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卡”数据脖子,中国癌症研究如何破局?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9 17:52 1

摘要:2025年4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一纸禁令,如同一颗巨石投入了全球科研的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自4月4日起,中国、俄罗斯、伊朗等国被禁止访问NIH受控访问数据存储库和相关数据,其中就包括全球癌症研究人员高度依赖的SEER数据库等核心生物医学数据库。

2025年4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一纸禁令,如同一颗巨石投入了全球科研的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自4月4日起,中国、俄罗斯、伊朗等国被禁止访问NIH受控访问数据存储库和相关数据,其中就包括全球癌症研究人员高度依赖的SEER数据库等核心生物医学数据库。这一决定背后,是美国基于所谓“安全考虑”,实则是对中国科研发展的遏制,其影响迅速在中国癌症研究领域蔓延开来。

SEER数据库,这个自1973年便开始运行的数据库,覆盖了美国48%的人口 ,拥有全面的癌症发病率、存活率以及治疗方案数据,一直以来都是全球癌症科研与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支柱。中国众多科研项目在前期探索、国际数据验证等关键环节都依赖于这些数据库。如今禁令之下,许多研究生的课题因为缺失关键数据,研究进度严重受阻,甚至面临停滞;一些需要国际数据验证的项目,其研究实用性大打折扣,就像搭建高楼大厦时突然抽走了关键的基石。

不仅如此,受影响的数据库还包括人类基因型-表型数据库(dbGaP)、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以及基因组数据共享平台(GDC)等 。这些数据库涵盖了人类基因组、表型信息和疾病研究等核心数据,是全球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资源。对于中国正在建设中的数据库而言,短期内还无法填补这些关键数据缺失带来的空白,中国癌症研究领域陷入了“数据寒冬”。

面对美国的“数据封锁”,中国科研团队并未坐以待毙。经过多方调研与沟通,将目光投向了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实力强劲且保持开放合作态度的新加坡。

新加坡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显著,拥有先进的科研设施与大量高质量的科研数据。其科研机构长期致力于肿瘤等重大疾病的研究,在肿瘤分子机制、新型治疗靶点发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 。而且,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科研合作,积极推动国际科研交流,这为中国科研团队提供了合作的契机。

中国科研团队与新加坡当地科研机构取得联系后,迅速展开对接。双方就肿瘤数据共享、联合研究等事宜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多次视频会议与前期互访交流中,双方发现彼此在研究方向和需求上有着高度的互补性。新加坡科研机构对中国在肿瘤临床研究方面的大量病例资源也表现出浓厚兴趣,希望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推动肿瘤研究的进展。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科研团队与新加坡科研机构达成了合作协议。在严格遵守双方科研伦理与数据安全规定的前提下,新加坡科研机构同意向中国科研团队提供部分肿瘤方面的“敏感”数据 。这些数据涵盖了不同肿瘤类型的基因测序数据、临床治疗效果跟踪数据等,对于中国癌症研究而言,犹如一场及时雨。

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数据管理与共享机制。所有数据的传输和使用都在加密环境下进行,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同时,针对数据的分析和研究成果的归属,双方也制定了明确的规则,保障了双方的权益。通过这一合作,中国科研团队不仅获取了开展研究急需的数据,还与新加坡科研人员展开了联合研究。双方共同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在肿瘤发病机制研究、新型治疗药物研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初步成果。

这次与新加坡的合作,对中国癌症研究的意义深远。从短期来看,缓解了数据匮乏带来的研究困境,让许多因数据断供而停滞的项目得以重新启动。从长远来看,为中国癌症研究拓宽了国际合作渠道,积累了与国际科研机构合作的数据共享与管理经验。这也促使中国更加坚定地走自主数据库建设之路,加速整合国内分散的科研数据资源,推动国内数据库建设朝着标准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中国科研团队在面对美国数据封锁时,通过与新加坡的合作成功实现了破局。这一经历不仅彰显了中国科研人员在困境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也为未来中国在全球科研合作中应对类似挑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未来,随着中国自主数据库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国际合作的持续拓展,中国癌症研究有望突破重重阻碍,取得更多惠及全人类的成果 。

来源:奕健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