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盛顿时间4月9日零点,美国对华再加征的50%新关税正式生效。这份涵盖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的清单,被白宫称为“确保美国产业公平竞争的必要措施”。然而,时钟的指针还没转过三圈,北京的反击就到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
华盛顿时间4月9日零点,美国对华再加征的50%新关税正式生效。这份涵盖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的清单,被白宫称为“确保美国产业公平竞争的必要措施”。然而,时钟的指针还没转过三圈,北京的反击就到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2.8万字的文件直指美方“单边主义、霸凌主义本质”,展现出中方与美硬碰硬的坚定决心。这场博弈的节奏快得令人窒息。
美东时间零时,美国海关系统自动切换税率参数,中国出口的电动汽车关税从25%飙升至75%,锂电池从7.5%涨至57.5%。华盛顿的政客们或许以为,这样的“外科手术式打击”能迫使中国退让,但他们低估了北京的预案。北京时间下午3点04分,距离美方关税生效仅2小时44分钟,新华社播发白皮书全文。文件开篇便亮明底线:“中国人民的正当发展权利不容剥夺。”六个章节层层递进:从数据上驳斥“美国吃亏论”(2024年中美贸易额6883亿美元,美对华服务贸易顺差265亿美元)。
再到揭露美方违反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未落实农产品准入承诺、滥用出口管制),最后到警告取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将“动摇多边贸易体制根基”。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记者会上更直言:“我们已备好反制工具。”这一幕似曾相识。2018年特朗普政府对华发动贸易战时,中方同样以“同等规模、同等力度”反击。
但今天的博弈已超越简单的关税战——白皮书中罕见点明美方“以芬太尼为由加征关税纯属借口”,并首次系统披露美国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投资限制细节。更微妙的是时机选择。白皮书发布后两小时,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丙酸展开反倾销调查。这种工业原料是生产食品防腐剂、药品的关键材料,而美国占全球丙酸出口量的三分之一。市场迅速嗅到火药味:特斯拉上海工厂被曝放缓扩建计划,美国大豆期货价格应声下跌2%。美国试图用关税保护本土产业,但数据暴露其软肋:中国电动汽车在美市占率不足2%。而美国光伏组件80%依赖进口,其中东南亚产能多数有中资背景。
摩根士丹利报告指出,新关税可能使美国光伏项目成本上升30%,延缓清洁能源转型。中方的反击则更具系统性。白皮书特别强调“中国进口规模连续16年全球第二”,暗示美方失去的是近18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场机会。更关键的是一组对比:2023年美资企业在华销售额达4905亿美元,而中企在美销售额仅786亿美元。“谁更依赖谁?”德国《商报》评论道,“华盛顿的关税子弹可能打中自己的脚。”
目前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未就白皮书置评,但国会山已传出杂音。共和党参议员霍利声称“必须对中国钢铁加征100%关税”,而民主党议员曼钦则警告“通胀将吞噬选民钱包”。回望2018年贸易战初期,中美曾用14个月才达成第一阶段协议。
而这一次,从关税生效到白皮书发布,双方只用了不到三小时。这种“闪电过招”背后,是两国博弈进入深水区的信号——当关税武器渐显疲态,科技战、金融战、规则制定权的争夺正浮出水面,甚至不排除武力冲突。唯一确定的是,当两个巨人硬碰硬时,全球经济的地基将随之震颤。
来源:袁周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