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海世贸大厦8楼的品肴轩,品尝台州菜的客人络绎不绝。这不仅是因为菜品的味道和亲民的价格,还因为餐厅内陈列着一批老酒——“十七大大名酒”与“五十三优”。这些是上海市收藏协会酒委会会长李耀强的珍藏,如今已成为吸引客人的亮点。
文丨田洪涛
编者按:为唤醒“五十三优”历史价值、激活品牌生命力,云酒头条特推出“寻访国家优质酒”系列活动及文章。
我们将深入企业一线,系统梳理“五十三优”的历史文化脉络、工艺传承体系及市场突围经验,通过全媒体平台向行业及消费者传递“国优”品牌的真实价值。
作为行业媒体,云酒头条始终关注白酒产业生态多样性。此次行动既是对计划经济时代品质标杆的致敬,更是为区域酒企提供价值重估的公共平台。
现诚邀“五十三优”企业与我们共同书写这段产业记忆,让“国家优质酒”不再只是博物馆的标签,而成为消费市场的活性资产。
联系人:田洪涛
联系电话:18663826979
在上海世贸大厦8楼的品肴轩,品尝台州菜的客人络绎不绝。这不仅是因为菜品的味道和亲民的价格,还因为餐厅内陈列着一批老酒——“十七大大名酒”与“五十三优”。这些是上海市收藏协会酒委会会长李耀强的珍藏,如今已成为吸引客人的亮点。
在靠窗的玻璃展柜中,一瓶1993年产的杜康酒格外醒目。酒标上“国家优质酒”的标识已经略显浅淡,酒体泛着细密的酒花,宛如凝固的琥珀。李耀强提到,客人们对“五十三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为这些酒“见得少、喝得少”,很多人并不知道还有这么多好酒。在客人惊讶的目光中,他常常会指着这瓶杜康讲述过去:“当年它和茅台一样挂着国徽标,一瓶难求。”
他边说边翻开旁边陈列的《一个人的酒博汇》一书,这是他多年心血的结晶,书中对“五十三优”有详细的介绍。“那时候,老百姓想喝五十三优’得托关系、排长队。”李耀强轻叹,“现在年轻人只认茅台、五粮液,但这些老酒里藏着的才是白酒真正的江湖。”
窗外南京路步行街的霓虹灯光映照在玻璃柜上,偶尔也闪过几则名酒广告。而陈列柜中的“五十三优”静默如谜,瓶身倒影里,三十年的行业激荡正与当下的名酒热潮悄然重叠。
█ 计划经济下的品质丰碑:“五十三优”的诞生与使命
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白酒不仅是日常消费品,更是计划经济体系下的战略资源。1963年第二届全国评酒会首次设立“国家优质酒”评选,通过“金质奖章”树立标杆,“银质奖章”扶持地方酒企,以平衡区域经济。1989年第五届全国评酒会评出的53款银奖白酒,覆盖全国19个省份,形成“国民酒”基础。
这些酒企如同毛细血管般深入城乡:黑龙江玉泉光瓶酒铺进供销社,安徽口子窖成为婚宴标配,河南杜康借“何以解忧”的诗句打入文化市场……它们不仅是品质民主化的践行者,更以“液体名片”的身份激活地方经济与文化。
云酒·中国酒业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白酒专家、川酒集团总经理、总工程师杨官荣表示:“五十三优”与名酒同源,是计划经济时代留给行业的珍贵遗产。
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特殊的产业馈赠,“五十三优”群体凭借极强的渗透力,支撑起了白酒产业的多元生态。它们不仅是品质民主化的践行者,以“名酒同源”的工艺标准填补大众市场的空白,让亿万普通消费者能够品尝到传统酿造的醇香;更是地方经济的稳定锚点,在东北、中原、江淮等产区,创造了数以百万计的就业岗位,带动了高粱种植、陶坛烧制、物流运输等配套产业链的发展。
在文化维度上,这群“优等生”守护着白酒最丰富的工艺样本库——从地缸发酵到老五甑工艺,从陶坛陈化到桑泥窖池,这些濒临失传的技艺因它们的坚守得以延续。
面对行业集中化浪潮,“五十三优”的价值愈发凸显。
