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复活恐狼:那些消失的史前生物距离我们还有多远?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9 15:49 2

摘要:美国时间2025年4月7日,巨像生物科学公司(Colossal Biosciences)正式宣布他们通过克隆和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培育出三只已经灭绝约10000年的恐狼!这可是人类第一次复活灭绝动物,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情节成真啦!

美国时间2025年4月7日,巨像生物科学公司(Colossal Biosciences)正式宣布他们通过克隆和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培育出三只已经灭绝约10000年的恐狼!这可是人类第一次复活灭绝动物,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情节成真啦!

《冰与火之歌》中,主角所在的史塔克家族以狼头作为族徽,这个狼可不是普通的狼,而是由原著作者乔治·R·R·马丁构思的生活在维斯特洛大陆北方极寒之地的巨型犬科动物——冰原狼(Dire wolf)。

《冰与火之歌》中的冰原狼头像

《冰与火之歌》中的6只冰原狼

艾莉亚与她的冰原狼相遇

冰原狼的名字正是恐狼的英文名,它的原型正是恐狼。真实的恐狼体型堪比最大的灰狼(Canislupus),比如育空狼(Canislupus pambasileus)和西北狼(Canislupus occidentalis),雄性育空狼的平均体重为43公斤,而恐狼的平均体重可达68公斤,足见它的巨大。

北美灰狼

恐狼的复原与人类的体型对比

仅仅从骨骼上看,灰狼和恐狼的差别并不明显,只是恐狼的头骨更大,结构上表明它们具有更强的咬合力,更善于对付大型的猎物。如果你只把恐狼当成是更大的灰狼就错了,因为在2021年,一支由多国古生物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发表了一篇名为《恐狼是新大陆犬类最后的古老血脉》(Dire wolves were the last of an ancient NewWorld canid lineage)的论文,论文中研究人员选取了五具恐狼的遗骨,这些遗骨的年代在距今13000至50000年之间。通过对恐狼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古生物学家惊奇的发现恐狼比灰狼还要原始,甚至不属于犬属,因此恢复了恐狼属(Aenocyon)的有效性。

系统分析显示,现存犬科动物中与恐狼亲缘关系最近的是豺(Cuon alpinus),因此新的复原将恐狼的毛发颜色设定为类似豺的更橙黄色,所以仅仅从颜色上就能够很容易分辨恐狼与灰狼。

关于恐狼的最新分类

恐狼新复原,作者:JULIO LACERDA

恐狼是更新世美洲最常见的犬科动物,数量比灰狼多得多,甚至可能形成了有效的压制。距今约12000年前,更新世灭绝事件开始冲击美洲,仅仅是北美洲就有43种大型动物消失,其中就包括恐狼,其灭绝的原因很可能是作为食物的大型食草动物的消失而造成。最后的恐狼大约存活至距今10000年前!

尽管恐狼的生存年代距今只有10000年,但是此前却没有人能够成功的复活它们,直到巨像生物科学公司展开了相关领域的研究。

巨像生物科学公司使用了来自于俄亥俄州谢里登坑(Sheridan Pit)中的恐狼牙齿(13000年前)和爱达荷州美国瀑布(American falls)的恐狼内耳骨(72000年前),并且成功提取了它们的基因。

巨像生物科学公司的研究团队

对恐狼头骨内耳的取样

与传统的古基因研究不同,复活恐狼需要海量的数据支撑,工程量相当于传统研究工作量的500倍!通过对比灰狼与恐狼的基因差异,研究人员锁定了决定恐狼独有特征的基因位点,并对灰狼基因进行编辑以复现这些特征,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其体色。

在研究中曾发现了五个基因变体,具有诱发失明或者失聪的潜在风险,于是研究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重建了调控通路,保证其健康。巨像生物科学公司称这些细微的基因编辑"有效复活了恐狼物种",但强调"并未将古代恐狼DNA实际植入灰狼基因组",所以这三只恐狼其实是基因编辑后的“混血”,并非真正的纯种恐狼,甚至大部分基因来自于现代灰狼

复活恐狼靠的是基因

电子显微镜下的卵母细胞

相较于传统克隆技术,该项目的基因干预程度更低,科研团队首先从灰狼血液样本中分离出胚胎原始细胞(EPC),对其细胞核内14个关键基因进行编辑,以表达20种据称代表恐狼表型的特征。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45枚卵母细胞发育成胚胎后,被植入混血猎犬代孕母体子宫之中,经过65天妊娠后生下恐狼。

2024年10月1日,名为"罗慕路斯"和"雷穆斯"的两只恐狼幼崽诞生,它们以罗马建城神话的人物命名。2025年1月30日,名为“卡丽熙”的第三只恐狼诞生,名字来自于《冰与火之歌》经典角色丹妮莉丝·坦格利安。我们从某种意义上,复活了灭绝的恐狼!

