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原是某一确定的内容,如:水、一、心灵、理念,或实体、单子等等;或者说,当本原关系到认识本性时,与其说它是客观规定,不如说它仅仅是一种准则,——如思维、直观、感觉、自我、主观性自身等。
本原是某一确定的内容,如:水、一、心灵、理念,或实体、单子等等;或者说,当本原关系到认识本性时,与其说它是客观规定,不如说它仅仅是一种准则,——如思维、直观、感觉、自我、主观性自身等。
一个哲学的本原,当然也表现了一种开端,但并非主观的,而是客观的,即一切事物的开端。
引言:从本原到开端:黑格尔对形而上学起点的革命性重构
1、传统哲学的偏见:
轻视开端:认为开端是“主观的”“偶然的”(如选择以“物质”或“精神”为起点),未意识到开端的逻辑必然性;
重视本原:将哲学任务简化为寻找“绝对基础”(如“上帝”“理念”),忽视逻辑体系的自我奠基。
2、黑格尔的翻转:
开端的必然性:逻辑学的开端(如“纯有”)是体系自我证明的起点,其合法性在辩证运动中显现;
本原的扬弃:传统本原被解构为逻辑学中的环节(如“实体”在本质论中被辩证重构),而非独断的终点。
一、传统本原论的困境:实体化起点的悖论
1.1 本原论的历史形态
自前苏格拉底时期起,哲学家便试图通过本原解释世界的统一性:
物质性本原: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美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火,试图将万物归结为单一物质元素。
形式性本原:巴门尼德的“存在是一”、毕达哥拉斯的数、柏拉图的理念,以抽象原则统摄多样性。
精神性本原:笛卡尔的“我思”、贝克莱的感知、费希特的绝对自我,将意识活动视为终极基础。
这些本原的共同特征在于其实体性——它们被预设为独立自存、不可还原的终极实在。然而,这种预设性导致了三重悖论:
循环论证:本原的合法性需由自身担保,如笛卡尔用“我思”证明“我在”,实则隐含逻辑倒错。
解释鸿沟:单一本原难以说明世界的多样性,如水如何转化为思想?
主客分裂:精神性本原(如“自我”)与物质世界的关联始终悬置,康德“物自体”即此困境的集中体现。
1.2 科学史中的本原危机
科学革命进一步暴露本原论的局限:
牛顿的绝对时空:作为经典物理学的本原,却在相对论中被揭示为引力场的衍生物。
化学元素说:19世纪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本原,量子力学却展现其内部结构的复杂性。
基因决定论:DNA曾被视为生命的“本原密码”,表观遗传学证明环境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这些案例表明,任何实体化的本原都可能被新的科学范式消解。黑格尔早已预见这一点:“所谓本原不过是尚未被中介的直接性,必然在辩证运动中扬弃自身。”
二、黑格尔的辩证重构:作为自我否定的开端
2.1 从本原到开端的转向
黑格尔在《逻辑学》中彻底颠倒了传统哲学的起点问题:
本原的扬弃:不再追问“什么是万物的基础”,转而探究“思想如何无前提地自我展开”。
开端的辩证性:真正的开端必须同时是直接性(无预设)与间接性(自我中介)的统一。
这种转向的核心在于将哲学从本体论(Ontologie)转化为逻辑学(Logik),使存在论问题被纳入概念的自我运动之中。
2.2 “纯存在”作为辩证开端
《逻辑学》以“纯存在”(reines Sein)为起点,其革命性体现在:
彻底的空无性:剥离一切经验内容与形式规定,仅保留最空洞的“是”(Sein)。
自我否定的动力:纯存在因其无规定性直接转化为“无”(Nichts),两者在“变易”(Werden)中达成统一。
内在的中介性:开端通过自我否定建立中介,无需依赖外部推动。如种子通过发芽否定自身,却在此过程中实现生命的全体性。
这一过程揭示了黑格尔开端的根本法则:真理不在起点,而在全体;开端的真理性需在体系完成时被回溯确认。
2.3 对传统本原的范畴化处理
黑格尔将历史上的本原论降格为逻辑学中的特定环节:
水、火→存在论中的“质”与“量”
数、理念→本质论中的“同一”与“差异”
自我、精神→概念论中的“主观性”与“理念”
例如,笛卡尔的“我思”不再作为本原,而是被纳入“自我意识”范畴,在“主奴辩证法”中展现其社会历史性。
三、哲学史意义:辩证开端的革命性
3.1 终结形而上学的独断论
黑格尔通过辩证开端实现了三重终结:
实体形而上学的终结:本原的实体性被解构为概念运动的环节。
二元论的终结: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在辩证过程中统一。
静态真理观的终结:真理不再是现成的结论,而是动态的生成过程。
3.2 方法论范式的转换
从“是什么”到“如何是”:问题重心从本质追问转向方法建构。
从线性推理到螺旋上升:真理通过正题—反题—合题的辩证节奏展开。
从外部批判到内在超越:体系通过自我否定实现发展,无需外在权威。
3.3 对后世哲学的深远影响
马克思:将辩证开端应用于政治经济学,从“商品”出发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海德格尔:通过“存在之问”深化开端问题,批判传统本体论的“存在者化”。
怀特海:过程哲学中的“现实实有”概念,可视为黑格尔开端的有机论版本。
来源:听花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