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技术破解红壤贫瘠难题,汨罗油菜亩产有望突破200公斤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9 12:17 2

摘要:在这片曾被称为"贫瘠之地"的红壤坡耕地上,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李九玉的科研团队正与岳阳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开展土壤改良成效监测,1.5米高的油菜植株与饱满的结荚,预示着今春亩产有望突破200公斤,较改良前增产超25%。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胡清 易浩

仲春时节,汨罗市桃林寺镇千亩油菜田泛起金色波浪。

在这片曾被称为"贫瘠之地"的红壤坡耕地上,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李九玉的科研团队正与岳阳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开展土壤改良成效监测,1.5米高的油菜植株与饱满的结荚,预示着今春亩产有望突破200公斤,较改良前增产超25%。

桃林寺镇亦仁村丘陵油菜种植区

汨罗丘陵区分布着大面积的红壤坡耕地,由于坡度大容易跑掉水土和肥料,造成耕地质量低,作物产量低,汨罗市针对丘陵区普遍存在的坡耕地土壤酸化、养分流失等问题,自2022年起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深度合作,选取桃林寺镇千亩连片坡耕地开展科技攻关。

项目团队创新采用“三位一体”改良技术体系:通过施用自主研发的无机降酸剂调节土壤pH酸碱度至5.5左右,运用气流膜秸秆堆肥技术提升有机质含量15%以上,配套生物有机肥增强土壤活性,构建起红壤坡耕地可持续利用新模式。

“过去承包这片地时,种什么都长不好。”种粮大户吴安保站在田埂上感慨道,“现在玉米大豆套种亩产增收3成,油菜预计亩产比往年多收50公斤。”据测算,改良后每亩成本虽增加100余元,但综合效益提升400元至500元,真正实现“低投入、高回报”的良性循环。

李九玉科研团队与种植大户吴安保一起查看作物长势

正在油菜田间观测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李九玉介绍,当前实施的“江南坡耕地红壤退化阻控与产能提升综合技术模式构建与应用”作为“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已在汨罗建立起示范基地。通过长期定位观测站积累的科学数据,形成的”汨罗模式"正为同类型耕地治理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我们不仅关注土壤pH酸碱度和有机质含量这些硬指标,更建立了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系统。”李九玉说,该技术体系在提升耕地质量的同时,同步构建了生态保护屏障,实现了农业增效与水土保持的双赢格局。

本文来自【新湖南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