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巴两国间被广泛冠以“铁杆”之称的友谊,这段特殊关系的起点,常被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南亚次大陆的地缘政治变动。1965年爆发的第二次印巴战争,巴基斯坦在战场上面临严峻挑战,国际环境对其也并非有利。中国提供的紧急军事援助,特别是59式坦克被认为对当时的战局产生了
“巴铁”:“铁哥们”是怎样炼成的?
中巴两国间被广泛冠以“铁杆”之称的友谊,这段特殊关系的起点,常被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南亚次大陆的地缘政治变动。1965年爆发的第二次印巴战争,巴基斯坦在战场上面临严峻挑战,国际环境对其也并非有利。中国提供的紧急军事援助,特别是59式坦克被认为对当时的战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帮助巴基斯坦稳住了阵脚。
步入21世纪,两国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深化,“患难见真情”的叙事在不同领域反复上演。2015年,巴基斯坦不幸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广袤国土沦为泽国,数百万民众流离失所,国家救援体系承受巨大压力。中国调动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运-20大型战略运输机,克服复杂气象条件向灾区空投急需的帐篷、食品和药品等救援物资,更派遣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专业工兵部队,携带重型工程装备直接开赴受灾最严重的地区。
这种直接动用军方力量参与友国救灾行动,尤其是在非战争状态下派遣整建制工兵部队的做法,在国际实践中相对少见,巴基斯坦国内对此普遍反响积极,认为中国的援助是“雪中送炭”,是“兄弟般的情谊”。
除了在安全和人道主义领域的相互支持,经济合作,特别是围绕“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的项目,成为新时期两国关系发展的强劲引擎。瓜达尔港地处巴基斯坦俾路支省西南部,扼守波斯湾咽喉,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面对潜在的恐怖袭击风险,中方建设者们克服重重困难,逐步将这个昔日的小渔村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深水港。瓜达尔港的建成,使巴基斯坦真正意义上获得了通往印度洋的重要出海口,绕开了对卡拉奇港的单一依赖,对于巴基斯坦联通中亚、辐射中东,提升其在地区贸易和能源通道中的战略地位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为了确保这一关键项目及参与建设的中方人员的安全,巴基斯坦政府和军方也付出了巨大努力。据报道,巴方专门组建了一支规模达到万人的特别安全部队,其核心职责就是保护在巴参与“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建设(包括瓜达尔港)的中国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工人。
朝鲜:邻居家那点“心照不宣”的事儿
中国与朝鲜半岛在地缘上一衣带水,山脉相连,河流为界,这种紧密的地理毗邻关系,天然地决定了两国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战略利害关联。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期间,朝鲜境内的铁路线承担了相当比例(据称为70%以上)的军用物资运输任务,为前线作战提供了关键的后勤保障。
为了纪念那段共同战斗的岁月,平壤的祖国解放战争胜利纪念馆中,至今仍陈列着一些特殊的历史文物,例如用过的炮弹壳精心改造而成的饭盒,据称是当年在艰苦条件下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炊事班战士们的创造。
进入21世纪,双方在处理一些重大战略性问题时,依然展现出一种基于历史渊源和现实需要的微妙默契与协调。2023年,朝鲜方面进行了新型“火星-18”型洲际弹道导弹的试射活动。根据公开的弹道信息分析,此次试射的导弹落点和飞行轨迹经过了精心规划,特意避开了中国的领海以及专属经济区等敏感水域。
被外界解读为平壤向北京传递的一种特殊信号,意在表明其发展国防力量的同时,无意损害中国的核心安全利益,希望维持双边关系的基本稳定。
塞尔维亚:欧洲的“硬核”朋友
在遥远的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与中国的关系近年来呈现出显著的升温态势。2020年初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疫情突袭塞尔维亚,医疗体系面临崩溃边缘,口罩、呼吸机、防护服等关键医疗物资极度匮乏,形势万分危急。在向欧洲多国求援未果,甚至欧盟一度禁止医疗物资出口的困境下,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公开表达了深切的失望,并明确表示唯一的希望来自中国。
中国紧急筹措并援助了大量塞尔维亚急需的医疗物资,还派遣了经验丰富的医疗专家团队,亲赴塞尔维亚协助抗疫。当搭载着中国援助物资和医疗专家的飞机抵达贝尔格莱德机场时,武契奇总统亲自到机场迎接,他动情地发表讲话,感谢中国的无私援助,并做出了一个令世界瞩目的举动——亲吻了现场展示的五星红旗。
