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4月上旬至5月上旬,本市杨柳开始飞絮,时间持续25天左右,现在正值飞絮的初始阶段。飞絮是树木传播种子的自然现象,但容易吸入口鼻,给人们带来困扰。记者从天津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获悉,最近几年本市在杨柳飞絮治理上采用逐步淘汰、注射抑制剂等综合治理方式,飞絮没有大规
每年4月上旬至5月上旬,本市杨柳开始飞絮,时间持续25天左右,现在正值飞絮的初始阶段。飞絮是树木传播种子的自然现象,但容易吸入口鼻,给人们带来困扰。记者从天津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获悉,最近几年本市在杨柳飞絮治理上采用逐步淘汰、注射抑制剂等综合治理方式,飞絮没有大规模爆发。
杨柳飞絮得到初步控制
从时间上说,飞絮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从空间上说杨柳飞絮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沈阳、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郑州、西安等城市均受到干扰。经过几年的综合治理,杨柳飞絮得到初步控制,没有大规模爆发,但是局部污染依然严重。
据调查,天津市共有杨柳树20.15万株,其中雌株8.32万株,雌株占比41%。主要分布在公园、道路、居住区、单位内部等区域,其中道路栽植形式以片林为主,容易形成飞絮规模效应;居住区和单位内部主要是上世纪80年代通过义务植树形式栽植的树木,现在正值盛花期,飞絮能力较强。
飞絮形成的原因
飞絮是杨柳雌株借助风媒传播种子的一种自然现象。当春天杨柳还没有长出嫩叶时,雄株上的雄花先开放,经过一段时间发育成熟后,雄花序上的花药自然裂开,花粉飞散而出进行传粉,然后雄花序逐渐萎蔫脱落,春天在一些杨树的下面,可以看到的像毛毛虫似的东西就是杨树的雄花序。伴随着雌花序的发育成熟,雌树上鲜嫩的幼叶也开始慢慢地长出来。雌花序是由若干朵小花组成柔荑花序,每一朵小花发育后长成一个小蒴果,小蒴果里包被着白色絮状茸毛,在绒毛中间藏着一些比芝麻粒略小的由胚囊发育而成的种子,随着小蒴果及种子的不断发育成熟,小蒴果逐渐裂开,那些白色絮状的绒毛便携带着种子随风漫天飞散,传播繁衍下一代,这种现象就是“杨柳飞絮”。
影响飞絮形成的因素
影响飞絮的原因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是杨柳科植物本身的树龄和植物分布密度,外因是帮助飞絮形成传播的环境因子。
杨柳科的植物达到性成熟以后花芽开始分化,即开始开花结果。一般树龄7~8年,胸径10厘米以上的杨树、柳树传播飞絮量明显增加,壮年树产生的飞絮量最大,随着树龄再增大,生长势减弱,飞絮量又呈下降趋势。栽植密度也是个重要因素,成年树集中在一起,最容易形成大量飞絮。据观察,杨柳科植物密集的片林是产生飞絮最多的地方,其次是成行成排的行道树,再次是单株植物。
飞絮受气温影响较大,随着温度升高飞絮增加。有些花序在树上炸裂,有些掉到地上炸裂,炸裂后形成飞絮。杨柳花序本身湿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以后才可以裂开,因此空气湿度越小越有利于飞絮形成,反之阻碍和延缓飞絮形成和飘散。杨柳科植物以风媒传播花粉和种子,因此风力对飞絮产生重要影响,风越大,飞絮传播越快越远,反之减小。
来源:海河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