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县长当了8年保姆,离开时给我一礼盒,本以为是钱,打开后傻眼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9 20:29 2

摘要:“回家再说。”王美珍上了儿子的电动车,将礼盒小心翼翼地放在膝上。

县政府办公楼前,冬日的阳光懒洋洋地洒在大理石铺就的地上。

王美珍站在台阶下,手里捧着一个精致的红木礼盒。

办公室的小李见到她后,直接凑了过来,可眼中全是揶揄:

“王姐,恭喜啊!陈县长这么大方,这礼盒里肯定装的不少!”

王美珍闻言,勉强的笑了笑,将礼盒往怀里又抱紧了些。

司机老张也走过来,意味深长地说:

“是啊,给陈县长当了八年保姆,没白干吧?”

“听说,这礼盒是县长亲自去市里挑的。”

周围的目光让王美珍不自在,她低着头快步走向路边等候的儿子。

儿子王涛见状也迎上来,好奇的问到:“妈,拿到什么好东西了?”

“回家再说。”王美珍上了儿子的电动车,将礼盒小心翼翼地放在膝上。

一路上,王美珍心事重重,八年的辛劳,最终换来的是这个沉甸甸的盒子。

她不知道里面装着什么,但从大家艳羡的眼神来看,恐怕都认为是一笔丰厚的“感谢费”。

当电动车驶入小区,王美珍深吸一口气,打开了盒子。

可看到里面的东西后,她却整个人都愣住了……

01

2010年冬天,对于52岁的王美珍来说,是人生中最难捱的日子。

乡镇供销社改制,她成了下岗职工。

丈夫去世多年,女儿刚出嫁,儿子王涛还在念大专。

家里积蓄所剩无几,生活的重担全压在她一个人肩上。

同村的李婶看到她这样也十分不忍心,好心的建议道:

“美珍,你手艺好,去给人当保姆怎么样?现在城里人请保姆,一个月两三千呢。”

王美珍摇摇头:“我一个堂堂供销社营业员,去给人端茶倒水?村里人会怎么看我?”

可话虽这样说,但现实很快击垮了她的自尊心。

下岗补偿金发完,儿子学费又该交了,被逼无奈,王美珍终于点头答应李婶帮她介绍工作。

“正好我侄儿在县政府工作,听说陈县长家里缺个生活助理,你要不要去试试?”

一听是县长家,王美珍更加忐忑。

她从没接触过这么高级的干部,生怕自己做不好惹人嫌。

然而,为了生计,她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第一次见到陈国强县长,王美珍紧张得手心冒汗。

陈国强比她想象中年轻些,五十多岁,个子中等,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神情严肃,目光锐利。

“王同志,我需要一个能把家务做好的人,不需要你做别的。”

陈国强开门见山,语气平淡却不容置疑,“工资按市场价给,每月休四天,你自己安排。”

“可以试用一个月,双方都满意再长期合作。”

就这样,王美珍成了县长家的保姆。

陈国强的家是一套位于县城最好小区的三室两厅,算不上豪华,但宽敞整洁。

“陈县长妻子去世两年了,家里没人收拾,你主要负责做饭、洗衣、打扫。”

李主任介绍情况时补充道,“陈县长工作忙,脾气有时候不太好,你多担待。”

第一天,王美珍就领教了什么叫“不太好”。

她早早准备了丰盛的早餐,却被陈国强一句“太油腻“给否了。

午饭换了清淡的,又被嫌“没营养”。

晚上洗完碗,王美珍忍不住在厨房里偷偷抹眼泪。

“当了一辈子老百姓,突然伺候起当官的,果然不会来事。”

话虽如此,然而王美珍骨子里有股倔强。

她觉得既然接了这份工作,就要做好,于是开始仔细观察陈县长的习惯和喜好。

渐渐地,她发现陈国强其实并不是传说中那种苛刻的领导。

他只是对一切都有自己的标准,言语虽然直接,但从不无理取闹。

一周后,王美珍已经能准确掌握陈县长的饮食偏好。

早餐要有粥和两样小菜,午餐荤素搭配但清淡为主,晚餐则要丰富些但不宜过饱。

家务上,陈国强几乎不过问,只要求整洁有序。

王美珍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陈国强看在眼里却从不表扬,只是偶尔点点头表示认可。

试用期即将结束的那天晚上,陈国强难得在家吃了一顿安静的晚餐。

饭后,陈国强放下筷子,罕见的夸赞道:“王同志,这段时间辛苦了。”

“我觉得你挺合适的,如果你愿意,可以正式留下来。”

王美珍犹豫了一下,最后竟说道:“陈县长,我有个请求。”

陈国强抬眼看她,王美珍顿时臊红了脸,但还是硬着头皮说道:

“我儿子在上大专,每月开支大,我想问问能不能…”

“工资可以从原来说的2800提到3200,”陈国强干脆地说。

“但我对伙食和卫生的要求不会降低。”

王美珍没想到他这么爽快,感激地点点头:“谢谢陈县长,我一定把工作做好。”

就这样,王美珍正式成了陈国强家的保姆。

开始的日子并不轻松,王美珍必须适应陈国强严格的作息和突如其来的加班。

有时候刚做好晚饭,就接到电话说县长不回来吃了;

有时候半夜陈国强才回来,还要热一碗面条。

更让王美珍受不了的,则是村里人的闲言碎语。

“听说美珍去给县长当保姆了?不知道是哪种保姆呢!”

