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6日,江苏常州。网传常州市中医院附近一粥阿姨小吃店从事胎盘加工,涉事商家表示,胎盘加工是制成胶囊,没有胎盘的客人收费800元,自带胎盘的话300元一个,胎盘都是从(医院)产妇手里弄来的。
4月6日,江苏常州。网传常州市中医院附近一粥阿姨小吃店从事胎盘加工,涉事商家表示,胎盘加工是制成胶囊,没有胎盘的客人收费800元,自带胎盘的话300元一个,胎盘都是从(医院)产妇手里弄来的。
涉事商家的招牌(来源:网络截图)
紫牛新闻记者采访发现,涉事商家此前从事产后服务工作,也做过月嫂,现在经营“梓萱月嫂服务中心”,专门给顾客介绍月嫂。
记者问其是否有胎盘加工业务,该商家回答:“现在没做胎盘生意了,以前做过的。”同时迅速删掉了朋友圈里有关胎盘的内容。
常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回应称,目前已介入调查,有调查结果会告知。(据4月8日极目新闻)
电视剧《中国往事》中曾有这样一个情节,老爷为了给自己进补,竟然取走自己儿媳妇产后留下的胎盘炖汤喝,这愚昧荒诞的一幕令人作呕,没想到,都已经2025年了,居然还有人相信这种说法,而且明目张胆地公开拿胎盘做生意,令人瞠目结舌。
受一些传统观念影响,加工胎盘食用进补作为一种“民间秘术”流传甚广。不少人相信胎盘蕴含着生命精华,是身体虚弱者的滋补佳品。然而,科学研究表明,这种说法缺乏实证支持。胎盘虽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必须遵医嘱使用,否则就是作为医疗废物,在未经严格处理的情况下,可能携带多种病原体。小作坊式的私自加工过程中,这些病原体未必能被充分灭活,食用后存在极大的感染风险。2015年版的《中国药典》已将紫河车除名,或许正是基于这一科学考量。
私自加工胎盘不仅挑战了公众的认知底线,对个人健康造成威胁,更是对法律法规的公然挑衅。产妇分娩后的胎盘应当归产妇所有,或由医疗机构进行安全处置。私自买卖和加工胎盘,不仅违反了医疗废物管理规定,也触犯了《传染病防治法》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涉事商家不但大大方方地打出“加工胎盘”的招牌,明码标价地开展胎盘加工业务,还公然在社交平台展示加工过程,对法律的淡薄,对医学的无知何其让人震惊!
令人啼笑皆非又深感担忧的是,这样的商家竟然还从事过产后修复等医疗服务,现在还跨界当着月嫂中介,有资质吗?靠谱吗?不会已经坑过很多人了吧。如此肆无忌惮地超范围经营,违反了行业规范,扰乱了市场秩序,给公共卫生安全埋下严重隐患。对于如此堂而皇之的违法行为,监管部门必须采取果断措施,从严查处。
这个案例也暴露出,医疗废物管理依然存在不科学,不规范,不严密等盲区。涉事商家轻描淡写地声称胎盘"都是从产妇手里弄来的",但又明确地将“自带胎盘”和“没有胎盘”分开标价,那么那些没有自带胎盘的顾客,他们购买的胎盘加工品,原料从何而来?其中是否存在医疗机构内部人员的监守自盗?又是否形成了专业的“胎盘收购大军”?既然这家店能如此招摇过市地“加工胎盘”,那么是否还有其他商家也在违法操作,背后是否存在非法获取、买卖、处置胎盘的黑色产业链?这些疑问都需要监管部门抽丝剥茧,深入调查,依法处理。
胎盘非法流通不是什么坊间趣闻,更不是所谓的“传承中医药文化”,而是误导民众,传播疾病的违法行为。监管部门应以此为契机,全面排查乱象,从源头上打击不法行为,拧紧医疗废物管理的“安全阀”。
同时,也要以个案促普法,击破披着传统文化“画皮”的“胎盘进补神话”,让公众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健康风险和法律后果。只有法律利剑与科学观念双管齐下,才能彻底铲除胎盘加工黑产滋生的土壤,织密医疗废物监管网,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线。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