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培养一个有“活人感”的娃太难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9 17:00 1

摘要:它原本是说,现在很多社交平台看到的内容都失去了“活人感”,完美精致的人设,精心设计的“爽点”,内容咋一看逻辑清晰、很有道理,但是细品又觉得没什么意思,没有感情、没有生命力。

原创 biu妈 东西儿童教育

你们好,我是biu妈~

经常上网冲浪的亲们,你们肯定听说过这个词——“活人感”,今年以来特别火。

它原本是说,现在很多社交平台看到的内容都失去了“活人感”,完美精致的人设,精心设计的“爽点”,内容咋一看逻辑清晰、很有道理,但是细品又觉得没什么意思,没有感情、没有生命力。

我们团队私下里也会开玩笑,说不定这些没活人感的脚本,都是AI写的呢,毕竟现在连小学生都会用豆包、deepseek写作文了!

顺便吐个槽,很多小学生作文本来也没啥“活人感”,从“送老奶奶过街”风格,到“豆包+deepseek风格”,套路升级了,也还是套路。

但今天不是来聊作文的,实在是“活人感”这个词,让我再一次对AI的发展,提高了警惕心。

其实我心里很明白,咱们孩子这一代的娃,拥抱AI、了解AI、使用AI是必要的。可是今年总感觉有些事儿走偏了,很多家长还是“什么有用学什么”的老一套思想。AI火了,就一窝蜂的想让孩子去“学AI”,被趁机割韭菜的也不少。但过分依赖AI ,甚至会令孩子更快失去思考力的呀。

既然“活人感”的这个词能火起来,恰恰说明很多人已经隐隐意识到了——AI越强大,人越需要回归“人的本质”,放大“人的优势”。

问题是怎么做呢?总不能什么都不管,让娃放飞自我吧。

有时候,咱们家长摸不到方向,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看看顶尖大学有什么动作——

清华大学拟增加约150名本科生招生名额,同时将成立新的本科通识书院,着力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

北京大学在2025年春季学期推出一系列以人文社科为核心的通识课程

复旦大学进一步加大了通识类课程投入力度,和同济大学进行优质通识课程互选。

……

AI技术发展如火如荼,为什么顶尖学府没有一味地强调培养“AI技术专才”,而是更加重视“看似无用”的通识课程?

特别是清华大学,为什么不在有在原有的学科上进行扩招,而是单独设立了“通识学院”?

因为AI时代,原有的教育体系已经在加速崩塌,不能一直在原来的基础上修修补补,需要更有颠覆性的教育方向调整!

通识教育,才能在AI时代,最大程度地放大“人类的优势”

今天,我就先聊聊我自己对通识教育的一些理解,干货有点多哦!给我点个赞,再慢慢看~!

01

什么是通识教育?

与其直接给一个“通识教育”概念解释,我觉得咱们更应该先了解一下通识教育的目标,以及这个词诞生的初衷,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它。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广博的知识面、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有思辨精神和创新意识对社会也有足够的人文关怀的人才。

这些能力,咱们都知道重要,但是你也肯定知道,传统应试教育学校是不会教的。

我们学校里面教的是什么?教的是一个一个相互割裂学科,教的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你把数学学得再好,也不会帮助我们懂得什么是人文关怀。

其实工业革命以后,教育普遍都是这样的。这样的教育有可取的一面,非常高效地为社会提供了有工作技能的人力资源。但不好的一面,那就是在培养社会的“工具人”。

直到20世纪下半叶,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精英高校,开始觉得一直这么学不合适,认为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是不利的,于是现代通识教育就此诞生,旨在培养与“工具人”完全不一样的“全人”(Whole Man)。

▲哈佛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他们主张,高校并不应该单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而是更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思想、情感、能力、修养的需要,让学生去广泛接触科学、人文、历史、经济、艺术、哲学、心理学……等等多学科的知识。

举个例子,顶尖大学通识课程中都会有哲学、古典文献相关的内容,这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人类文明演进的逻辑,培养判断力。

如今,AI能快速生成答案,判断力能帮我们建立“选择答案”的能力,这甚至比答案本身更重要。

02

通识教育

在AI时代为什么尤为重要?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家长会问,那“通识教育”就是学很多百科知识吗?这样真就足够应对AI时代的变化了吗?

这样问,其实是存在一个误区,把“通识教育”等同于“学百科知识”,就是把学习的过程,当做了学习的目的。

哈佛大学图灵奖得主、著名计算机科学家 Leslie Valiant在他的书中,解释了AI和人的学习逻辑到底有何不同,可以更好地帮我们理解,通识教育为什么在AI发展的今天特别重要。

▲这位在人工智能和计算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计算机科学家,已经成为了捍卫“通识教育”价值的最有力声音之一

他认为,即使是最先进的人工智能,也是在通过一种僵化的过程学习。咱们可以简单理解为,AI只能用已有的思维模式,加工已存在的信息,即使这个加工过程已经非常复杂且高效,表面上看起来已经超过了很多人。

大家都用AI生成过图片吧?AI可以学习和吸收各种画风,甚至糅合不同的画风,生成一张新的图片,但如果你有一点艺术方面的知识,仍然可以很容易从AI生成的图片中,看出风格的源头。

