压力,影响瓣膜的正常功能,导致血液回流受阻,从而引发静脉曲张。另外,吸烟、饮酒也会增加患静脉曲张的风险。
跷二郎腿在静脉曲张中的角色
一个姿势固定太久,没有足够的肌肉活动,加上重力的影响,会增加下肢静脉压力,显著影响下肢的单向瓣膜。这最终会削弱或损坏瓣膜,损害血液动力学并增加静脉淤滞,从而通过静脉扩张或血液回流导致静脉曲张。
研究发现,每天站立时间超过 4 小时发生静脉曲张的风险是不足 4 小时的 2.8 倍。而另一篇研究也发现,随着站立时间延长,3~4 小时的患病率明显增加,每天站立 4~5 小时的护士几乎肯定会患静脉曲张;并且他们还发现站立时间每增加 1 小时,静脉曲张的患病率就会增加近 27 倍。
参考文献[4]:每天站立数小时的护士中静脉曲张的患病率
但一般来说,跷二郎腿不会持续这么长时间不动,而且目前也没有研究证明跷二郎腿会直接导致下肢静脉曲张,所以有跷二郎腿习惯的人不用过于恐慌和焦虑。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翘二郎不会直接导致静脉曲张,但它可能会压迫到静脉,从而影响血液循环,导致静脉回流更加不畅,如果此时本身已经有静脉曲张了,那么则会加重病情。
如何预防静脉曲张?
预防静脉曲张,可以着手于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风险因素,以下 6 点可以参考:
1.定期进行 15 至 20 分钟的锻炼,如慢跑或骑自行车,以改善血液循环和增强腿部肌肉;
2.在工作和家中使用脚垫或脚凳来定期抬高双腿,以帮助改善血液流动;
3.保持理想的体重,因为超重会对腹股沟和大腿施加压力,导致腿部和大腿的血管壁变弱;
4.尽量避免穿长时间高跟鞋,因为它们会限制脚踝的血流,并可能影响小腿和脚部大静脉的泵血机制,而低跟鞋则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增强肌肉;
5.食用高纤维、低盐饮食,因为纤维的摄入可以减少便秘,而高盐饮食可能导致静脉肿胀;
6.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制酒精摄入、保持适当的体重和避免长时间站立和久坐,偶尔活动活动、改变下姿势,也可以很好的预防静脉曲张。
照“谣”镜
这类谣言属于健康领域典型的“简单归因”类谣言,复杂的健康问题往往被简化为“某个动作”或“某个食物”直接导致某种疾病,忽略了其他重要的影响因素。看似合情合理,但实则并不靠谱。
识别和应对这类谣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学习基本健康知识:了解常见疾病的成因和预防知识,提高辨别力。
多渠道核实:通过多方查证,确认信息的真实性再传播。
关注健康问题是好事,但也要科学理性,避免被误导。
参考文献
[1]Fan CM. Venous pathophysiology. Semin Intervent Radiol. 2005;22(3):157-61.
[2]Jacobs BN, Andraska EA, Obi AT, Wakefield TW. Pathophysiology of varicose veins. J Vasc Surg Venous Lymphat Disord. 2017;5(3):460-467.
[3]Ahti TM, Mäkivaara LA, Luukkaala T, et al. Lifestyle factors and varicose veins: does cross-sectional design result in underestimate of the risk? Phlebology. 2010;25(4):201-6.
[4]Shakya R, Karmacharya RM, Shrestha R, et al. Varicose veins and its risk factors among nurses at Dhulikhel hospital: a cross sectional study. BMC Nurs. 2020;19:8.
[5]Yun MJ, Kim YK, Kang DM, et al. A Study on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Varicose Veins in Nurses at a University Hospital. Saf Health Work. 2018;9(1):79-83.
[6]Kendra Kamlitz. 6 varicose vein myths debunked. 2022. https://www.mayoclinichealthsystem.org/hometown-health/speaking-of-health/6-varicose-vein-myths-debunked
[7]Gawas M, Bains A, Janghu S, et al.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Varicose Veins: Preventive Measures and Different Treatments. J Am Nutr Assoc. 2022;41(5):499-510.
策划制作
作者丨蒋永源 第三军医大学内科硕士
审核丨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主任 研究员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策划丨钟艳平
责编丨钟艳平
审校丨徐来 林林
来源:科学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