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年赚47亿高管薪酬涨64%引争议,火锅江湖新一轮洗牌在即?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9 15:57 1

摘要:在餐饮界的风云变幻中,海底捞的2024年显得尤为引人注目。这一年,它不仅因“小便门”事件而备受关注,更在随后公布的年度业绩报告中,展示了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转型与挑战。

在餐饮界的风云变幻中,海底捞的2024年显得尤为引人注目。这一年,它不仅因“小便门”事件而备受关注,更在随后公布的年度业绩报告中,展示了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转型与挑战。

数据显示,海底捞在2024年实现了427.5亿元的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达到47.0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14%和4.65%。尽管这一增速相较于2023年的33.6%收入增幅和174.6%净利增幅有所放缓,但海底捞连续两年稳健增长,业绩再创历史新高。

在整体餐饮市场稳步回暖的背景下,海底捞对增长公式的调整显得尤为关键。财报显示,去年海底捞共接待顾客4.15亿人次,日均客流量超110万人次,同比增加4.5%。平均翻台率更是恢复到4.1次/天,这一数字被海底捞内部视为客流的“荣枯线”,标志着其经营效率的提升。

为了增加餐厅人气,海底捞延续了“基层放权”策略,鼓励一线餐厅的个性化经营。从菜品的“在地化”创新,如北京的鲜切山羊肉、陕西的油泼辣子锅底,到用餐场景的新颖设计,如露营火锅、亲子主题店等,海底捞在多方面进行了探索。然而,在消费者日益注重性价比的今天,海底捞也不得不面对客单价下滑的现实。

2024年,海底捞的人均消费降至97.5元,同比降低1.6元,这一水平已倒退至8年前。海底捞将这一定价策略称为“绝对好、相对便宜”,试图通过更亲民的定价和标准化的菜品,结合其招牌服务体验,来维持并提升翻台率。

在门店数量上,海底捞也显得尤为谨慎。去年,海底捞新开了62家餐厅,同时关闭了70家餐厅,整体净减少6家,这是其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全年餐厅数量减少的现象。管理层在业绩会上表示,今年将继续延续自下而上的稳健策略,重点关注门店质量而非数量增长。

除了主业火锅的稳定发展,海底捞还燃起了对副业的探索热情。去年8月,海底捞启动了“红石榴计划”,旨在孵化更多的餐饮新品牌,探索新的增长曲线。截至目前,海底捞已新创立了11个自营餐饮品牌,覆盖正餐、简餐、快餐等多个场景,门店数量共计74家。

其中,“焰请烤肉铺子”作为首个孵化品牌,将“日咖夜酒”模式与海底捞的特色服务相结合,试图在火锅赛道之外探索新的中高端餐饮业态。尽管这些副业目前对海底捞的收入贡献还很小,但同比增速达到39.6%,明显高于整体营收的增幅。

海底捞在外卖业务上也取得了显著增长。去年,其外卖业务收入同比增加20.4%至12.54亿元。这一增长得益于海底捞对一人食场景的精准捕捉,以及其在美团直播间等线上渠道的积极推广。

然而,在火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并非所有玩家都能如海底捞般稳健前行。作为“连锁火锅第一股”的呷脯呷脯,近年来却陷入了困境。财报显示,2024年呷脯呷脯全年亏损3.98亿元,自2021年以来连续4年累积亏损已达到12亿元。

呷脯呷脯曾以台式小火锅定位、一人锅形式和高性价比突围市场,但近年来为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开始谋求品牌升级,客单价攀升至60元—80元区间。然而,这一策略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导致核心客群流失,新客也不愿为其高端溢价买单。

火锅市场的竞争日益白热化,客单价下行已成为行业整体趋势。在这个背景下,海底捞通过亲民定价、个性化经营和外卖业务的增长,维持了业绩的稳定。而呷脯呷脯则因品牌升级策略不当,陷入了困境。

未来,火锅市场的洗牌将继续加速,价格、创新、效率将成为决定品牌生死的关键。对于海底捞等连锁赛道头部选手来说,如何在产品和服务上形成壁垒,如何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将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ITBear科技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