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4日,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医生办公室内,援疆专家钟淑萍将一套《凯利风湿病学》郑重地交到年轻医生手中,“火种已点燃,未来要靠你们自己燎原。”她轻声叮嘱。
文/通讯员 张晓燕 本报记者 程垒 图/医院提供
3月24日,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医生办公室内,援疆专家钟淑萍将一套《凯利风湿病学》郑重地交到年轻医生手中,“火种已点燃,未来要靠你们自己燎原。”她轻声叮嘱。
广东援疆专家钟淑萍
作为广东援疆医疗队风湿免疫科专家,回顾近一年的援疆工作,钟淑萍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在这段奉献之旅中,她不仅治愈了诸多患者,更为这片土地培育了可持续的医疗力量。
喀什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使得风湿免疫病在这里呈现出较高的发病率。然而,当地居民对风湿免疫病的健康意识普遍不足,很多患者在病情初期并未重视,等到症状严重时才就医,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钟淑萍查房
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简称 “喀地一院”)是南疆唯一独立设置风湿免疫科的医院,承担着疑难危重患者的救治重任。钟淑萍刚到喀地一院,就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她每日带领团队查房,对每一位患者的病情进行细致梳理,规范诊疗流程,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最科学、最有效的治疗。
令钟淑萍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 19 岁女孩小古。在高考前夕,这个原本充满活力的姑娘却被病魔缠身,出现全身浮肿、乏力等症状。入院后,病情进一步恶化,剧烈腹痛、贫血等问题接踵而至,甚至被转进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抢救。钟淑萍迅速组织肾病中心、消化内科、神经内科的专家进行多学科会诊,为小古制定激素、免疫抑制剂、丙球冲击、血液透析等综合治疗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小古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出院时,小古的母亲满含热泪,反复说着 “热合麦特”(谢谢)。这样的场景,在钟淑萍援疆期间并不少见,患者们的善良与感恩,让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 “医者” 二字所承载的重量。
钟淑萍深知,要想提升科室诊疗水平,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为此,她不仅在日常工作中注重言传身教,还经常组织业务培训,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和最新的诊疗理念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科室的年轻医生。
科室业务学习交流
在一次病例讨论会上,钟淑萍拿出一份典型的风湿免疫病病例,引导年轻医生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她耐心地讲解着诊断思路:“我们在诊断风湿免疫病时,不能只看表面症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鉴别分析。比如这个患者,关节疼痛是主要表现,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明确,但我们还要关注他有无其他合并症,血液检查有无异常指标,是否伴有其他疾病的自身抗体,以及其他脏器是否受到影响。只有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全面的诊断。” 通过这样的方式,年轻医生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掌握了临床思维方法。
门诊教学
钟淑萍还鼓励年轻医生多阅读专业书籍,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临近归期时,她将自己精心挑选并购买的《凯利风湿病学》、《内科鉴别诊断学》等工具书整理好,留给科室的年轻医生。她常说:“这些书是知识的宝库,希望你们能好好利用,不断提升自己。”
“只有让基层医生掌握‘武器’,才能筑牢健康防线。”钟淑萍深知基层医疗的重要性。为了给基层医院带去更多帮扶,她与风湿免疫科主任刘小玲带领科室医生组成巡诊小队,深入叶城、疏附、伽师、疏勒、图木舒克等县医院进行技术交流。
基层义诊
新疆地域辽阔,基层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很多基层医生对风湿免疫病的认识有限,诊疗手段也较为单一。针对这些问题,钟淑萍在巡诊过程中,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几个月里,她们累计开展基层培训 7 场,覆盖医护人员 500 余人次。通过这些培训,为县医院初步搭建起风湿病诊疗框架,让基层医生掌握了基本的诊疗技术,为当地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一位年轻医生在学习后感慨道:“原来风湿病不是‘治不好’,而是需要早发现、早干预!”
基层推广风湿病诊治技术
“愿每位患者都能拥有健康,拥抱生活。” 这是钟淑萍对喀什的深情寄语,也是她践行 “医者仁心” 的生动写照。她用自己的行动,在南疆这片土地上播撒着风湿诊疗的 “火种”,为边疆地区的医疗事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让更多患者重获健康的希望。
来源:健康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