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同程旅行发布的《2025清明假期旅行消费盘点》显示,西安热度居全国第三位,陕西监测的51个重点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同比增加7.73%,旅游经营收入16738.63万元,同比增长9.24%。
2025年清明小长假刚刚结束,伴随着祭祖归程和踏青之旅,陕西也迎来了自今年春节后的首个“旅游大考”。
根据同程旅行发布的《2025清明假期旅行消费盘点》显示,西安热度居全国第三位,陕西监测的51个重点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同比增加7.73%,旅游经营收入16738.63万元,同比增长9.24%。
延安黄帝陵、宝鸡炎帝陵、韩城司马迁祭祀、蒲城尧山圣母庙会、勉县武侯墓祭祀等,伴随着三秦赏春之旅,陕西在清明假期不仅吸引游客的目光,也在用切实的数据体现旅游大省的魅力。
寻春踏青 文旅盛宴
恰似清明好天气,开年后第一个小长假,陕西再次开启“人从众”模式。假期三天,央视新闻联播连续关注陕西文旅活动。
随着黄帝陵祭祀的展开,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350多人参加,间接带动延安消费增长,黄陵县周边酒店入住率在公祭活动期间达95%以上,延安市餐饮消费额较2024年同期增长25%。
全省范围内,仅假期第一天,陕西重点监测的51个景区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0.15%,除了华山景区、陕西历史博物馆以及咸阳古渡遗址博物馆三个客流最大景区外,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茯茶镇景区等均迎来客流显著增长。
据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清明节全省累计接待游客1985.6万人次,交通通达度、景区集中度、文化丰富度、旅游环境友好度等都成为陕西旅游热的关键因素。
作为文化大省,陕北关中陕南均蕴含着无上瑰宝,三秦大地风土人情和而不同,也为陕西文旅出硬牌、出新牌提供实力保障。
陕西景区集中度和旅行串联度具备天生优势,从省会西安出发,景点集中且含金量高,除市区外,一路向东密布兵马俑、华清池、华山等;一路向西可达咸阳古渡、袁家村、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关山草原、大散关等;向北革命老区,向南烟雨陕南,处处美景,当日可达。
文化富矿,常挖常新。《赳赳大秦》《长恨歌》《延安保育院》《天汉传奇》,以及西安千古情、大唐不夜城、金延安等,以陕西文旅的高效整合之力,塑造了陕西文化对外的一个又一个金字招牌。
拉骨扩架 交通先行
2025年陕西交通建设进一步优化,米字型高铁网逐步完善,西安地铁新线建设与开通,T5航站楼通航,全省各机场通达城市进一步增多,高速公路里程持续翻新。交通基建使得陕西更好地融入全国“朋友圈”,也让假期旅行变得越来越便捷。
值得注意的是,陕西的交通可玩性和可看性也极高。
在西安地铁的泾渭半岛、钟楼、劳动南路等站,地铁博物馆吸引无数旅客驻足拍照,桥梁展厅、古井、出土文物、大国科技等诉说着陕西的古往今来;西部机场博物馆作为全球首家在地机场博物馆,展示了洪渎原甚至整个盛唐的气象风貌;西安火车站经过改扩建后焕然一新,不仅候车面积倍增,候车室里以独特的风格展现出了我国不同时期的铁路发展,不同时期的火车头静静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交通工具文旅化,这是陕西的文化自信,更是当代陕西文旅产业的前瞻与创新。
据公开数据显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一季度共起降航班8.12万架次、运送旅客1158.2万人次、保障货邮7.3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3%、3%、7.6%;清明假期间,西安铁路局累计发送旅客283万人次,日均56.6万人次,同比增长5.5%,清明假期累计加开旅客列车507列,同比增幅9.5%,创历史同期新高。
4月3日至6日,西安地铁线网共运送乘客1989万人次,日均497.3万人次,同比2024年(日均450.3万人次)增长10.4%;清明节期间,陕西高速路段出入口日均总流量较2024年同期分别增加14.12%和14.54%,路网运行整体平稳有序,陕西交控集团所辖148处高速服务区(停车区)累计共接待车辆133万,接待司乘约391万人次,较2024年同比分别上涨10%、13%。
高铁网络的建设、航空枢纽地位的提升、公路国道等基础设施的完善,都在一步步拉近陕西与世界的距离,生态旅游需发展,红色旅游要传承,文化旅游要出海,陕西都在不断扩展自身文旅影响力,用交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交通促进旅游可达性,优化来陕体验,对加速推进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助力文旅新业态发展,促进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意义。
来源:陕西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