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作为累及胃肠道的慢性复发性炎症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其全球发病率与疾病负担呈现持续上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作为累及胃肠道的慢性复发性炎症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其全球发病率与疾病负担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已成为消化系统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尽管现有临床治疗方案可部分缓解轻中度活动期患者的临床症状,但难以实现疾病根治且存在显著治疗抵抗现象,因此探索IBD治疗新靶点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2025年4月5日,温州医科大学李校堃院士/黄志锋教授团队牛建楼课题组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题为
Colonic Epithelial-derived FGF1 Drives Intestinal Stem Cell Commitment toward Goblet Cells to Suppress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的研究成果。 该研究揭示肠上皮源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FGF1)通过FGFR2受体介导的TCF4-ATOH1信号级联反应,特异性驱动肠道干细胞(ISCs)向杯状细胞谱系定向分化的分子机制。相关发现不仅阐明IBD病理过程中肠上皮修复的关键调控节点,更为研发基于杯状细胞定向分化策略的靶向治疗开辟了潜在新路径。本研究通过系统性分析IBD小鼠模型及临床样本,发现结肠上皮细胞分泌的FGF1表达水平与IBD疾病严重程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基于这一病理响应特征,作者构建肠上皮细胞特异性Fgf1基因敲除小鼠,观察到Fgf1基因缺失加剧IBD疾病表型,包括体重降低、DAI评分升高、结肠长度缩短等;更重要的是,结肠上皮细胞组成分析显示Fgf1基因缺失选择性地降低杯状细胞数量。与此相反,外源性注射重组FGF1蛋白可逆转上述病理改变。这些结果证实肠上皮FGF1是维持肠道稳态的重要内源性保护因子,且这一效应与杯状细胞含量密切相关。
在机制研究方面,作者通过整合小鼠与人类三维结肠类器官模型、转录组测序、肠上皮细胞特异性敲除小鼠等多种维度技术,证实FGF1以非促增殖形式通过TCF4-ATOH1信号轴驱动肠道干细胞(ISCs)定向分化为杯状细胞。进一步,利用单细胞测序再分析发现FGFR2特异性高表达于ISCs中,且该受体的特异性缺失消除FGF1上述定向分化的效应以及对IBD的改善作用,从而描绘出FGF1的作用图谱。
该研究首次揭示FGF1作为肠上皮与ISCs对话的关键介质,丰富了肠道再生调控的理论体系,并为开发基于FGF1的细胞谱系定向分化调控的IBD精准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图1 肠上皮分泌FGF1抵抗炎症性肠病的机制模式图。
课题组硕士研究生林倩、张素丹、张家仁,以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金怡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牛建楼特聘研究员、黄志锋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制版人: 十一
学术合作组织
战略合作伙伴
来源:科学小桃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