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所载内容源自佛经记载及传统典籍文献,目的在于进行人文历史科普,增进文化认知,不宣扬或传播封建迷信思想,恳请读者朋友以理性开放的态度阅读,取其精华,存其理性。
声明:本文所载内容源自佛经记载及传统典籍文献,目的在于进行人文历史科普,增进文化认知,不宣扬或传播封建迷信思想,恳请读者朋友以理性开放的态度阅读,取其精华,存其理性。
"一心不乱"与"明心见性",这两个看似平常的佛家用语,却蕴含着深邃的修行奥义。
许多修行人常常把这两个境界混为一谈,认为一心不乱就能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
可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据《六祖坛经》记载,六祖惠能大师就曾对一位参访的僧人讲述过这个问题,令在场众人豁然开朗。
这个故事要从一个叫智通的年轻僧人说起...
那是唐朝开元年间的一个秋日,黄昏时分,曹溪宝林寺内一片宁静。
六祖惠能正在院中的菩提树下讲经说法。
树影婆娑,微风徐徐,众弟子们正聚精会神地聆听着。
忽地,一位面色憔悴、衣衫略显褴褛的年轻僧人快步走进寺院。
他一进门就直奔讲经处,对着惠能大师恭敬地行了一个大礼。
"弟子智通,从长安来,专程向大师请教。"年轻僧人顶礼过后,抬起头来,眼中满是渴望。
惠能大师看着眼前这位年轻的僧人,和蔼地说道:"你能从长安千里迢迢赶来,必定有重要的疑问。说说看,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智通双手合十,说道:"弟子在长安大慈恩寺修行多年,每日勤修念佛,已经能做到持咒时一心不乱。
可是前些日子遇到一位老和尚,他说我虽然能做到一心不乱,却还没有明心见性。
弟子百思不得其解,恳请大师开示。"
惠能闻言,目光慈悲地望着智通,说道:"来得好!你且说说,你是怎么做到一心不乱的?"
智通回答道:"弟子每日清晨便开始持诵佛号,心中只想着佛号的声音,不让其他念头生起。
日复一日,渐渐地便能做到专注于一念,不被外境所扰。"
"那你在持咒一心不乱时,可曾注意到是谁在持咒?是谁在不乱?"惠能问道。
智通一愣,随即陷入沉思。
片刻后,他困惑地说:"弟子只知道要专心持咒,从未想过这个问题。"
惠能点点头,说:"一心不乱,确实是好事。但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如同望着月亮的手指,却忘了去看月亮本身。"
这时,一旁的弟子问道:"请师父明示,何为其一?何为其二?"
惠能说道:"一心不乱是修行的方法,是手段。
就像划船过河,船是工具。但若只顾划船,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又有什么用呢?"
智通连忙追问:"那明心见性又是什么境界?"
惠能看着智通渴望的眼神,轻轻一笑:“你现在的状态,就像一个人拿着金刚钻,却不知道要在哪里钻。
我问你,当你做到一心不乱的时候,那个觉知'一心不乱'的是谁?那个能保持不乱的又是谁?"
智通闻言,顿时如遭雷击,呆立当场。
他修行多年,竟从未想过这个问题。
一时间,满头大汗,语塞难言。
惠能见智通陷入深深的困惑,继续开示道...
"一心不乱,是将散乱的心收摄起来,就像把水积蓄在一个器皿里。
但明心见性,是要认识那个能觉知一切、能保持不乱的本心。"
"就像一面镜子,一心不乱是把镜子擦拭干净,不让灰尘遮蔽。
而明心见性,是认识镜子本具的明照性。
镜子擦得再干净,若不知道镜子本具的照物之性,又有什么用处?"
智通听到这里,双眼渐渐亮了起来:"大师是说,一心不乱是止,而明心见性是观?"
惠能欣慰地说:"不错!一心不乱是收摄散乱心,就像把浑水沉淀下来。
明心见性则是在水清之后,看清水中的明月。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心不乱若不进一步明心见性,就像有了明灯却不用它照物;明心见性若不以一心不乱为基础,就像想看水中月却搅动水面。
所以古德说:'定而不慧如暗中坐,慧而不定如日中盲。'"
这时,一位年长的弟子问道:"大师,如何才能从一心不乱进入明心见性的境界?"
惠能说:"一心不乱时,不要执着于不乱的状态,要回光返照,看看是谁在保持不乱。
就像你走在路上,不要只顾着看路,还要知道是谁在走路。
当你的觉照功夫纯熟时,自然就能见到本来面目。"
智通听到这里,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弟子以前只知道守着一念,不知道要见那个能守的人。
难怪始终不得见性!"
惠能微笑道:"不错。修行如登高,一心不乱是把梯子竖起来,明心见性是往上爬。
有梯不登,空有工具;无梯而登,徒有困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更重要的是,不要执着于任何境界。一心不乱是好事,但执着于不乱反而成了障碍。
明心见性也是好事,但若执着于见性,反而遮蔽了本来面目。
所以《金刚经》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从那以后,智通明白了修行的次第。
他不再只是一味地追求一心不乱的境界,而是在定中培养觉照的功夫。
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
这个公案告诉我们,修行要认识到方法与目的的关系。
一心不乱是基础,是前行,就像造房子要先打地基。
明心见性是目的,是归宿,就像房子最终要建成才有意义。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有人埋头做事,却忘了思考为什么要做;有人只想着目标,却忽视了脚下的路。
真正的智慧,是既能脚踏实地,又能心向明月。
正如惠能大师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切修行方法,都是为了见到本来面目。
方法虽然重要,但不要执着于方法而忘了真正的目的。这才是佛法的究竟意趣。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