它们是酒业抵御同质化的“基因库”,是区域经济抗击“虹吸效应”的缓冲带,更是中小酒企转型的实验田。当茅台镇与赤水河占据行业话语权时,正是这些散落在黄河岸边、白山黑水间的“国家优质酒”,用差异化竞争维系着产业生态的平衡。它们的兴衰沉浮,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存亡,更映射着县域经济的韧性、非遗技艺的传承密码,以及普通人餐桌上的“美好生活”刻度。
然而,历史的进程从不眷顾停滞者,当时代浪潮拍岸而来,这些承载着特殊使命的酒业明珠也经历着大浪淘沙的淬炼。
回望“五十三优”兴衰起伏,一种感慨油然而生:企业命运的分野往往在于能否把握机遇,善驭势者乘政策东风扶摇直上,因循守旧因路径依赖折戟沉沙。
█ 时代洪流中的双面镜:善驭者的崛起与守旧者的沉沦
2015年,湖南浏阳河酒业发展有限公司因种种原因宣布停产时,千里之外的贵州习酒正借酱酒热潮扶摇直上。三十余年的市场洗礼,让“五十三优”群体走向截然不同的命运,其分化轨迹折射出白酒产业的深层逻辑。
善驭者:以变革重构竞争力
驭势者的成功,往往源于对行业趋势的敏锐捕捉,并借力资本与技术赋能,通过深耕区域市场构建护城河。它们将历史积淀转化为现代商业势能,在守正与出奇间找到平衡点,最终实现从“地方名酒”到“全国性品牌”的跃迁。
习酒,一个酱酒风口的战略家。当茅台镇因产能限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时,习酒以“贵州第二酱酒”的定位精准卡位。茅台集团入主后,更是完成了品质及产能跃升。2023年,习酒通过君品荟、高尔夫球赛、“追寻君子的足迹”等活动,全方位向核心消费者传递习酒精神,营收突破200亿,品牌价值位列白酒前八名、中国酱酒第二名、贵州省白酒第二名。
珍酒,则凭借“异地茅台”的稀缺基因,在酱酒热中另辟蹊径。依托赤水河流域生态优势和茅台技术传承夯实品质基础,同时通过“珍十五”“珍三十”等产品布局高端市场。2009年改制,并投入120多亿元增产扩能,成为贵州最大民营酒企。2023年,以珍酒为核心企业和旗舰品牌的珍酒李渡集团成功上市,成为港股白酒第一股、中国酱香白酒第二股。珍酒50年发展史,是贵州白酒产业从“作坊式生产”迈向“现代化产业”的一个缩影。
杜康,作为“五十三优”中唯一以“酒祖”文化为内核的豫酒代表,近年来,通过整合汝阳、伊川两大生产基地重塑品牌价值,通过古法工艺强化“白酒发祥地”的历史定位。2023年,更是以“国潮+文旅”激活年轻消费市场。2024年,复刻36年前的“花脸杜康”,推出杜康酒·国优1988。同时,在河南省内投放了26000台冰柜,与上万家终端建立了有效衔接和深度捆绑,筑牢了河南市场基本盘。
筑春,一个拥有独特历史的品牌。随着1998年政策调整,“军队不再从事经商活动”,贵州省军区酒厂移交地方政府,作为国家优质酒的筑春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为进一步发展,筑春进行异地技改,转型大曲酱香酒,并将厂区搬迁至茅台镇,这一举动无疑将筑春酒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隐去“军中茅台”的身份,筑春抓住了酱酒热的风口,调产品、做渠道、抓叙事,把“有历史、有故事、有好酒”讲得丝丝入扣,深深抓住了消费者心理,成为贵州酱酒矩阵中特色鲜明的“黑马”。
1996年陷入半停产状态的高沟酒厂,以“今世缘”之名重生,扛鼎白酒新文化符号,“缘”定柔雅兼香,通过春晚冠名、国缘诗会绑定国民情感记忆。2014年上市后,推出“国缘V9”清雅酱香,避开与洋河在浓香赛道的正面竞争。2023年,营收突破百亿,正式迈入“百亿元俱乐部”。
背靠宜宾产区的叙府,在川酒集团入主后获得双重赋能:一方面共享五粮液的窖泥移植技术,基酒优质率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借集团渠道网络,将光瓶酒铺进川渝10万家餐饮终端。2024年,国优叙府四十不惑,开启狂飙模式,以营收35.95亿元,同比大增39.88%的成绩书写了高质量发展范本。
……
