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伟分享 | 观察《茶馆》教学,思考如何用AI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9 16:26 1

摘要:当天下午参加“重构教学视界,变革学习方式——成都市高二下语文选择性必修高质量课堂教学研讨”,主题涉及人工智能运用。观察两节课,其中一节是老舍的“茶馆”,用了AI。

3月28日,就成都七中万达做观课议课做实践练习,效果不错。

当天下午参加“重构教学视界,变革学习方式——成都市高二下语文选择性必修高质量课堂教学研讨”,主题涉及人工智能运用。观察两节课,其中一节是老舍的“茶馆”,用了AI。

一边观察,一边想:“假如我要用AI,我怎么用?”就语文和本课的特点,我设想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设想你是剧作家老舍。我请问:你是怎么理解京味的?你是怎么写出京味的?如果我们要写出有川味的戏剧,你有什么建议?”然后借助AI提供的信息对话学习。

试一试。

先问DeepSeek。DeepSeek给出了思考过程和意见:

嗯,用户让我假设自己是剧作家老舍,回答关于京味、如何写出京味,以及如何创作有川味戏剧的建议。首先,我需要回忆老舍的作品和他对北京文化的理解。老舍的作品充满了对北京方言、市井生活和底层人民的描写,比如《茶馆》、《骆驼祥子》这些经典。

用户问的是“京味”的理解,这应该指的是北京的地方特色,包括语言、风俗、人情世故等。老舍通过地道的北京话、细致的人物刻画和真实的生活场景来表现京味。接下来,用户想知道老舍是如何写出京味的,可能需要具体的方法,比如使用方言、描绘日常生活细节、关注普通人的命运。

然后是建议如何写出有川味的戏剧。这里需要转换思维,从北京到四川,思考四川的文化特色,比如方言、饮食、地理环境(如茶馆文化、火锅)、川剧变脸等。要建议深入当地生活,捕捉独特的语言节奏,关注地域性格,以及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结合。

用户可能希望得到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方法的指导,可能本身是剧作家或学生,想学习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地方特色。深层需求可能是如何真实而不刻板地表现地域文化,避免表面化,需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核。

需要注意避免笼统的回答,要具体,比如提到方言的使用要自然,人物塑造要有血有肉,结合地方历史和社会变迁。对于川味,可以强调四川人的乐观幽默,独特的社交方式,以及当地的传统艺术形式如何融入戏剧结构。

可能还需要比较京味和川味的异同,指出虽然方法相似,但具体元素不同,需要针对性研究。最后,要鼓励用户亲身经历和田野调查,真实体验才能写出有深度的作品。

DeepSeek的意见:

若我是老舍,必先点支大前门,在青烟袅袅里眯起眼,听窗外胡同深处传来冰糖葫芦的吆喝声。待那声儿打着旋儿飘远了,才慢慢和您絮叨这京味的门道——

一、京味是蹲在墙根儿晒太阳的学问
京味不在琉璃瓦上泛金光,而在二荤铺跑堂肩上油得发亮的毛巾褶里。我写《茶馆》时,常揣着半拉烧饼在西四牌楼转悠,看拉洋车的把汗衫搭在车辕上,听旗人老太太用三寸金莲跺着地骂街。京片子得是"瓷实"的,像王掌柜那句"您圣明",三个字就裹着半部人情世故。要写出这味儿,得把自个儿当块吸水的海绵,在什刹海的冰面儿上、天桥的泥地里滚过七七四十九遭。

二、写川味得泡在茶馆听龙门阵
要写川味戏,您且去宽窄巷子寻张竹椅。看掏耳朵的师傅如何把鹅毛棒舞出剑花,听堂倌报菜名比快板书还利索。川人的辣不在火锅,在眉眼官司里——老板娘甩围裙的弧度,棒棒军歇肩时的号子,都是活的戏文。记着把"巴适"写成脚底板打拍子的节奏,让变脸艺人的披风扫过台词本,保准观众瞧见青城山的雾从幕布缝里钻出来。

三、泥土里刨金子的诀窍

方言要"焖"不要"炒":莫学糖油果子浮头那层亮壳,要把椒盐话揉进面里。就像《龙须沟》里小妞子嚷"我饿",北京孩子绝不会说"饥肠辘辘"。节气当针脚:清明柳条编的蝈蝈笼,冬至窗棂结的霜花,这些节气绣在戏服上,比大红大绿更抓人。让角色踩着历史影子走:祥子不是饿死的,是被时代车轮碾碎的。写川戏得让人看见茶马古道的蹄印,听见三线建设的汽笛。