"罗慕路斯"和"雷穆斯"

"罗慕路斯"和"雷穆斯"

恐狼的复活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

今天,三只恐狼生活在一处未被公开的生态保护区内,它们拥有专属的6英亩活动区,四周被高达2.7米的围栏保护起来。研究人员还为恐狼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游戏课程、系统的社会化训练、还有合理的营养膳食等等,此外还有齐备齐全的全科动物医院

在活动区内自由活动的恐狼

围栏之内的两只5个月大的恐狼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恐狼们都健康成长,展示出现了符合野生犬科的天性,遍布园区的观测系统持续记录着它们的成长。科研人员将两只5个月大的恐狼("罗慕路斯"和"雷穆斯")与同龄的灰狼进行对比,它们的体重都已经超了36千克,而灰狼的体重为34千克,这都在预料之后。古生物学家通过化石比对已经证明,成年之后的恐狼体型比灰狼大20~25%,同时具有更强壮的颌骨和肌肉更发达的后肢。

"罗慕路斯"和"雷穆斯"不同年龄的成长对比

人们都非常关注恐狼是否会被野化放归自然,但是未来会不会将恐狼放归北美洲的野生生态系统中还是一个未知数,因为除去处理各种政府程序及机构评估之外,仅仅是再野化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拉姆表示:“从封闭式管理、半开放管理到最后的完全野化,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来验证,所以将恐狼放归自然并未确定”。

恐狼的野化得到了原住民部落的支持,多个大型部落都联系过巨像生物科学公司,共同探讨了狼群保护计划,他们提到流传于原住民中的“圣狼”传说,并认为“圣狼”就是恐狼!巨像生物科学公司表示,如果原住民部落愿意将恐狼引入保留地,他们将会全体配合,因为这还关乎文化信仰的传承。

在巨像生物科学公司的远景中,计划在北方地区重建更新世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需要顶级掠食者,恐狼将扮演这一重要角色。恐狼具有如同雕塑般棱角分明的面部轮廓,一双眼睛有金黄色的虹膜,厚实的胸廓肩膀肌肉群,毛茸茸的蓬松长尾,让它浑身上下都散发着史前顶级掠食者的威严气场。

尽管只有5个月大,但是恐狼已经具备了强大的气场

巨像生物科学公司很容易让人想到《侏罗纪公园》中的国际基因公司,这家公司于2021年创立,联合创始人分别是创业者本·拉姆(Ben Lamm)和哈佛大学遗传学家乔治·丘奇(George Church),公司创立时的目标就是复活已经灭绝的猛犸象。

本·拉姆(Ben Lamm)和乔治·丘奇(George Church)

抱着恐狼的本·拉姆

为了实现复活猛犸象的理想,公司从几个顶级投资公司手里筹集了4.35亿美元。在之后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包括了对于20多个与适应寒冷环境相关的基因点位上完成了多重基因编辑。最近,猛犸象复活项目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推进,研究团队在85个靶向基因点位中的40~50个关键点进行了编辑,比预期提速三年的时间。

具象生物科学公司的优势就是在基因编辑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利用CRISPR技术,致力于开发能够精确编辑生物基因组的工具和方法。CRISPR在2012年问世,展示了以高效、精确的方式对生物体的DNA进行切割、修复和替换,该技术是一种革命性的基因编辑技术,并且迅速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CRISPR不仅能够用来编辑灭绝动物的基因,在遗传病治疗、作物改良、生物育种等领域都隐含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今年3月初,公司公布了“猛犸鼠”(Woolly Mouse),作为灭绝物种复计划的阶段性展示,更重要的是显示了公司在基因编辑技术上的精准性!不过猛犸鼠身上浓密的金棕色毛发的确让人们联想到猛犸象。

身上披着金棕色毛发的猛犸鼠

就是2025年初的融资中,公司的估计达到了惊人的102亿美元,如此高的估值并非公司有大量的营收或者开展了众多业务,而是市场和投资人对于公司本身潜力的肯定,其在人工智能、计算生物学和基因工程交差领域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且在致力于灭绝动物复活和物种保护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除了复活恐狼,计划复活猛犸象,公司还在复活袋狼的项目中取得了大量进展:2024年10月,宣布完成了袋狼基因组约99.9%的重建工作,预计在未来几个月内,他们将通过额外的测序来填补剩下的45个基因空白。目前项目遭遇了技术上的瓶颈,那就是细胞核移植技术尚未突破,计划在2025年内取得突破!

