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雾岛”号是艘老牌战列舰,属于金刚级,吨位不小,能装一千多号人。厨房在舰体下层,地方挤得很,灶台、锅碗瓢盆挤一块儿,热气腾腾,油烟味老散不出去。
1942年6月4号,中途岛海战打得天昏地暗,日本海军信心满满想干掉美军,结果却赔了个底朝天。四艘航母没了,舰队乱成一锅粥。
惨败当夜,“雾岛”号上士兵吃腻了饭团,想换口味要年糕红豆汤。这碗汤背后藏着啥故事?一个普通炊事兵咋就跟这场大败仗扯上了关系?
在中途岛战役中,日本联合舰队的“雾岛”号战列舰上,有一群不太起眼的炊事兵,他们没啥显赫背景,就是负责给舰上官兵做饭的普通人。
这些人里头,有一个来自九州鹿儿岛县的小渔村的小伙子,家里祖祖辈辈靠海吃饭,抓鱼、晒鱼干,日子过得紧巴巴但也算安稳。
他打小就跟着家里人学了点手艺,杀鱼、煮汤、做饭团,手脚麻利,村里人常夸他能干,年纪轻轻就有点“厨子”的架势。
1938年,日本到处征兵,他20岁那年被拉进了海军,没啥特别技能,就凭着会做饭被分到了“雾岛”号的厨房。
“雾岛”号是艘老牌战列舰,属于金刚级,吨位不小,能装一千多号人。厨房在舰体下层,地方挤得很,灶台、锅碗瓢盆挤一块儿,热气腾腾,油烟味老散不出去。
炊事兵每天得早早爬起来,生火做饭,三餐加上战斗时的干粮,得喂饱全舰上下。平时早餐就是米饭配味噌汤,加点腌菜或者鱼干,中午能有点肉或者炒菜,晚饭简单点,饭团或者面条居多。
食材不算丰富,大多是米、干货、海带啥的,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仗打起来,饭团就成了主力,方便拿了就跑,士兵们在前头拼命,他们在后头捏饭团,手都捏酸了。
这小伙子干活踏实,舰上的日子虽然苦,但也没啥怨言。他跟其他炊事兵一样,干的活儿不起眼,但舰上谁也离不开他们。
1941年底珍珠港那场仗打完,日本海军士气高得不行,觉得自己天下无敌,“雾岛”号跟着跑了不少地方,小伙子也见识了太平洋上那些没完没了的战斗。
到了1942年5月27号,对马海战纪念日那天,舰上气氛热乎得不行,大家伙儿都想着中途岛这仗能再干一票大的。
他那几天忙着备战,带着炊事班做了好几箱牛肉什锦饭团,用竹笋皮包着,塞满配餐箱,等着开打。他没啥大志向,就是想把饭做好,让士兵们吃饱有力气上阵。谁知道,这场仗打下来,啥都变了样。
1942年6月4号早上,中途岛海战正式开打。日本这边,南云忠一带着航母编队气势汹汹,想着一举干掉美军,顺便占了中途岛,把美国佬彻底挤出太平洋。
计划听着挺牛,可实际打起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雾岛”号跟着航母跑,任务是护卫和防空,没直接挨炸,但整艘舰上的紧张劲儿一点没少。
早上天刚亮,炊事兵们就接了命令,赶紧做战斗用的饭团,牛肉、胡萝卜、牛蒡混着米麦煮,捏成团子,竹笋皮一裹,装箱送出去。米饭刚出锅烫得要命,手抓着都疼,但没时间等凉,谁也不敢偷懒。
战斗打了一整天,舰上乱成一团,美军这边情报早就破译了日军的计划,仗还没打就知道对手底细。日军第一波飞机刚起飞,美军就从航母和中途岛上放出飞机迎战。