白酒江湖的潮起潮落中,幸存者皆是“善驭者”——他们精准驾驭政策、技术、文化、资本四股力量,在传统与变革的钢丝上走出自己的节奏,将历史的势能转化为冲刺的动能。所谓“善驭者赢”,赢的不是一时风口,而是持续进化的生命力。
守旧者:困于路径依赖的代价
“五十三优”中不乏失败者,这种失败多源于战略短视、品质停滞与资本失控。它们或沉迷过往辉煌忽视创新,或在资本游戏中迷失方向,未能平衡守成与变革的关系,最终在行业集中化浪潮中被边缘化甚至陨落。
西陵特曲是“五十三优”中的兼香型代表,以独特的“浓中带酱”风格立足鄂西,曾是宜昌老一辈人的心头好。1984年第四次评酒会和1989年第五次评酒会上,均获得优质酒称号。然而在国企改革的浪潮中,西陵酒业因固守传统工艺、缺乏香型定位创新,在浓香与酱香的双重挤压下,逐渐边缘化。如今仅存于地方小众市场,品牌声量几近消失。
金州曲酒以麸曲浓香工艺闻名,连续三届蝉联国家优质酒称号。其酒质清香纯正、口感绵甜,曾是辽南宴席标配。上世纪80年代声誉达到历史峰值,最辉煌时甚至被称作大连“茅台”,成为招待外宾的酒品。但90年代酒厂改制后,盲目追求低端市场,产品线混乱,品质下滑。加之当时东北白酒整体式微,金州曲酒最终泯然众人矣。
作为东北唯一的凤香型白酒品牌,北凤酒1986年由西凤酒厂技术扶持创立,1988年跻身“五十三优”。其酒体融合陕西凤香与东北麸曲特色,一度被誉为“塞外西凤”。但2001年民营化后,为迎合市场转向浓香型,工艺失守导致凤香基因消亡。如今产品混杂,品质不一,连本地消费者亦感叹“喝不出当年的凛冽凤香了”。
……
它们总带着相似的注脚——将路径依赖视为传承,把僵化保守错当坚守,错把时代的车辙当成了避风港。守旧者的困局,从来不是输给了对手,而是输给了不愿转身的自己。
█ 适者生存:白酒产业的达尔文密码
国家优质白酒的兴衰,实则是白酒产业转型的微观映射。当头部酒企凭借资本与品牌优势加速扩张时,“腰部”的生存取决于三大能力:
文化转化力:将历史遗产转化为可体验、可传播的IP,也就是文化活态化;
技术平衡力:在现在与传统之间找到效率与特色的黄金分割点,不要冒进,也不要保守;
生态协同力:通过产区联盟、技术共享抵御单体势能不足。
而那些渐渐边缘化的品牌,恰恰是未能跨越这三重门槛的典型——或困于旧制,或失于变革,最终成为产业升级的代价。
“五十三优”群体的分化,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在白酒行业的进化赛中,仅有历史背书远远不够。成功者如习酒、今世缘,将传统工艺转化为现代商业语言,在品类创新与文化叙事中重构价值;落后者如浏阳河、诗仙太白,则因为路径依赖,而渐去渐远。它们的兴衰启示录,正是消费产业转型升级的微观镜像——唯有敬畏市场、持续进化,方能在浪潮中屹立不倒。
█ 价值重构:“五十三优”从历史遗产到时代新宠的蜕变
白酒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头部品牌凭借资本与规模优势加速扩张,并占据高端市场大部份额,加之触角不断下探,区域市场壁垒也渐渐被打破;国际酒业巨头如帝亚吉欧、保乐力加通过并购本土品牌,不断渗透中高端市场。
同时,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已从单纯的“口感偏好”转向“品质信任、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三位一体的综合体验。在此背景下,五十三优”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品质认证品牌,腹背受敌,若不顺时顺势完成进化,恐将沦为市场边缘的“怀旧符号”。
消费升级倒逼品质表达革新。年轻消费者对白酒的认知,已从父辈的“醇厚绵长”转向“可追溯、可感知、可互动”。例如,习酒正携手华为、北京大学在酱酒数据空间、制造业数字化、数字营销方向深入探索。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老酒全生命周期溯源,将抽象品质转化为具象信任。反观部分“五十三优”企业,仍停留在“窖香浓郁”的模糊描述,难以满足数字化时代的透明化需求。
