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现拍鸟”这一话题在清明假期火上热搜,不但吸引全国各地文旅部门喊话邀请,也让千万网友开始关注鸟类这一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种。
“李现拍鸟”这一话题在清明假期火上热搜,不但吸引全国各地文旅部门喊话邀请,也让千万网友开始关注鸟类这一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种。
(图片来源:微博 李现)
猜猜看,北京有多少种鸟?
答案或许会让你想不到:
519种!
百望山森林公园里看鵟、紫竹院公园里看鸳鸯、玉渊潭公园里看鸭子……北京不仅仅有林立的高楼,它还有遍布城市的湿地、城市公园、皇家园林,以及京郊绵延的山脉和湖泊,这些都为鸟儿们提供了绝佳的栖息地。
北京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的迁徙通道上,是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
其中不乏黑鹳等珍稀物种,鸟类多样性在G20国家首都中仅次于位于热带地区的巴西利亚,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
飞舞的“城市功臣”
你知道吗?五彩斑斓、形态各异的鸟儿,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为我们的城市生活做着积极的贡献。
鸟类是环境的“监督员”。
鸟类对栖息地和环境的变化异常敏感。一些鸟类的族群聚集情况以及生物特征成为监测环境污染的重要指标。
银鸥对环境中的重金属、农药十分敏感,其血液、羽毛、组织、卵中铅、汞、镉等重金属含量测定是辅助监测环境中重金属是否构成污染的方式之一;其卵壳厚度也是监测有机农药残留的指示物种。
(图片来源:微博海岛连云观鸟影像)
白鹭是一种分布广泛、喜爱群居的水鸟,它们的繁殖力、窝卵数和幼鸟成活率是良好水质的指示。
(图片来源:新华社 北京密云水库鸟岛候鸟陆续进入繁殖期)
鸟类是植物花粉和种子的“快递员”。
鸟类可以通过吞食、粘附和携带的方式,促进植物果实的短距离、长距离和跨生态区传播。
迁徙性鸟类甚至可以将果实带到数千公里外的地区,由此离开种子竞争的“红海”,从而提高种子存活率和繁殖成功率。
某些鸟类也可以通过破碎、消化对种子进行“预处理”,提高种子萌发率。
鸟类还是害虫的“天然消杀员”。
鸟类是一些害虫的主要天敌,其对昆虫的捕食行为能有效地控制害虫的种群规模,减少化学农药的滥用,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瑞士巴塞尔大学团队经过研究发现,世界各地的鸟类每年消耗的能量与大都市纽约一样多。它们通过捕获数十亿可能有害的食草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来获得这些能量。
暗绿绣眼鸟对橘小实蝇这种危害柑橘、葡萄、香蕉等多种经济作物害虫的捕杀率高达83.01%,远超传统杀虫剂63.8%和37.98%的防控效果,是果园的得力卫士。
(图片来源:新华社)
共建鸟类的生态乐园:北京在行动
为了留住这些促进城市发展、维护生态环境的“功臣”,北京市采取了多项行动,在这一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建成了一个个供鸟儿栖息繁衍的绿色家园。
从摸底调查到造林工程,北京市在钢铁丛林中织就绿色地毯。2020年至2023年,北京已累计记录136种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灌丛、草地、沼泽与水生植被等。
这片绿色不仅是城市的生态肌理,更是无数羽翼的温暖归巢。
从湿地修复到廊道建设,从候鸟栖息地的科学规划到本土植物的精准种植,北京用生态智慧为鸟类铺设了一条贯穿四季的生命通道。
在这座超大城市里,每一株新苗都在为迁徙的精灵提供休憩站,每一片林荫都在为城市的天空增添灵动的剪影,让城市真正成为鸟类与人类共享的家园。
(图片来源:新华社)
通过持续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北京市建成5类79处自然保护地,市域90%以上的国家和地方重点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6.09万公顷湿地为市域近50%的植物种类和76%的野生动物种类提供了生长栖息环境。
(北京市兴峪城市森林公园 图片来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从“一树一档”到打通候鸟迁徙通道,北京市在保护稀有物种、疏通全球候鸟迁徙通道等领域重点发力。
(图源:北京市水务局)
北京与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地处中国三条候鸟迁徙路线的交汇点。据统计,每年约有280余种迁徙水鸟和510余种迁徙陆鸟途经此通道,有数十万只珍稀濒危候鸟落脚北京。
北京市不断强化检测保护体系建设,在全市建成生态监测站13个,建成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88个以及近百个监测点,对国家林草局认定的密云水库、延庆野鸭湖等北京地区13个重要候鸟迁徙通道监测站点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组建起严密的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
(北京市海淀区凤凰岭拍摄的护林防火巡查中的无人机。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从“国家森林城市”到“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北京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2024年初,北京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图片来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人鸟和谐相处:“拍鸟老法师”的坚守
从“拍鸟”到观鸟、护鸟,北京鸟类达人用实际行动守护京城鸟类。
鸟类摄影爱好者用镜头展现鸟类之美、自然之美,用图片呼吁人们爱鸟护鸟,共建美好家园。
北京市中小学生积极参与“首都市民最爱的鸟”绘画比赛,用画笔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蓝图,勾勒首都市民共享鸟语花香的希望画卷。
(北京市第42届“爱鸟周”图片来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更有一些“老炮”,将爱鸟护鸟当成了自己的“终身事业”。
2020年,45岁的通州人“大好”(本名郝建国)发起成立“北京城市副中心爱鸟会”,每年冬天,爱鸟会志愿者组成护鸟队,利用业余时间自愿填写值班表,每天两班倒,守护珍稀鸟类大鸨在通州安稳过冬。
(城市副中心爱鸟会绘制的《大鸨拍摄行为指南》 图片来源:创绿家官网)
“奥森老高”,原名高维海,是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常客,自奥森开园以来,便在此观赏鸟类迁徙,每到冬天,他就肩负起救鸟护鸟的责任。
通过发朋友圈和建立鸟群,发布信息,分享与鸟儿的故事,几个“奥森老高”自发成立了一支专业、热心的“奥森护鸟队”。
十多年间,他们每天巡视公园,相互共享信息,救助受伤鸟类;他们时刻留意鸟类的安全状况,并协调做出必要的调整。同时,他们也积极发布与鸟类相关的信息,为京城那些热爱鸟类的人们提供丰富的资讯。
(拍摄中的“奥森护鸟队” 图片来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观鸟热的背后,是超大城市用科学规划与公民行动共同书写的答案——当城市给鸟类腾出生存空间,鸟语花香的日常,就是最动人的生态文明注脚。
在此也倡导大家:自觉规范观赏野生鸟类和野生鸟类摄影行为,尊重鸟类习性,与野生鸟类保持距离,提升对野生鸟类的保护意识,做到绿色出行、文明观鸟、生态摄影。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