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的年轻一代在选购家电时,已经逐渐从传统的本土品牌转向中国品牌。奇怪的是,国内的液晶电视滞销得几百元一台也没人买,它却意外在国外闯出了销路。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的年轻一代在选购家电时,已经逐渐从传统的本土品牌转向中国品牌。奇怪的是,国内的液晶电视滞销得几百元一台也没人买,它却意外在国外闯出了销路。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国外看的电视,和我们看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从性价比角度来看,中国电视品牌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长期技术积累与市场竞争的结果。
以TCL和海信为例,这两家企业近几年在全球市场上表现亮眼。据2024年Omdia数据显示,TCL在全球电视出货量上升至第二,仅次于三星,而海信也位列第三。这表明,中国电视品牌已经突破了“廉价低端”的刻板印象,正在以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产业链争夺高端市场。
此外,日本消费者选择中国电视品牌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日本本土品牌的竞争力下降。
过去,日本的索尼、夏普、松下等品牌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LCD技术的成熟以及生产成本的上升,日本品牌逐渐失去了价格优势。以夏普为例,该公司在2016年被中国的鸿海集团收购,而松下更是在2021年直接退出LCD面板市场。
这种市场变化为中国品牌进入日本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日本年轻人消费观念的转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以往,日本消费者更加信赖本土品牌,认为日本制造意味着更高质量,但随着全球供应链的融合和产品透明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更关注产品本身的性能与价格,而非品牌标签。
据《日经新闻》的一项调查,日本20-30岁年龄段的消费者在购买电子产品时,超过60%的人认为“价格和功能比品牌更重要”。在这种趋势下,价格更亲民、配置更高的中国电视自然更具吸引力。
日本年轻人对于电视产品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电视本身的质量上,智能化程度和用户体验也成为了购买决策中的重要因素。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中国电视品牌率先将智能功能嵌入到电视中。
TCL和海信的智能电视已经支持语音控制、自动调整画质、智能推荐等功能,这使得这些电视品牌在年轻消费者中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日本本土品牌虽然在智能化方面有一定优势,但价格高昂、更新换代慢的特点,已经不能满足年轻消费者对高性价比产品的追求。
1958年,中国制造出第一台黑白电视,但当时技术落后,电视仍是奢侈品,只有极少数家庭能够拥有。改革开放后,日本品牌如索尼、东芝等进入中国市场,凭借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成为中国家庭的首选。
当时,能够拥有一台日本进口的彩电,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那个时候,国产电视几乎无人问津。直到1980年代末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开放与本土企业的崛起,国产家电品牌开始逐步迎头赶上,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了赶超。
1990年代后期,国内市场上涌现了如长虹、海信、TCL、康佳等品牌开始进入电视制造领域,依靠引进日本、欧美技术快速成长。这些品牌初期多通过模仿与低价策略进入市场,但随着技术积累和创新的推进,逐步脱离了“山寨”标签,开始进行自主研发并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特别是在液晶电视领域,随着全球液晶面板技术的发展和成本降低,中国品牌加大了研发投入,迅速赶超国外同行。在这一过程中,TCL成为了第一个将LCD面板引入国产电视的品牌之一,而海信则通过全球并购(如2016年收购了全球电视品牌“东芝电视”)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如今,中国电视品牌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已经不容小觑。2018年,海信成为了全球第四大电视制造商,而TCL则在2019年超过了夏普,成为全球第二大电视厂商。
它们凭借低成本、高技术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领先地位,还成功拓展到欧美、日本等国际市场,打破了曾经日本品牌的市场垄断。
许多国内消费者可能会疑惑,为什么在国内购买的电视往往充满广告,而在日本市场上销售的同品牌电视却几乎没有广告?
这实际上与商业模式、市场环境以及消费者接受度有关。在国内,电视厂商普遍采用“硬件补贴+广告盈利”的模式,通过内置广告降低硬件成本,以此吸引更多消费者。
例如,国内某知名电视品牌在2022年财报中披露,其互联网服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广告)已经占到公司总营收的20%以上,远远超过了硬件的利润。这意味着,国内的电视厂商很大程度上依赖广告盈利,而非单纯依靠电视销售本身。
然而,在日本市场,消费者对广告的接受度较低,同时,日本法律也对电子产品中的广告行为有更严格的规定。例如,根据日本《消费者保护法》,电子产品制造商不得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强行推送广告,否则可能面临罚款或诉讼风险。
因此,中国电视品牌在出口日本时,通常会提供一个更加“干净”的系统,以符合当地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这种“双标”现象也引发了国内消费者的不满。近年来,关于“国产电视广告过多”的投诉不断增加,甚至有消费者选择购买海外版电视以规避广告问题。
例如,在知乎、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有不少网友分享自己如何通过“刷国际固件”来去除开机广告,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国内消费者对清爽观影体验的强烈需求。
首先,从价格来看,中国品牌电视在日本的售价普遍高于国内。这一方面与关税、物流、渠道成本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市场定位相关。例如,在日本市场销售的TCL某款电视,其价格比国内高出约30%。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价格差异并不是针对一些市场的“歧视”,而是由于海外市场本身运营成本较高,而国内市场则通过广告补贴来压低售价。
其次,从服务角度来看,日本消费者通常享受更严格的售后服务标准。例如,在日本购买的家电产品,一般提供3-5年的免费维修服务,而国内大多数品牌的电视仅提供1-2年的保修。
这一差异的背后,主要是因为日本消费者对售后服务的要求较高,同时日本法律也规定了更严格的质量保障标准。
中国电视品牌在海外市场的成功,说明其技术和产品力已经获得了全球消费者的认可。然而,如何在国内市场提升用户体验、减少广告侵扰,同时保持盈利,仍然是厂商需要思考的问题。不仅如此,很多同款的电视在国内市场常常充斥着广告,这一现象特别令用户苦恼。
尤其是对于家庭中的老人来说,智能电视广告的频繁弹出往往让他们感到困扰,影响到电视的正常使用。年轻人已经学会了如何屏蔽和跳过这些广告,但年长用户则缺乏这方面的技巧和经验,导致他们在使用电视时常常感到不便。
因此,希望国内电视厂商能够更加关注用户体验,减少广告的数量,并且将精力更多地集中在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上,而不是单纯依赖广告收入。未来,如果电视品牌能够平衡好广告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关系,减少广告干扰,或许会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参考资料:
环球时报 2025-03-14 10:34《日媒:重视性价比的日本年轻一代,开始选购中国液晶电视》
来源:Hi科普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