文化断层呼唤场景续接。“五十三优”的历史积淀本是其核心资产,但有些企业未能将其转化为现代叙事。浏阳河酒曾以“红色文化”闻名,却因缺乏场景化运营最终“失宠”。而今世缘以文化为魂,续接善缘,无论是朋友相聚、家人团聚,还是商务宴请,都能从生活最温暖的场景引发消费者共鸣,成功激活文化势能,拉动销量增长。
产区叙事成为破局之钥。全球酒业已进入“产区品牌化”时代。波尔多红酒、苏格兰威士忌的成功,证明了产区协同的势能。白酒的香型竞争中,“产区叙事权”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酱香以茅台镇为中心、浓香以川酒六朵金花为基石、清香以汾阳市为原点已形成集群效应,而分散的“五十三优”企业若继续单打独斗,恐将被头部产区虹吸殆尽。
“五十三优”的未来,不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而在进化的基因中。当消费者举起一杯重构价值的老酒时,他们品尝的不仅是岁月的馈赠,更是一个品牌与时代共振的觉醒。
█ 未来之路:从博物馆标签到消费市场活性资产
“五十三优”价值重构绝非简单的品牌升级,而是通过系统性工程,将历史基因转化为现代商业语言。其核心路径可概括为:唤醒记忆-重塑信任-创新生态。
进行历史价值考古,提升优质白酒认知度。“五十三优”的银质奖章不仅是品质认证,更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但与名酒的光环相比,这枚银质奖章确实逊色不少。“五十三优”是不可复制的官方认证的国家荣耀,于企业、于行业而言,需要唤醒记忆,续写历史。
提升知名度离不开媒体和行业的参与。可联手行业媒体总结梳理自身成为“五十三优”的基因密码,形成系列传播;梳理获奖历程,对比其与茅台、五粮液等名酒的历史政策差异,突出其文化的稀缺性;联合行业协会等机构推出“经典复刻计划”,复原停产老酒配方,限量发售并附赠历史纪录片,激活怀旧消费群体。
启动品质价值重估,构建新消费时代的品质评估体系。新消费时代,品质评价标准需超越“窖香浓郁”的模糊描述,构建透明化、数据化的信任体系。
2024年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主办的“回味&品味”酒业传承与创新榜活动,就是构建新消费时代品质评估体系的最好实践。邀请知名专家和历届国家评酒会评委“再回味”国家优质酒,对获得市场高度认可的区域性主流品牌和产品进行“品味鉴评”,以历史的标准和创新的理念,形成权威的“回味&品味·名优白酒鉴评报告”,这本身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推动酒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
实施市场价值再造,探索区域名酒全国化的突围路径。区域名酒的全国化需跳出“价格战”陷阱,打破地域局限,构建“产区——场景——用户”新的市场拓展策略。
产区协同作战,用技术共享抵御单体势能不足,以对抗头部的虹吸效应;进行场景革命,完成从渠道到情感的跃升;学习头部名酒实施用户分层,成立“收藏家俱乐部”“Z世代实验室”,让会员参与其中,完成消费者从大众到圈层跨越。
“五十三优”的价值重构,是历史基因与现代商业逻辑的深度融合。通过媒体唤醒记忆、科学重塑品质、生态突破市场,引导这批国家认证的“优等生”从计划经济遗产蜕变为新消费资产。
“五十三优”的价值重构,绝非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回应时代需求引领国家优质酒破茧重生的进化。
一瓶老酒,承载三十年行业激荡;一次觉醒,开启百年品牌新生。当消费者举起一杯重构价值的“五十三优”,他们品味的不仅是岁月醇香,更是一个时代与一群坚守者的共鸣。
来源:云酒传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