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啪!”2025年初春的舞蹈室里,27岁的蒋女士在完成一组高难度旋转动作时,突然听到左膝传来异响。刹那间,剧痛让她跌坐在地,被紧急送到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检查结果显示:左膝髌骨脱位导致软骨剥脱合并内侧支持带撕脱骨折。
“啪!”2025年初春的舞蹈室里,27岁的蒋女士在完成一组高难度旋转动作时,突然听到左膝传来异响。刹那间,剧痛让她跌坐在地,被紧急送到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检查结果显示:左膝髌骨脱位导致软骨剥脱合并内侧支持带撕脱骨折。
罗海恩主任关节运动医学团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了针对性治疗方案,采用“再生软骨钉修复术+关节镜下锚钉止点重建”双术式。这项省内罕见的联合术式,犹如为膝关节打造“生物铆钉防护网”。
技术亮点
1. 再生软骨钉修复:采用可降解生物材料精准固定剥脱软骨,犹如在受损部位播种“再生种子”。
2. 锚钉编织重建术:通过5mm微创切口,用高强度缝线编织出符合生物力学的“人工韧带网”。
术后随访,蒋女士的膝关节稳定性恢复到伤前90%,软骨修复区已见新生组织覆盖。
髌骨(俗称“膝盖骨”)是膝关节的重要结构,正常情况下位于股骨滑车凹槽内,协助完成伸膝动作。髌骨脱位是指髌骨因外力或结构异常脱离正常位置,常伴随内侧支持带(稳定髌骨的关键韧带)撕裂或撕脱骨折(韧带附着处的小块骨质被撕脱)。
若脱位时髌骨与股骨剧烈摩擦,可能导致关节软骨剥脱,形成游离体,进一步引发关节炎或活动受限。
此类损伤多见于青少年女性、运动爱好者或存在先天发育异常(如髌骨滑车扁平、股骨外髁发育不良)的人群。运动中急转、跳跃或跌倒时膝关节扭伤是最常见诱因。
急性期表现
膝关节突发剧痛、肿胀,活动时伴随“卡顿感”或“错位感”;髌骨向外侧偏移,可能自行复位或需手法复位。
慢性期表现
反复脱位或膝关节不稳;行走时打软腿,上下楼梯困难;软骨剥脱后可能出现关节交锁(活动时突然卡住)、持续性隐痛。
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触诊判断髌骨稳定性,并进行“恐惧试验”(模拟脱位动作观察患者反应)。
影像学检查
X线:观察髌骨位置、撕脱骨折块及关节对位情况;
CT/MRI:评估软骨损伤程度、韧带撕裂范围及是否合并游离体。
治疗需根据损伤程度及患者年龄、运动需求综合制定:
保守治疗
急性期处理:冰敷、加压包扎,手法复位后石膏或支具固定3-4周;
药物与理疗: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疼痛,结合超声波、电疗促进修复。
手术治疗
适应证:反复脱位、软骨剥脱严重、撕脱骨折块移位>2mm或保守治疗无效;
术式选择:
内侧支持带重建术:用自体肌腱修复撕裂韧带,增强髌骨稳定性;
软骨修复术:清除游离体,修复缺损软骨;
骨折内固定:通过空心螺钉或钢丝固定撕脱骨块。
术后康复
早期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逐步过渡到关节活动度及力量训练;3-6个月后可恢复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扭转动作。
一级防护:运动中的“阴阳平衡”
苏新平教授指出:“《黄帝内经》'骨正筋柔'理论,强调动态平衡的重要性。”建议运动前进行改良版“八段锦膝关节预热法”:
双手托天理三焦时配合踮脚尖;
五劳七伤往后瞧时加入膝关节旋转;
攒拳怒目增气力时配合半蹲训练。
二级预警:损伤早期的"四色辨症"
根据中医望诊原理总结损伤预警信号:
红:运动后持续2小时以上关节发热;
黄:晨起关节僵硬超过5分钟;
黑:关节周围出现异常色素沉积;
白:皮肤温度明显低于对侧。
三级养护:节气养生护关节
团队研发的“二十四节气护膝法”:
春分:艾灸血海、梁丘穴配合柔筋训练;
夏至:三伏贴联合冷敷疗法;
秋分:中药熏洗配合关节松动术;
冬至:膏方调理配合热奄包疗法。
专家提醒
苏新平教授提醒:运动前充分热身,佩戴护膝增强稳定性;控制体重,减少膝关节负荷;若存在先天结构异常,需定期复查并避免高风险运动。运动损伤后黄金48小时牢记“中医RICE原则”:
Rest(休息):急性期制动配合穴位按压;
Ice(冰敷):间隔性冷敷配合中药冷凝胶;
Compression(加压):弹性绷带结合经穴走行包扎;
Elevation(抬高):抬肢时配合足三阳经循行按摩。
髌骨脱位若未规范治疗,可能进展为慢性关节炎甚至永久性功能障碍。一旦出现膝关节反复疼痛或活动异常,请及时至骨关节科专科就诊,早诊早治是关键!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骨伤三科(关节外科) 张道伟
来源:湖南医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