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日的青岛西海岸新区珠海街道,空气中氤氲着清润的草木香。走进莲华岸制香厂,制香师窦元刚正俯身揉搓香泥,沉香的气息萦绕指尖,一缕轻烟袅袅升腾,仿佛将千年时光凝练于一室。作为传统药香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窦元刚以匠心守正创新,让古老香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活力。
春日的青岛西海岸新区珠海街道,空气中氤氲着清润的草木香。走进莲华岸制香厂,制香师窦元刚正俯身揉搓香泥,沉香的气息萦绕指尖,一缕轻烟袅袅升腾,仿佛将千年时光凝练于一室。作为传统药香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窦元刚以匠心守正创新,让古老香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活力。
深山寻香,续写千年古技
窦元刚与香的缘分始于家族记忆。其曾祖父曾是清末胶东地区知名的制香匠人,家中曾存有手抄香方数卷,但因时代变迁,技艺传承几近中断。2019年,在外打拼多年的窦元刚偶然翻出泛黄的祖谱,一句“香承天地,德润人心”的祖训让他心潮澎湃。他毅然辞去工作,回乡创立莲华岸制香厂,踏上寻香之路。
为复原古法,他踏遍山河。四川甘孜的藏香工坊里,他跟随老匠人学习香料配伍;河北安国的中药材市场,他蹲守月余挑选上等白芷、苍术;广东电白的沉香林中,他亲历采香人“刀凿取香”的艰辛。为破解古方密码,他研读《香乘》《伤寒杂病论》等典籍至深夜,笔记摞起半人高。“古法制香讲究‘君臣佐使’,像这款‘琅琊贡香’,以沉香为君药,辅以檀香、乳香、龙脑等十二味药材,需经炮制、研磨、配伍、窨藏等20余道工序,历时至少40天方能成香出厂。”窦元刚轻抚香炉为我们介绍道,眼中映着跃动的香火。
守正创新,“香”飘现代生活
传统香文化如何融入当代?窦元刚的答案是:既扎根古法,又拥抱新潮。
在古色古香的制香工坊里,记者见到一排排竹匾盛放的香胚。工人正将混合香粉的榆树皮粘粉加水揉搓,反复捶打上百次直至香泥“醒透”。“这是‘醒香’,力道不足则香易断裂,力道过猛则香气散失。”窦元刚随手拈起香泥搓成细条,动作如行云流水。他研发的香品分为佩戴类与生活熏香类,涵盖香珠、香牌、线香等90余种产品。深度挖掘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文化——徐福东渡祭天祭海时用香香方,以牡蛎壳粉、海藻提取物入香,创新研发“琅琊贡香”“徐福香”两款文创香品,成为文旅市场的“爆款”。
同时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开拓线上销售渠道,让非遗香品“破圈”。2024年,窦元刚首次尝试直播带货,镜头前他一边演示搓香丸,一边科普香道历史:“唐代香道盛行,宋时飞入寻常家……咱的香不含化学香精,安神养心,老祖宗的智慧得让年轻人看见!”短短两小时,直播间涌入千余观众,库存秒空。如今,他的抖音账号粉丝超万人,香品从胶东半岛远销全国,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以香兴村,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在窦元刚看来,非遗传承需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
走进铁山街道杨家山里秀兰山庄,一畦畦薄荷、艾草长势正旺。“以前种玉米等农作物,一亩地千把块。现在给窦老板供香草,一茬薄荷就能卖4000元!”杨秀兰笑得合不拢嘴。窦元刚与周边多个村庄签订协议,引导村民种植艾草等原料,并提供技术指导,每亩增收2000元以上。
窦元刚的创意不止于此。他计划废弃农房改造成香文化体验馆,设置篆香区、调香区、文创市集等功能区。游客不仅可以购买成品,还能定制专属香方。体验式消费相较于普通消费能较大提升客单价,也将带动相关衍生品销售。这种场景化消费模式,让非遗产品从“博物馆展品”变成“生活必需品”。
香火永续,文化铸魂新乡村
“香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乡村振兴更需要文化铸魂。”窦元刚的愿景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在珠海街道中心小学的课堂上,孩子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做香囊。五年级学生李晓楠将艾草香囊系在书包上:“我要把香囊送给奶奶,她说闻着这个味儿,头疼的老毛病都轻了。”珠海街道松园村村民逄锦秋感慨:“以前年轻人觉得非遗‘土’,现在村里办香文化节,舞龙队配着香道表演,台下座无虚席!”
谈及未来,窦元刚计划打造“香文化生态圈”:建设芳香植物观光园,开发香道主题民宿,与高校合作开设非遗传承班。“希望未来,每个村庄都能飘起咱自己的文化香!”他望向工坊外新栽的多种香草苗,春阳下嫩芽初绽,恰如非遗传承的星火,正燎原。
从深山寻香到触网腾飞,窦元刚的坚守与创新,正是传统非遗在当代乡村扎根的缩影。一炉香,凝聚着匠人对文化的敬畏,更点燃了乡村振兴的星火。正如那缕穿越千年的馨香,不疾不徐,却绵长深远。
本刊记者/刘泽川
制作/陈雪刚
来源:青岛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