最后给您支个狠招:把剧本初稿埋在青羊宫的老银杏树下,等落七场雨再刨出来。那些没被沤烂的字句,准带着麻辣鲜香的魂魄。

再问“豆包”,豆包说:

对京味的理解

京味,于我而言,是北京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韵味和生活气息的总和。它体现在北京的方言土语中,那些生动、形象又极具表现力的词汇,如 “您呐”“胡同儿”“遛弯儿” 等,一听就让人感到亲切,仿佛置身于北京的大街小巷;它蕴含在老北京的风俗民情里,像春节的庙会、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各种节日的讲究和仪式,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京味还体现在北京人的性格特点上,他们热情、豪爽、幽默,同时又有着一种骨子里的悠闲和豁达,对生活有着独特的热爱和理解。这种京味是北京特有的,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是北京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北京文化的精髓所在。

写出京味的方法

语言运用:京味戏剧,语言是关键。要大量使用北京方言,让人物的对话充满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但也要注意适度,不能过于生僻,要让观众既能感受到京味,又能听懂台词。比如《茶馆》中,“王利发:哟!秦二爷,您怎么这样闲在,会想起下茶馆来了?也没带个底下人?” 通过这样的对话,北京话的韵味就出来了,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也能初步展现。刻画人物:塑造具有典型北京性格的人物形象。北京人讲究礼数,好面子,又有着自己的小精明和善良。像《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他的勤劳、朴实以及后来在生活压迫下的转变,都反映了老北京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性格特点。通过对这些人物细致入微的刻画,展现出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让京味在人物身上得以体现。描绘场景:细致描绘北京的环境和场景,如胡同、四合院、茶馆等,这些都是北京特有的文化符号。在《龙须沟》中,对龙须沟周边环境的描写,以及居民们在这种环境中的生活状态,为故事营造了浓厚的京味氛围,让观众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北京的一个缩影。

