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凌晨三点,急诊室的灯光刺眼。
一对中年夫妻被轮椅推了进来,脸色苍白,浑身冒汗,体温直逼39.2℃。医生刚碰触他们的腹部,他们几乎同时发出痛苦的呻吟。
不到两小时,两人相继出现意识模糊,几近昏厥。
病因不是病毒,也不是食物中毒的老套路。
罪魁祸首,是一盘看似寻常却暗藏杀机的“醉蟹”。
很多人习惯在初秋到冬季之间,来一口腌制入味的醉蟹,搭配黄酒,佐以米饭,仿佛是沪上人特有的生活仪式感。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道菜,竟可能是致命的引线。
醉蟹,不是所有人都能吃的“美味”
醉蟹并非新鲜蟹煮熟,而是将活蟹用酒和各种调料腌制而成。
许多食客误以为酒精能“杀菌”,殊不知,这种做法其实只“麻痹”了味蕾,却没有消灭潜藏在蟹体内的细菌和寄生虫。
这对夫妻吃下的醉蟹里,携带了副溶血性弧菌。
这是海产品中常见的一种致病菌,在常温下繁殖极快。研究显示,在摄氏20℃以上的环境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数量每20分钟可翻倍。
腌制酒精根本无法达到杀灭效果。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每年约有10万人因食用未彻底处理的水产而感染副溶血性弧菌,其中超过三成患者会出现严重腹泻、呕吐、发热,甚至败血症。
为什么醉蟹更容易“出事”?
比起熟蟹,醉蟹的“风险密码”藏在两个字:生食。
副溶血性弧菌耐盐、嗜热,最适宜在人体肠道中生长。醉蟹虽然用酒腌制,但酒精浓度远不能达到消毒标准。
更重要的是,蟹体内的肠道菌群和寄生虫,酒精几乎不会触及到。
另外,醉蟹中常见的腌制方法还可能引发肝吸虫感染。
肝吸虫寄生在淡水鱼虾、蟹体内,人在食用后可能数年都无明显症状,直到肝功能损伤、胆管炎、甚至胆管癌才被发现。
有研究指出,广东、广西、上海等地是我国肝吸虫病的高发区域,其中上海地区感染率在10%—15%之间。
而醉蟹,正是肝吸虫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
中医眼中的“醉蟹之毒”
中医将醉蟹归为“寒性食物”,尤其在秋冬季节,人体阳气本就收敛,若再进食生冷、寒湿之物,极易伤及脾胃。
《本草纲目》中早有记载:“螃蟹性寒,动风湿,非阳虚之体所宜。”
而醉蟹在未经加热的情况下直接入口,寒湿之气未得驱散,反而加重体内湿浊之邪。
现代中医学研究也指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若脾胃受寒,气机不畅,易生腹胀、腹泻,甚至引发寒凝血瘀之变。
这对夫妻之所以同步发病,正是因为体质偏寒、脾胃虚弱,醉蟹中的寒湿之气与体内之虚相互交叠,引发剧烈腹痛和高热。
不是所有人生冷都不能吃?
很多人会辩解:“我从小吃醉蟹,从没出过事。”这话不假,但忽略了一个关键点——个体差异。
肠道菌群、免疫力水平、脾胃功能、肝胆代谢能力,每个人都不同。就像有人喝凉水也拉肚子,有人却能吃两斤毛蟹安然无恙。
醉蟹的“危机”不是时刻爆发,而是一次积累中的“引爆”。
而醉蟹最大的危险在于,它的“杀伤力”并不立即显现。
副溶血性弧菌的潜伏期可达4至96小时,肝吸虫则可能潜伏数年,“当下无症状”并不代表“永远没问题”。
西医视角:醉蟹如何侵蚀肝脏?
醉蟹中如果携带肝吸虫囊蚴,进入人体后会沿胆道进入肝脏,在肝内寄生,刺激胆管上皮增生、纤维化,最终可能引发胆管癌。
2021年《中华肝胆外科杂志》刊登的一则研究显示,在112例胆管癌患者中,超过四成曾有食用生腌水产的习惯。
其胆管内发现大量肝吸虫片段,提示“生腌饮食习惯”与胆管癌具高相关性。
更令人警觉的是,肝吸虫感染早期几乎无症状,等到发现时,往往肝功能已出现不可逆损伤。
反转:醉蟹不只是“吃坏了肚子”这么简单
很多人误以为醉蟹最多就是“拉肚子”。
但这对夫妻的病例警示我们:醉蟹的危害远不止于肠胃。
他们的病情进一步发展成感染性休克。细菌进入血液,导致全身炎症反应,血压骤降,器官供血不足。
若不是及时抢救,极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这不是个例。
在2023年上海市疾控中心发布的一项调查中指出,因醉蟹引发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比例逐年上升,重症化率接近1.8%,其中两起病例甚至发展为败血症死亡。
如果非要吃醉蟹,有没有更安全的做法?
不是所有人都必须与醉蟹“绝缘”。但若非要吃,应遵循以下几点:
· 选择正规渠道的蟹源。
· 避免路边摊或来源不明的活蟹。
· 腌制过程需冷藏。
· 降低细菌繁殖速度。
· 酒精浓度需提高。
· 使用高度白酒进行腌制,但仍不能代替煮熟。
· 尽量控制食用量。
· 避免一次性大量摄入。
· 儿童、孕妇、老年人、有基础肝胆疾病者严禁食用。
更安全的做法,是将醉蟹“熟食化”:腌制后再蒸煮,既保留风味,又降低风险。
中医护肝的思路,能否抵御醉蟹之害?
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
醉蟹之毒,主要耗伤脾胃与肝胆,中医讲求“扶正祛邪”。
适当饮用茵陈蒿汤、葛根黄芩汤等具有清热利湿、疏肝理气作用的中药汤剂,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醉蟹带来的寒湿之毒。
但前提是:不能依赖中药去“对冲”错误的饮食习惯。
更重要的是调养肝脏的日常节律——
· 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保持肝气条畅;
· 忌暴饮暴食、忌情绪波动过大,避免伤肝;
· 多食青色食物,如菠菜、芹菜、绿豆,有助于肝气疏通;
· 适量运动,增强肝脏代谢能力。
结语:醉蟹,是风味还是陷阱?
上海人的餐桌上,醉蟹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怀旧。但它不该成为健康的赌注。
很多疾病不是突然到来,而是在一次次“没事”的侥幸中悄然埋下祸根。
那对夫妻最终脱离了危险,但医生告诉他们:肝功能指标仍需持续监测,不能掉以轻心。
食物本该滋养身体,而不是成为伤害的利刃。
醉蟹的风味,或许只是一时的满足,但健康的代价,却可能是一生的悔恨。
中文信息来源: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溶血性弧菌感染防控指南》
2.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21年第27期:《肝吸虫感染与胆管癌发病相关性分析》
3.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年报》
4. 《本草纲目》:李时珍著,关于螃蟹寒性与脾胃关系的记载
5.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醉蟹加工与食用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来源:健康小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