袋狼是计划复活的灭绝动物之一

除了复活灭绝动物,公司也在致力于濒危动物的保护,通过克隆技术培育更多的个体并进行野化训练,也增加物种的种群数量,引入原始栖息地。目前公司与两国国家的政府进行了合作,展示公司技术在濒危物种保护方面的优势和价值。

在非洲参与非洲象保护的巨像生物科学公司工作人员

利用无人机监控濒危动物的巨像生物科学公司工作人员

巨像生物科学公司不仅集合了世界顶尖的遗传学家、生态保护专家、更与流行文化界的重量级人物保持着深度合作,其中就包括了《冰与火之歌》原著作者乔治·R·R·马丁和《指环王》系列导演彼得·杰克逊等,甚至有消息称两位大佬还参与了对公司项目的投资!

乔治·R·R·马丁

彼得·杰克逊

当彼得·杰克逊透过屏幕看见恐狼幼崽颤颤巍巍的睁开双眸、发出嚎叫的时候,他激动的说:“这是冰河世纪后的第一声狼嚎!”

萌萌的恐狼幼崽

乔治·R·R·马丁通过越洋视频连线看到恐狼的时候,更是摘下眼睛泣不成声,并且说出了:“我书写魔法,但你们创造了魔法”的金句。

乔治·R·R·马丁抱着小恐狼

坐在王座上的两只小恐狼

结语:

恐狼的复活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是对复活史前生命技术可行性的验证,但是它们并非真正的纯血恐狼,而是通过基因编辑的恐狼+灰狼,但这依然是令人振奋的进展,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复活灭绝动物的远景宏图。

另外,巨像生物科学公司选择在这个时间点上公布复活恐狼,很有可能是为了稳定公司股价和提振投资人信心的商业操作哦。

参考资料:

1.Leidy, J. (1858). "Notice of remains of extinct vertebrata, from the Valley of the Niobrara River, collected during the Exploring Expedition of 1857, in Nebraska, under the command of Lieut. G. K. Warren, U. S. Top. Eng., by Dr. F. V. Hayden, Geologist to the Expedition, Proceedings". 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of Philadelphia. 10: 21.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6-12-01. Retrieved 2018-01-14.

2.Merriam, J.C. (1918). "Note on the systematic position of the wolves of the Canis dirus group". Bulletin of the Department of Geology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0: 533.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21-01-29. Retrieved 2018-01-14.

3.Kurtén, B. (1984). "Geographic differentiation in the Rancholabrean dire wolf (Canis dirus Leidy) in North America". In Genoways, H. H.; Dawson, M. R. (eds.). Contributions in Quaternary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 Volume in Memorial to John E. Guilday. Special Publication 8. Carnegi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pp. 218–227. ISBN 978-0-935868-07-4.

4.Leidy, J. (1854). "Notice of some fossil bones discovered by Mr. Francis A. Lincke, in the banks of the Ohio River, Indiana". 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of Philadelphia. 7 (7): 200.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20-12-01. Retrieved 2018-01-14.

5.Leidy, J. (1869). "The extinct mammalian fauna of Dakota and Nebraska, including an account of some allied forms from other localities, together with a synopsis of the mammalian remains of North America".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of Philadelphia. 7: 368.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21-02-02. Retrieved 2018-01-14.

6.Allen, J. A. (1876). "Description of some remains of an extinct species of wolf and an extinct species of deer from the lead region of the upper Mississippi".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s3-11 (61): 47–51. Bibcode:1876AmJS...11...47A. doi:10.2475/ajs.s3-11.61.47. hdl:2027/hvd.32044107326068. S2CID 88320413.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21-01-28. Retrieved 2018-01-14.

7.AMEGHINO, F. 1902. Notas sobre algunos mamíferos fósiles nuevos ó poco conocidos del valle de Tarija. Anales del Museo Nacional de Buenos Aires, 3º serie, 1:225–261

来源:江氏小盗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