到中午,战况急转直下,“赤城”、“加贺”、“苍龙”三艘航母接连被美军俯冲轰炸机炸中,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没多久,“飞龙”号也撑不住了,四艘航母全完了。
舰队顿时乱了套,剩下的船忙着躲避和掩护,压根儿顾不上反击。士兵们跑来跑去,有的抓着饭团啃两口就接着干,有的连饭团都顾不上吃。
“雾岛”号上,炊事兵们待在厨房里,外头啥样看不见,但舰体晃得厉害,通道里风声呼呼响,警报一声接一声,气氛紧张得要命。
配餐架上的饭团箱子都摔地上了,饭团滚得满地都是,炊事兵赶紧捡起来,擦擦灰,塞回箱子里。浪费粮食可不行,前头的人还得靠这些顶着呢。
仗打到下午,日军彻底没戏了,“飞龙”号沉了,广播里没啥动静了,只剩零星的命令传过来。舰上死气沉沉,伤员被抬进来,医务室挤满人,海葬的枪声远远传来,谁听了都心里堵得慌。
到了晚上,炊事班合计着做点啥给大伙儿提提神。饭团吃了一天,谁也不想再看见那玩意儿,有人就嘀咕着能不能换个口味,做点年糕红豆汤啥的。
炊事兵们一听,觉得靠谱,翻出存的红豆和糯米粉,立马开干。红豆得先煮烂,费点工夫,糯米团搓成小丸子,丢进汤里煮软乎。
甜味儿飘出来,总算盖住了点火药味儿。一碗碗端出去,士兵们接过去,有的喝两口,有的端着发呆。甜汤是暖和了点,可谁都知道,这仗输得太惨,啥也补不回来。
中途岛这场仗打完,日本海军算是彻底蔫了。原来牛气哄哄的航母编队没了大半,剩下“雾岛”号这种战列舰还得硬撑着。6月底,舰队灰溜溜撤回日本,修修补补准备下回再干。可没等喘口气,1942年11月13到15号,瓜达尔卡纳尔那边又开打了。
这回“雾岛”号没那么走运,夜里跟美军“华盛顿”号对上,吃了九发16英寸炮弹,外加四十多发别的炮弹,舰体扛不住,断成两截,沉在萨沃岛西边几海里外。
炊事兵们跟着乱跑,有的上了救生艇,有的没来得及跑出来。那小伙子运气不赖,挤上了救生艇,在海上漂了好几个钟头,总算被驱逐舰捞回去。
仗一直打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小伙子退了伍,回了鹿儿岛老家。村子早被战火糟蹋得不成样,房子塌了一堆,渔船也没几条能用的。
家里人还活着,可日子过得苦,弟弟死在战场上,妹妹早嫁到外地去了。他没啥钱,攒了点退伍费,又托海军的关系弄了点厨具和食材,在村里支了个小饭摊,叫“海风餐馆”。
刚开始生意惨淡,村里人兜里也没几个钱,他起早贪黑地干,把在舰上练的手艺拿出来,年糕红豆汤成了招牌菜,甜味儿浓,价钱不贵,慢慢地攒了点回头客。餐馆开了几年,村里人常来坐坐,吃碗汤,聊聊日子。
他不爱提打仗的事儿,有人问起来,他就说那晚上做了红豆汤,给大伙儿暖暖身子,别的啥也不多说。日子就这么过着,餐馆不大,但好歹是个营生,村里小孩儿爱凑过来听故事,他也不赶,端碗汤给他们尝尝。
后来年纪大了,他腿脚不利索了,就常坐门口,盯着海瞧。做饭前还老习惯检查食材,生怕少点啥,这毛病从舰上带下来,改不掉。
他这一辈子没啥大起大落,打仗时在厨房忙活,没摸过枪,战后开个小摊子糊口。日子平平淡淡,可也熬过来了。中途岛那晚上那碗红豆汤,成了他一辈子忘不掉的事儿,甜味儿还在,可仗输了的苦味儿也一直没散。
来源:南宫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