后续,塞尔维亚顶住了来自欧盟内部以及西方世界关于疫苗选择的巨大政治压力,率先大规模引进了中国的国药灭活疫苗,并由总统和总理带头接种,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中国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信任,以及对两国合作的坚定支持。
除了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守望相助,塞尔维亚早在2019年做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决定从中国引进FK-3型中远程防空导弹系统。FK-3是中方红旗-22防空导弹系统的出口版本,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全天候作战能力,属于国际市场上性能较为先进的防空武器系统。这笔交易的达成,使得塞尔维亚成为欧洲大陆第一个正式引进并部署中国制造的先进中远程防空武器系统的国家。
据报道,为了回应质疑、展示对所购武器系统的信心,塞尔维亚国防部长曾亲自前往FK-3导弹的部署阵地。这种由国家高级别官员亲自出面“站台”、力挺与中国军事合作的做法,为两国特殊友好关系增添了更为“硬核”的注脚。
古巴:“老朋友”的加勒比坚持
古巴革命的传奇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抱有深厚的敬意和认同感。卡斯特罗曾亲自撰写著作,系统性地向古巴人民介绍和阐述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经验和意义,据称该著作在古巴国内广泛发行。卡斯特罗在其众多讲话和文章中频繁赞扬中国革命及其领导人,并将中国视为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榜样,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自上世纪60年代初以来,古巴长期承受着美国实施的全面、严厉的经济、金融封锁和贸易禁运,这对古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困难。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成为了古巴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为古巴突破封锁、维持经济运行提供了宝贵支持。2016年,中古两国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对于一个深受美元霸权和金融封锁之苦的国家而言,能够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建立这样的本币结算机制,它为古巴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美国金融制裁、增强经济自主性提供了新的途径。据报道,古巴因此成为了西半球第一个与中国建立此类货币互换安排的国家。这份“老朋友”的情谊,在加勒比海的惊涛骇浪中,历经考验而弥足珍贵。
俄罗斯:大邻居的战略“背靠背”
作为两个国土面积辽阔、横跨欧亚大陆且互为最大邻国的世界级大国,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天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全球性战略意义。近年来,伴随着国际格局的深刻调整和两国各自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中俄关系被双方共同提升至“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历史新高度。
能源合作是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另一块坚实的“压舱石”,俄罗斯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两国在能源领域的供需结构具有天然的互补性。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项目(“西伯利亚力量”)的建成通气,是两国能源合作的世纪工程和典范之作。这条管道需要穿越西伯利亚广袤的无人区,其中包含了数千公里的永久冻土层,气候条件极其恶劣,冬季气温可低至零下四五十摄氏度,工程技术难度极高。
为了克服这些世界级的挑战,两国工程技术人员紧密合作,攻克了诸多技术难关,例如资料中提到的,为了在极寒条件下确保管道焊接质量,甚至发明了能够在零下50℃低温环境下稳定进行的特殊焊接工艺。这条克服了重重险阻、蜿蜒数千公里的能源大动脉,被誉为“冰原上的能源丝路”,其设计年输气能力高达380亿立方米。
随着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日益严厉的金融制裁,当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主要金融机构实施制裁,限制其使用国际银行卡组织(如Visa, Mastercard)的服务时,中国的银联(UnionPay)支付系统迅速响应,与俄罗斯的主要商业银行完成了系统对接和业务开通工作。这一举措确保了俄罗斯境内银联卡的正常受理,也使得俄罗斯发行的“米尔”(Mir)支付系统卡能够在接受银联的境外网络中使用。
从高精尖的军事技术协同,到横跨冰原的能源动脉,再到关键时刻的金融系统对接,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各个维度上都展现出其深度、广度和韧性,对两国各自发展和国际格局演变都产生着深远影响。
参考资料:[1]金峰.中国企业涉外能源工程项目群地缘政治风险分析[J].炼油技术与工程,2024,54(4):58-64
来源:混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