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之“记”在于晨 ——谈谈班主任对早读课的认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7 08:49 1

摘要:在古代,皇室与贵族教育就很重视早读,以清朝为例,皇帝及皇子们需凌晨三点至五点到上书房早读,学习“圣训”“实录”等内容;民间教育也不例外,民间学子也重视清晨学习,如一些家族教育规定学子早晨4点起床,5点到校早读。颜真卿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就体现了

早读课由来已久,也众说纷纭。作为曾经的班主任,我也来说说对早读课的认识。

一、深入了解早读课的发展史

在古代,皇室与贵族教育就很重视早读,以清朝为例,皇帝及皇子们需凌晨三点至五点到上书房早读,学习“圣训”“实录”等内容;民间教育也不例外,民间学子也重视清晨学习,如一些家族教育规定学子早晨4点起床,5点到校早读。颜真卿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就体现了古人对清晨读书的重视。

在近代,清朝末年1902年,清政府制定《钦定小学堂章程》,开始推行近代学制,但未明确提及早读课。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明令禁止小学读经,传统的儿童教育方式有所改变,不过也没有专门针对早读课的相关规定。

恢复高考后,学校为激励学生学习,将早读列入作息时间表。当时的早读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利用早晨的时间记忆知识,提升学习成绩。1990年代开始,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早读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时间上,教育部曾规定小学生到校时间不得早于八点二十,但在实际执行中,一些学校为了抓班风、抓成绩,要求学生八点甚至更早进校园,导致早读时间提前。在形式上,最初多为学生自主朗读,后来逐渐出现了领读、齐读等形式,还会有老师或课代表进行监督和指导。在内容上,一二年级以《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童谣为主;三四年级重点是好词佳句、古诗名言;五六年级则偏向课外古诗、哲理警句等;初中和高中学校主要安排文科如语文和英语,也有安排政治和历史的。

近年来,教育部为减轻学生压力,出台了“睡眠令”“双减政策”等,明确规定学生到校时间,取消早自习,但实际上早读课还是有的、少不了的。

二、深度剖析早读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何为重要性?是指某事对目标或结果的贡献,强调事物的价值或作用,通常回答“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早读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具有生理优势与记忆效率。早晨大脑经过休息,处于相对清醒状态,前摄干扰(先前信息干扰)较少,此时记忆新内容效率更高,尤其适合语言类学科(如语文、英语)的朗读与背诵。科学研究显示,晨间学习对海马体(负责记忆)的激活更显著,有助于长期记忆的形成。

其次,有利于规律作息的养成。早读帮助学生建立稳定的生物钟,培养早起习惯,减少拖延,提升全天时间管理能力。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就强调了清晨是读书的好时光,劝勉年轻人要珍惜青春年少,勤奋学习,不要等到头发变白了才后悔当初没有努力。清代大儒曾文正公的“做人从早起起”大概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再次,有助于心理价值的调适。晨间朗读可通过声音输出释放压力,同时正向内容(如励志文章、诗歌)能激发积极情绪,为一天的学习注入动力。南宋文学家刘过的“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一诗将学习比作耕种,说明只要勤奋努力,多读书,就像播下了很多种子,终会有收获的一天,也体现了早读等学习时光的意义和价值。

何为必要性?是指客观形势或事理的要求,通常回答“为什么必须这样做”。早读课的必要性也可从三个层面来概括。

首先,早读课是语言学习的刚需。语言类学科依赖语感积累,反复朗读能强化语音、语调、节奏的敏感性,尤其对母语或非母语学习(如英语)至关重要。

其次,早读课是碎片化时代的专注训练。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早读提供一段无干扰的专注时间,训练学生持续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对抗时下浮躁心态,可谓是一服中药、一剂猛药。

再次,早读课唱响教育场景的适应性。在学校教育中,早读作为集体活动可营造学习氛围,通过同伴影响形成良性竞争,促进整体学习效率。

三、深刻认识早读课的核心作用

知识巩固与拓展的起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复述、背诵加深对已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同时拓展阅读材料(如新闻、经典文本)可拓宽视野,积累写作素材。 陆游的“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虽然不是直接描写早读,但蕴含着年少时应努力读书做学问的道理,早读作为学习的一部分,正是积累知识的重要时刻。

表达能力提升的利器。朗读特别是大声朗读锻炼口腔肌肉,增强语言流畅度;长期坚持可改善公开演讲时的自信与逻辑性。

文化素养积淀的摇篮。好书不厌百回读。经典文学、诗词的晨读有助于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能力,培养人文情怀,塑造价值观。

团队凝聚力形成的胶水。集体或班级早读通过同步节奏与内容,快的放慢一点,慢的加快一点,学习氛围感爆棚,班级归属感增强,尤其在齐声朗读时产生情感共鸣,还能够有效防止个体打瞌睡。

四、深信早读课的优化建议

其一,有意强化目标导向。设定每日小目标(如背诵一段古文、理解一个语法点),提升成就感,集小目标为大目标,集小胜为大胜。

其二,科学选择早读内容。结合学科重点(如文言文、外语范文)与个人兴趣(如优秀古诗词、散文名篇),避免机械重复、让学生心生反感。

其三,密切关注个体差异。早读同样需要因材施教、分层实施,对晨间状态不佳学生可适当调整任务难度,避免形式主义、“鸡窝里拖死鸭”。

其四,适当注重形式多样化。因为形式也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交替采用默读、朗诵、齐读、带读和分组讨论等方式,保持新鲜感。

总而言之,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突变时代”,特别是在AI横空出世的“新新时代”,早读课到底怎样操作效果会更好?卯金刀始终认为,尽管早读课因个体目标与时空环境差异而不同,但科学规划下的早读课无疑是时下提升综合素养的高效工具,与此同时,作为一项常见的学习活动,其价值不仅在于短期知识积累,更在于培养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与思维品质。

来源:职场ta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