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饥困,像条绳索般扼住将士的咽喉;饥困,考验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里的每一个生命。为了渡过难关,把打下的沙枣叶磨成粉面充当代食品……解决粮食问题已成了单位的燃眉之急!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歉收。
饥困,像条绳索般扼住将士的咽喉;饥困,考验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里的每一个生命。为了渡过难关,把打下的沙枣叶磨成粉面充当代食品……解决粮食问题已成了单位的燃眉之急!
一个月后,在周总理的号召下,一列满载食品和物资的列车,过郑州、出西安、越兰州、穿张掖……呼啸长鸣,驶向发射场……
在这期间,为了战胜饥困,单位作出决定:除组织一支小分队到祁连山狩猎外,同时,号召大家挖野菜度荒,拿起锄头开荒种地。
蒙古包里的牧民记得当年同志们是怎样顶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破冰积水,修筑人工湖,使古老的树木得以生存;是怎样嚼着干硬的野菜团子,砍红柳条编筐,用施工废料自制手推车,从几公里外运来石块、黏土修筑大坝;怎样拖着浮肿的身躯,肩绳拉犁,播下生命的种子……
仅1961年,就开荒种地4400余亩,产菜540000多斤,产粮36600多斤。
创业的生活异常艰苦。紧张的业务训练,繁忙的施工生产,累得大家精疲力尽。定量就餐,没有蔬菜,许多人得了夜盲症、浮肿病。但是,为了火箭试验,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崛起,他们以铁人般的意志,仍然埋头工作在科研试验第一线。
第三试验部部长李杰民原任通信处长,在这茫茫大漠上的每一个通信点号,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在严重缺粮的日子里,他体重减了三十多斤,眼圈凹陷、双颧突起、满脸橘黄、步履蹒跚,活像棵风干的胡杨树。这个刚强的山东汉子,强忍饥困,战斗在百里通信线上。
一天下午,他驱车来到距发射场不远的一个山包下检查雷达设施。刚走到山脚,就觉得饥肠辘辘,浑身无力。
李杰民拖着浮肿的双腿,采了满满一挎包野菜和胡杨叶,到河边洗了洗,就狼吞虎咽下去。半小时后,他觉得万箭穿心痛得倒在了路边。经诊断,是误吃野菜中毒……后经医院及时抢救,他才脱险。
两天后,李福泽到医院来看望李杰民,告诉他:眼下又一枚火箭已运往发射场,马上就要发射了!
李杰民兴奋极了,说:“我争取早日出院,回到发射场去!”
李福泽和李杰民这两位患难与共的同事大声谈笑着走出了病房,行进在洁白的长廊里。
突然,笑声夏然而止,李福泽回头一看,只见李杰民已经直挺挺地仰面倒在长长的走廊上。这位从小米加步枪的队伍里走过来的老同志,心脏病突发,在长长的笑声中,同他梦中的火箭,同他休戚与共的同事,匆匆地永别了……
除了生活、环境困难重重外,对于创业者当时最大的困难是:既缺乏资料,又缺乏测试设备。那时,国内只有一台每秒一万次的计算机。
他们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别人能办到的事情他们也能办得到。
没有设备,就土法上马,因陋就简,在帐篷里搞研究,在旧车库里总装尖端产品;没有电子计算机,也缺少电动计算机,它们就用手摇计算机,一天24小时不停地工作。
个人问题完全抛在脑后。有的同志泻肚子,在几十米高的发射塔上工作来不及上厕所,就用带子把裤腿一扎,大便流在裤子里,一声不吭,照样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1964年,在执行中程导弹任务时,由于密封不严,发生了推进剂外泄的重大故障。这种推进剂有很强的腐蚀性。操作手刘守德冒着烧伤危险,顾不得戴面罩和手套,迅速把手伸进在外泄的液流中,关闭了阀门,保证了发射试验的顺利进行。
1970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时,全体参试人员提前两个月就进入了任务准备。发射阵地上的人员顶着寒风,周密检查,不放过一个疑点。
加注人员发现加注过滤器有堵塞现象。按常规,拆下来清洗一遍就可以了,但他们以对试验高度负责的精神,钻进冰窖似的弥漫毒气的储罐里,苦战了7天8夜,把整个管道全部清洗了一遍。
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危险性大。广大科技人员向党表示:不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要圆满完成,就是死在阵地上也心甘情愿。
技师田现坤担任结合核弹头的工作,直接与引爆系统打交道。他脱下皮衣,冒着严寒,贴在弹头与弹体之间整整战斗了80分钟,像绣花一样做完了上百个动作。
田现坤把两弹对接到一起,当联接到某个插头时,因危险性更大,无关人员都撤离阵地隐蔽了。他依然沉着果断,准确无误地将核弹头引爆系统与电源联接起来,使核弹头处于良好的待发状态。
对接任务完成后,聂荣臻握着田现坤的手说:“谢谢你,辛苦了,快到暖和地方休息一会儿。”
小田激动得热泪盈眶。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可靠,他又钻进去仔细检查了一遍,才放心地离开发射阵地。
作者 | 刘殿如
来源:我们的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