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体上,有人为“懂王”(特朗普)的关税逻辑辩护,有人莫名兴奋,各方站在自己立场各说各话。咱们普通大众面对这场关税战,得明白情绪归情绪,政治归政治,商人肯定不会做赔本买卖。
在30%、50%这样大幅关税提升的冲击下,全球科技行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全新的全球化时代在混乱中艰难重塑。
媒体上,有人为“懂王”(特朗普)的关税逻辑辩护,有人莫名兴奋,各方站在自己立场各说各话。咱们普通大众面对这场关税战,得明白情绪归情绪,政治归政治,商人肯定不会做赔本买卖。
这里有个判断关税战中期走向的关键指标,那就是苹果公司会不会尽快把iPhone产线迁回美国本土。
为啥拿苹果和iPhone产线当观察指标呢?来看一组数据。去年,苹果在北美市场净营业额大概160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比重43%。而现在,超90%的iPhone是在中国大陆生产。
作为全球市值第一的科技品牌,面对近乎满配的54%+50%消费电子关税,这对苹果全系产品影响巨大。而且苹果产品毛利率在43%左右,在全球电子产品行业里处于高位,这说明苹果高端制造的溢价能支撑产业转移。从ACSI数据看,去年美国消费者对苹果评分保持在82分,用户满意度远超其他品牌。
“懂王”很爱面子,iPhone作为美国民族品牌标杆,要是能实现美国本土生产,让美国民众人手一部“MADE in USA”的iPhone 17 Pro Max,那“美国制造、美国高端、美国再次伟大”的形象肯定大大提升。
这可不是调侃,“懂王”发动关税战,目的是解决美国制造业回流和贸易逆差问题,他还说让制造业回流造福美国蓝领工人是承诺。所以iPhone产线若能搬回美国,绝对是大政绩。民众拿着美制iPhone,说不定游行都少了。
下面就认真探讨下这个有意思又重要的话题:iPhone能在美国制造吗?
实际情况跟大家通常的认知不太一样。苹果和多数美国传统PC数码家电企业相似,产品生产严重依赖亚洲供应链,不过在美国本土也有一定制造能力。2013年起,部分MacBook就在德州奥斯汀工厂由纬创力组装,加州总部还有试验性产线。
虽说iPhone主要靠富士康代工,但苹果掌握生产和测试新设备、技术的主要专利,产品先在实验室标准化,再到全球工厂代工,对生产线的掌控力相当强。
2018年开始,苹果着手研发高度自动化的iPhone生产线,原计划在iPhone 15实现主板、电池和屏幕等部分自动化操作。但实际操作时,难题一堆。
产线前期投资巨大,好多关键步骤无法用机器替代人工,产品缺陷率高,iPhone 15的自动化计划泡汤,iPhone 16的部分自动化生产计划也没成功。
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和汽车工业制造区别很大。汽车制造平台迭代周期5到10年,装配对强度和安全性要求高,对细节要求相对低,自动化可行。
而高端电子产品产品周期仅一两年,智能手机安装精度要求严苛,装配检测流程复杂,供应链技术更新快,产品需求一变,整套定制化设备就得重新调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高端电子设备生产过度追求自动化不可取,成本高、缺陷难控,还影响产能和创新。
要是不搞自动化,在美国招聘工人组装iPhone呢?也不行。美国工人时薪是中国工人的5到10倍,而且高端制造业工人稀缺,让他们干拧螺丝这类基础工作不现实,素质可能还不如印度工人。所以,从技术上iPhone能在美国生产,但经济上不现实。
据说在美生产iPhone单台组装成本可能增加300美元左右,终端售价预计涨60%到1500美元。但最大问题不是成本,而是美国与先进供应链脱钩后,苹果产品创新会停滞。
若苹果真把iPhone产线搬回美国,意味着全球供应链要重构,跨国企业得建两条独立供应链,一条在美国本土,一条在境外。iPhone制造涉及全球约800多家供应商,90%在亚洲,苹果要在美国建新供应链,得重组整条产业链生态。
这会面临诸多难题,如沿用亚洲标准,供应链拉长,品质、良率、产能下滑;用不同标准,研发成本增加,库存管理混乱。再加上中国大陆加强稀土出口管制,增加成本和阻力。
而且“懂王”任期短,以美国现有制造业基础,新建iPhone工厂至少要3到5年,苹果现金储备还在下滑。目前,苹果暂无搬回产线的打算,未来如何,还得接着瞧。
苹果会把供应链迁出中国吗?以前我们很担心苹果把供应链从中国迁到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地。印度现在生产iPhone良率可能低,但长期看会提升。
不过现在情况变了,美国现在策略不是找其他国家替代中国制造业,而是想把全球关键产业转移到美国本土,这冲击的不是中国大陆制造业,而是苹果过去几年的“去中化”战略。
现在印度面临26%到46%关税,库克转移到东南亚的计划受阻,反倒减轻了中国大陆产业外迁压力。就算之后美国对东南亚、印度等地回调部分关税,跨国企业因为政策反复,也不太敢轻易转移供应链,中国大陆成了相对稳定的产业避险地。
长远看,在这个混乱、强盗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得从替代思维转向生态重构。只有补齐高端制造短板,比如高端芯片、UV光刻技术等,中国制造业才有更大发展空间。
来源:彤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