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录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并题后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9 13:46 3

摘要:北宋名臣韩琦致,位至国公,仕归乡后建“昼锦堂”,取“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的反义,欧阳修为此撰写《相州昼锦堂记》,全文516字,赞颂了韩琦不慕虚荣、以德治世的品格。欧阳修应韩琦所求,为“昼锦堂”撰写了《相州昼锦堂记》,旨在批判庸俗的富贵观,赞颂韩琦“德被生

《相州昼锦堂记》尺寸32.5×173.4厘米,是赵孟頫创作的一幅行书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宋名臣韩琦致,位至国公,仕归乡后建“昼锦堂”,取“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的反义,欧阳修为此撰写《相州昼锦堂记》,全文516字,赞颂了韩琦不慕虚荣、以德治世的品格。欧阳修应韩琦所求,为“昼锦堂”撰写了《相州昼锦堂记》,旨在批判庸俗的富贵观,赞颂韩琦“德被生民,功施社稷”的格局。文章通过对比普通士人“衣锦还乡”的虚荣与韩琦的淡泊,强调“功在社稷”的价值观,被后世视为儒家士大夫精神的典范。

元代文人普遍推崇晋唐书法传统,赵孟頫作为复古书风的倡导者,于延祐七年(1320年)八月三日选择书写此文,既是对欧阳修文章的推崇,亦借古喻今,表达对士大夫理想人格的追慕。

赵孟頫此作深受唐代李邕(李北海)影响,结体谨饬内敛,用笔遒劲秀发,兼具晋人风韵与唐人法度。其行书线条流畅,章法疏密得当,通篇气韵连贯,体现了“以古为新”的书法理念。

在技法上,大致可以看出其起笔多露锋,收笔含蓄,转折处圆润自然,如“将”“相”等字,可见李邕《麓山寺碑》的遗韵。行距疏朗,字间呼应紧密,通篇节奏张弛有度,既显庄重又不失灵动。墨色浓淡相宜,枯润对比自然,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

时年赵孟頫67岁,此作被视为其晚年行书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其“复古而不泥古”的创作理念,既继承晋唐传统,又融入个人温润典雅的气质,成为元代“尚意”书风与古典法度结合的典范。同时,可以这样理解,赵孟頫以书法诠释欧阳修文章,实现了文学与艺术的“双绝”融合。作品不仅是对韩琦品格的礼赞,更寄托了元代文人对士大夫理想人格的向往,成为儒家精神与书法美学结合的典范。

后世学者评价此作“气势畅旺,骨力内含”,认为其“以意驭法”的书写方式体现了赵孟頫对宋代“尚意”书风的延续与创新。此作对明清书家影响深远,明代文徵明、董其昌均从中汲取灵感,董其昌曾在临摹此作时跋文赞其“沉着痛快,深得米芾笔意”。清代馆阁体亦受其工整法度的影响。

赵孟頫《相州昼锦堂记》以精湛的书法技艺重构了欧阳修的经典文本,既是对宋代士大夫精神的传承,亦是元代书法复古运动的巅峰之作。其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研究中国书法史与士人精神史的重要载体。

《相州昼锦堂记》(宋·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如何,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来源:我愛歐體書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