达芬奇、梵高、莫奈等艺术大师,虽然也是吸收了历史上各种艺术风格,但他们开创了自己的全新的艺术风格,这是AI做不到的。

▲ AI文生图

但人脑的学习模式不是这样。

一方面,人脑是开放的、灵活的。

对于人的大脑来说,几乎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学习的来源——不管是读书、上课,还是各种偶然的人生经历。

我们的大脑会将获得的事实和想法,进行不断加工和整合,去创造新的思维方式,催生新的想法,主动去探索未知知识领域。

甚至可以说,创新是大脑的一种本能。

另一方面,人脑会长久地储存知识和思维。

人从小到大学到的诸多知识,不一定马上就能发现“有什么用”。很多都需要等到未来未来某个时刻,旧的知识和新的知识进行碰撞、重组,才会被重新唤醒。甚至很多知识,在我们的“精神仓库”里尘封几十年,才能找到它的用途。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关于乔布斯小故事,他在斯坦福大学的一次演讲上,聊起了曾经学书法课的经历。

因为我辍学了,所以不需要上基础课程,我决定去上书法课。书法课上我学到了衬线和无衬线两种字体,以及如何改变字母间的间距使其好看。书法很漂亮、很有历史感和艺术气息,我深深被书法迷住了。

当时乔布斯没想过,学这些东西,会在他生活中有什么实际作用。但很多年后,苹果因为独特的设计风格吸引了一众铁粉,乔布斯谈及创新的时候,他却这样说——

“创造”其实就是把各种事物联系在一起。当你问一个很有创造力的人他们是如何做事的,他们会感觉惭愧,因为他们真的没有去刻意这样做,……他们可以做到的原因是他们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经验和经历,或者他们对自己的经验和经历思考的更多。

当我们第一次设计苹果电脑的时候,书法课所学到的东西完全影响了我。而且我们把书法中的一些元素用到苹果电脑中。

大家可能会说,那可是乔布斯啊,你说这种思维太高级了,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可没有。

咱们可不能妄自菲薄啊,我相信每个成年人都会有“顿悟”的体验——

也许是工作上卡壳了很久,突然受到什么启发,找到了解决问题突破点;

也许是看了一场电影,想起了小时候读过的诗、看过的书,被触动心灵;

还有我之前分享自己的有趣经历时感慨,我经常感觉到曾经学到的“无用”知识,最终都在我的人生中产生了价值,让我发现更多机会、让生活更丰富、让人生更丰盈。

现在才知道,原来这些都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人脑独特的学习模式。

现在你明白了吧,通识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顺应了人性,让他们成为一个人格更健全,人生更丰盈,更有能力去应对未来变化的人。

咱们虽然不知道未来社会到底会变成什么样,但毫无疑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工具人一样的“专才”,是很容易被淘汰的。

广泛地学习,广泛去尝试新事物,广泛地吸收那些看起来不是立即可用的、甚至不实用的知识,给他们的成长提供足够的养分,这也许才是咱们作为父母应该重视的。

03

如何帮孩子抓住通识教育的核心?

这个话题要展开了讲,其实就说来话长了。再写一篇文章也说不完。但有几点原则,我觉得大家现在就应该牢牢记在心里:

1、不要忽略基本的知识涉猎

我这些年一直会听到有人说,有互联网了、有AI了,什么都可以查到了,学那么多有什么用啊?需要的时候查一查不就可以?

现实就是,如果没有学习的过程,没有建立知识框架,真要解决问题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要查什么。问AI、查资料也找不到准确方向,工具再先进,也很难找到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2、文理兼修,打破学科壁垒

这个时代文科生也可能当航天员,理科生也能拍好电影,我们不需要的,是死记硬背没有思想“文科生”,那些脱离现实的不能解决“理科生”,也同样没价值啊。

而在孩子思维发展的初期,理科能训练逻辑与实证,文科可以培养共情与表达文理科知识的积累都很重要,都不能轻视。

说实在的,时代对人的要求就是越来越高的,未来我们需要的是既能用理科思维拆解问题,又能用文科视角洞察人性的“完整人”。

3、警惕短视频中的“碎片知识”

现在短视频平台,有很太多AI胡乱生成的分享,看似给娃普及了很多百科知识和概念,但充满了断章取和义博眼球夸张,孩子没有分辨的能力,甚至家长都很难分辨。

这种知识摄取,其实对娃的伤害很大,现在很多娃看似懂很多,但多说几句就发现他们像“AI幻觉”一样,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别说自己的观点,三观都快没了。

无论给孩子学什么,专业性强、靠谱的来源,太重要了!哪怕不学,都不能学到错的。

聊到这里,我发现之前和大家说过很多次的话,现在想起来仍然是对的:

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卷、要求越来越高吗?会的。

但我们就只能看着孩子深陷内卷吗?当然不!

拓展孩子的视野,培养孩子的底层能力,这两点,不管社会怎么发展,都是以不变应万变的万全之策。

而通识教育,也正是带着我们在这条道路上,一路向前。

EASTWEST

其实早就想给大家分享通识教育的资源,但实在是因为“通识教育”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这方面的资源真的是良莠不齐,我必须非常慎重。所以biu妈之前也就是一直就是呼吁大家要让孩子打开阅读面、拓展孩子的视野,这也是往通识教育在一点点进步呀~

来源:东西儿童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