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上风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形式,正在全球能源转型中扮演关键角色,但其是否会“抢了煤电的风头”需从政策、经济性、技术发展、环境需求等多维度综合分析。结合当前趋势,可得出以下结论:
海上风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形式,正在全球能源转型中扮演关键角色,但其是否会“抢了煤电的风头”需从政策、经济性、技术发展、环境需求等多维度综合分析。结合当前趋势,可得出以下结论:
一、政策推动与能源结构调整
1. 国家战略倾斜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发展海上风电,并将其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并列,强调通过示范项目推动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应用。相比之下,煤电因高碳排放和环保压力,政策支持逐渐弱化。例如,2025年国家未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及“能源安全”,但强调“绿色转型”,进一步凸显可再生能源的优先地位。
2. 规划目标与补贴机制
中国“十四五”期间沿海省份规划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约52GW,2025年预计新增装机超14GW,远超煤电的新增项目。此外,海上风电仍享有电价补贴和技术研发支持,而煤电面临碳排放成本增加和补贴退坡的双重压力。
二、经济性与成本竞争力
1. 成本下降与技术突破
海上风电的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持续下降,主要得益于大容量机组(如10MW以上)的普及、安装成本优化及运维效率提升。例如,2024年新增机组平均单机容量已达6MW,大型化机组显著降低了单位造价。相比之下,煤电受燃料价格波动和环保设备投入影响,成本优势逐渐减弱。
2. 产业链成熟度提升
中国已形成全球最完善的海上风电产业链,涵盖整机制造、海缆、安装运维等环节。例如,海缆国产替代加速,万马股份等企业已实现110kV以下绝缘料的稳定供应。而煤电产业链面临产能过剩和技术升级压力,新增投资吸引力不足。
三、环境需求与碳中和目标
1. 减排压力驱动转型
海上风电的零排放特性使其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路径。以海南儋州12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为例,其年减排量达287万吨二氧化碳,直接替代煤电需求。而煤电企业需承担碳配额交易成本,自愿碳市场的兴起(如CCER)进一步削弱其经济性。
2. 国际趋势与资本流向
全球绿色金融加速流向可再生能源领域。例如,2025年绿色电力ETF规模创历史新高,跟踪指数中海上风电相关企业占比显著。国际能源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海上风电投资规模将达800亿美元,远超煤电新增投资。
四、挑战与煤电的“护城河”
1. 稳定性与调峰需求
煤电仍承担电网基荷和调峰功能,短期内难以被波动性较大的风电完全替代。尤其在电力需求高峰和极端天气下,煤电的稳定供应仍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
2. 现有基础设施惯性
煤电装机存量庞大,部分新建项目(如热电联产)仍有一定政策空间。例如,华电辽宁将海上风电与热电联产结合,显示传统能源企业通过融合转型维持竞争力。
五、结论:海上风电将主导增量市场,煤电逐步退居次席
增量市场替代明显:2025年后,海上风电在新增装机、投资规模和政策支持上已显著超越煤电,尤其在沿海省份的能源规划中占据主导地位。
存量替代需长期过渡:煤电短期内仍是能源系统的“压舱石”,但其市场份额将随碳约束收紧和技术迭代逐步缩减。两者的竞争本质是能源结构“清洁化”与“高碳锁定”的博弈。
综上,海上风电在政策、经济和环境层面已具备挑战煤电的能力,尤其在增量能源市场中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但煤电的完全退出仍需较长时间。
来源:乌金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