对写出有川味戏剧的建议

把握四川方言特色:四川方言丰富多样、生动有趣,有着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要深入研究四川方言,将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融入到戏剧台词中。比如 “啥子”“要得”“摆龙门阵” 等,通过演员的演绎,让观众感受到浓郁的四川味道。同时,注意方言的发音和语调,要表现出四川方言的韵味和节奏感。展现四川民俗文化:四川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像川剧、灯会、茶馆文化、川菜等,这些都是川味戏剧的重要元素。可以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剧情中,通过对民俗活动的描写和展示,展现四川独特的文化魅力。例如在戏剧中设置一场川剧表演的场景,或者描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火锅的情节,都能很好地体现川味。塑造四川人物形象:四川人性格鲜明,热情直爽、乐观豁达,有着浓厚的江湖义气。要塑造出具有四川性格特点的人物,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思维方式来展现四川人的精神风貌。比如可以塑造一个茶馆里爱打抱不平的老者,或者一个风风火火的川妹子形象,让观众从人物身上感受到四川人的独特魅力。体现四川地域特色:四川的地理环境和建筑风格也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在戏剧的场景设计上,可以展现四川的山水风光、古镇老街、川西民居等元素。通过对这些场景的描绘,为故事搭建一个具有四川特色的舞台,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四川的土地上,增强戏剧的川味氛围。再问“Kimi”,Kimi的回答是:对京味的理解京味是北京人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体现。北京人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像炸酱面、豆汁儿、焦圈等食物,这些食物背后有着相应的饮食文化和生活习惯。北京人还有自己的娱乐方式,比如在老北京,人们会去天桥看杂耍,天桥是老北京民间艺术的聚集地,有各种各样的表演,像相声、快板、摔跤等,这些娱乐活动也是京味的重要体现。从社会阶层角度看,京味涵盖了北京不同阶层的生活。从贵族到平民,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例如,贵族阶层的府邸生活,有严格的礼仪规范,而平民阶层的胡同生活则充满了烟火气。在《龙须沟》中,就展现了老北京南城贫民的生活,通过描写他们的日常生活,体现了京味在底层社会的体现。京味是一种蕴含着深厚北京历史文化底蕴的特色。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都,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从皇家文化到胡同文化,这些元素构成了京味的根基。例如,北京的四合院,它不仅仅是建筑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在四合院里,邻里之间相互串门,这种亲密的邻里关系是京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像《茶馆》中老北京的茶馆,就是北京社会生活的缩影,各种人物汇聚于此,有八旗子弟、小商贩、特务等,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带有浓郁的北京味道。京味还体现在语言上,北京话有着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北京话的儿化音是其显著的语音特征,像“胡同儿”“冰棍儿”等词汇。而且北京话的词汇也很有特色,有很多老北京的行话和俗语,如“吃了吗您呐”,这句简单的问候语,体现了北京人热情、随和的性格特点,也蕴含着一种老北京的生活气息。写出京味的方法人物是展现京味的关键。我会塑造具有北京特色的典型人物形象。例如《茶馆》中的王掌柜,他是一个典型的北京茶馆老板,精明、圆滑又不失善良。他的言行举止都符合北京人的性格特点,善于和各种人打交道,同时又有着老北京人的传统观念。通过王掌柜这个人物,展现了老北京茶馆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和经营方式。场景的设置也很重要。我会精心描绘北京的场景,如老北京的街道、胡同、茶馆等。在描写胡同时,会详细地描写胡同的布局、两旁的房屋建筑、胡同里的花草树木等细节。通过这些场景描写,让读者或观众仿佛置身于老北京的环境中,从而感受到京味。在创作中,我会大量使用北京话。北京话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能够很好地展现京味。例如,用“您”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这是北京话中礼貌用语的体现。而且我会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来选择合适的北京话词汇。对于老北京的旗人,可能会用一些比较文雅的北京话词汇;对于胡同里的普通百姓,会用比较直白、口语化的北京话。还会运用北京话的语音特点,如儿化音来增强京味。在剧本的对白中,合理地安排儿化音,让角色的对话更加自然、生动。同时,北京话的语调和节奏也很重要,北京话的语调比较平缓,节奏适中,我会在剧本中通过标注重音和停顿来体现这种语调和节奏特点。我(老舍)从小在北京长大,对北京的胡同、茶馆、四合院等生活场景非常熟悉。我会经常在胡同里漫步,和街坊邻居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琐事。比如在创作《骆驼祥子》时,我深入到人力车夫群体中,了解他们一天的生活轨迹,从早上出车到晚上收车,他们遇到的各种困难,如被警察欺负、和客人讨价还价等,这些细节都融入到了作品中,使作品充满了京味。观察北京的四季变化和相应的民俗活动也很重要。北京的冬天有庙会,我会去逛庙会,观察人们在庙会上的穿着打扮、购买的物品以及各种表演。这些民俗活动的细节可以作为创作素材,让作品更加贴近北京的生活实际。创作川味戏剧的建议在戏剧对白中运用四川方言。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择合适的方言词汇。例如,对于一个四川的农民,可以用比较直白、质朴的四川方言;对于一个四川的知识分子,可以用稍微文雅一些的四川方言。同时,要注意四川方言的语音特点,如四川方言的声调比较丰富,要通过标注重音和停顿来体现这种语音特点,让戏剧对白更加生动、自然。塑造具有四川特色的人物形象。四川人性格豪爽、热情,可以塑造一个热情好客的火锅店老板形象。这个老板可以像《茶馆》中的王掌柜一样,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展现四川人的性格特点。例如,他可以热情地招呼客人,用四川方言和客人聊天,介绍火锅的各种食材和吃法。精心设置四川的场景。可以以四川的古镇为背景,如黄龙溪古镇。在剧本中详细描写古镇的建筑风格,如青石板路、木制的吊脚楼等。还可以描写古镇上的各种店铺,如糖油果子店、茶馆等,通过这些场景描写展现四川的风土人情。首先要深入研究四川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四川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三星堆文化等。要了解四川的方言,四川方言有自己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体系。例如,四川方言中有很多叠词,像“安安逸逸”“巴巴适适”,这些词汇可以体现四川人的生活态度和语言风格。要熟悉四川的饮食文化,像火锅、串串香等,这些食物背后有着相应的饮食文化和社交方式。在四川,吃火锅是一种社交活动,人们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天,这种场景可以作为戏剧创作的背景。同时,还要了解四川的民间艺术,如川剧变脸、金钱板等,这些艺术形式可以作为戏剧创作的素材。

本文来源:本文综合自微信公众号成都陈大伟,作者:陈大伟,原文有删改。分享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提供内容参考。若有来源标注不当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来源:西部教育研究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