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文化赋能产业兴 民生为本绘新景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9 15:15 2

摘要:近年来,黔东南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在改革创新中破题、在民生改善中提质,以生态之美、文化之韵、发展之变,书写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奏响了争当“桥头堡”的最强音符。

3月17日-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民族地区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在文旅融合中更加彰显它的光彩。

立足特色,让民族文化不断焕发新彩,既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又是推动文化和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黔东南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在改革创新中破题、在民生改善中提质,以生态之美、文化之韵、发展之变,书写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奏响了争当“桥头堡”的最强音符。

立足特色 织就诗画长卷

“姐妹们,唱起来!跳起来!”

3月26日,黎平县肇兴侗寨5座鼓楼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肇兴村妇联主任陆艳玉身着藏青侗服,领着“布谷催春侗歌队”队伍正在“村歌”舞台上排练。当悠扬的歌声穿过青瓦木楼,不仅驱散了晨雾,更唤醒了千年侗寨的文旅新图景。2024年,肇兴侗寨接待游客102.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0.2亿元。

在黔东南,靠着唱歌表演、非遗展演、民宿经营等,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的中国传统村落415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26个。

暮色中,肇兴侗寨百村歌唱大赛比赛现场(吴光辉 摄)

距离雷山县西江苗寨仅有18公里的麻料村杨光宾工坊里,“叮叮当当”锻银声与直播带货吆喝声交织成曲,杨光宾摸着新款银饰告诉记者,“去年直播卖出800多万元,工匠人均收入超4万。”如今,类似非遗工坊在黔东南已花开遍地,带动2.6万名手艺人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以“民族原生态·锦绣黔东南”为特色品牌,黔东南州创新实践“文化+”等模式,着力打造“黔东南好好玩”品牌,重点宣传“133”新玩法,全州 “四季文旅”热潮不断,织就了从“资源禀赋”到“经济增量”的诗画长卷。

同时,借助“村超”“村BA”“村歌”“村T”等IP,推出“跟着赛事去旅行”等15条旅游线路,开通多条“景景串飞”,带动蜡染、刺绣等15个系列文创产品热销,非遗工坊订单额同比增长60%;2024年,全州接待游客8704.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976.64亿元。

肇兴侗寨的侗族大歌、西江苗寨的拦门酒、高华瑶寨的瑶浴……如今,黔东南州特色文化已成为游客沉浸式体验民族文化的“活教材”。

以商招商 孕育发展新机

“从签约到投产只用了180天,这在以前,简直不敢想象!”

3月25日,站在崭新的光伏玻璃生产线旁,贵州黔玻永太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静如是感慨。

在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这个投资数亿元的项目从签约到投产跑出的“黔东南速度”,已成全州深化改革、以商招商的生动注脚。

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内,贵州黔玻永太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忙

自2024年推行“双容双承诺”改革后,黔东南州对标大湾区建设营商环境“先行区”试点,创新“5+3”招商机制,以“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共引进重点项目237个,其中大湾区占比42%。

从政策扶持到服务升级,黔东南州将改革红利化为发展活力,以营商环境之优力促市场主体之活。全州市场主体突破40.1万户;“惠企政策平台”精准推送政策158项,已为580余名创业青年发放补贴2500万元。

“90后”创业青年王文超拿着政府补助的创业资金,把茶产业链做得风生水起,他信心满满,“从政策咨询到贷款落地,都有专班对接,创业不再单打独斗。”

“90后”创业青年王文超拿着创业资金,把茶产业链做得风生水起

既让企业“黔程无忧”,又让市场主体“安心定志”。

黔东南州以69.63%的森林覆盖率绘就绿色基底,3228万亩森林蓄积量守护生态屏障,将 “两山” 理念深植发展血脉,签发全省首张碳票、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等,不断厚植沃土,孕育发展新机。2024年,全州营商环境排名跃升全省第一方阵;今年1-2月,全州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7%。

下足功夫 见证民生温度

清晨七点,天柱县渡马镇共和村“合约食堂” 飘出阵阵炊烟。村党支部书记唐安厚算起经济账:“去年村里举办酒席,比以前节省几万块开支,人情减负、邻里关系更近了。”

这个由村民共议的暖心举措已在全州推广,并化作文明乡风,拂遍黔东南的绿水青山。

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黔东南州将财政75%的支出投向民生领域,用实干落细一张张“民生清单”,以务实兑现一条条“幸福账单”。

雷山城南安置点“合约食堂”每天为200余名务工者提供平价餐食,“组团式”帮扶助力台江民中本科上线率3年跃升31个百分点,凯里16家“医保惠民药店”提供24小时服务,1.5万名“法律明白人”将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全州实现州县乡三级“医共体”建设全覆盖,全州538所农村互助幸福院让留守老人吃上“暖心饭”……一桩桩民生实事让黔东南在全国民生满意度调查中位列西部前三。

岑巩县工业园区厂房(州发改会供图)

从侗寨鼓楼的袅袅歌声到工业园区的绿色转型,从“村超”“村 BA” 的流量热潮到非遗技艺的创新传承,从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到民生福祉的温暖底色,一座以生态为底色、以文化为灵魂的“锦绣黔东南”正将“诗和远方”照进现实,焕发新彩。

砥砺奋进,勇毅前行。站在新的起点上,黔东南州将持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改革破题、用开放作答,持续深化文旅融合、优化营商环境、筑牢民生底线、加快“桥头堡”建设,以蓬勃之姿书写新时代答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石含开

编辑 余光燕

二审 安通

三审 熊诚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