“县长家就她一个人,晚上也住那儿,啧啧…”

这些话传到儿子王涛耳朵里,气得他要去找人理论,但王美珍拦住了他。

“妈,你干嘛受这委屈?我宁可勤工俭学,也不要你去当什么保姆!”王涛愤愤不平。

王美珍轻抚儿子的头:“傻孩子,妈这是正经工作。”

“陈县长是正派人,从不为难我,等你毕业工作了,妈就不做了。”

王涛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仍不痛快。

在他的印象里,保姆就是伺候人的,没有尊严。

而王美珍自己,也曾在深夜里暗自落泪。

她原本有体面的工作,如今却要看人脸色过活,但为了儿女,她别无选择。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美珍慢慢适应了新的生活。

她发现,只要把工作做好,陈国强其实是个好相处的人。

他生活简朴,从不乱花钱,偶尔还会关心她的家庭情况。

然而,真正让王美珍对陈国强改观的,是一次意外事件。

02

那天,王美珍正在厨房准备晚餐,忽然门铃响了。

来人是一个面生的中年男子,提着两个精致的礼盒。

“请问陈县长在家吗?”男子笑容可掬。

“不在,您有事吗?”

“哦,我是望江镇的,来看望陈县长。这是我们那儿的特产,请转交给他。”

男子将礼盒塞过来,王美珍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拒绝了:

“陈县长不喜欢收礼,您还是等他回来亲自给他吧。”

男子脸色一沉:“我还有事,没时间等。你就说是老同学来看他的。”

说完,将礼盒硬塞到王美珍手里就走了。

当晚,王美珍将此事告诉了陈国强。

陈国强脸色一变,呵斥道:“我根本不认识什么望江镇的老同学。”

他打开礼盒,里面是高档烟酒和一个厚厚的信封,信封里装着两万元现金。

“这是我这个月审批的工程项目负责人送来的。”陈国强冷笑一声,随即拨通电话。

“李主任,明天把望江镇的张老板叫来,他送礼的事情必须严肃处理!”

挂了电话,陈国强转身对王美珍说:

“王同志,以后任何人来送东西,一概不要收。无论他们说什么,都拒绝。”

“是,我知道了。”王美珍点点头,心中对陈国强肃然起敬。

原来,在她眼中威严甚至有些高冷的县长,是这样一个严于律己的人。

从那以后,王美珍对工作更加尽心。

她不仅仅是为了工资,更是出于对陈国强人品的敬重。

时光如水,转眼间,王美珍已经在陈国强家工作了两年。

这两年里,她对陈国强的了解越来越多。

原来,表面上严肃刻板的县长,私下里其实是个内心柔软的人。

陈国强工作极其辛苦。作为一县之长,他肩负着全县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任。

他常常深夜才回家,有时甚至彻夜工作。

王美珍心疼他的身体,开始琢磨各种营养又易消化的饭菜。

她从老家带来各种时令蔬菜,精心搭配每一餐。

“陈县长,您得注意身体啊。再忙也要按时吃饭。”王美珍忍不住提醒道。

陈国强微微一愣,似乎没想到保姆会关心他,他点了点头:“谢谢,我会注意的。”

一次,陈国强突发胃病,疼得满头大汗。

王美珍赶紧为他煮了生姜红糖水,又用热毛巾敷他的腹部。

“要不要去医院?”王美珍担忧地问。

陈国强摇摇头:“老毛病了,歇会儿就好。明天还有重要会议,不能耽误。”

看着他苍白的脸色,王美珍心中一软。

这个平日威严的县长,此刻脆弱得像个孩子。

从那以后,王美珍更加注重陈国强的饮食健康。

她特意学习了养胃的烹饪方法,每天变着花样给他做可口的饭菜。

陈国强的胃病渐渐好转,他虽然不善言辞,但眼神中的感激王美珍看在眼里。

03

这天,王美珍在整理书房时,发现一个旧相册,里面是陈国强一家的照片。

照片中,陈国强和妻子的笑容是那么灿烂,两个孩子天真可爱。

王美珍这才知道,陈国强的妻子原是县一中的语文老师。

可惜的是,她因脑溢血突然离世,给他留下无尽的思念。

那晚,陈国强回来看到相册放在桌上,沉默了很久。

“对不起,我不该翻您的东西。”王美珍歉疚地说。

陈国强摇摇头:“没关系,都是过去的事了。”

他轻轻抚摸着妻子的照片,眼神中的痛楚让王美珍心中一颤。

“孩子们呢?怎么很少回来?”王美珍小心翼翼地问。

“儿子在省城医院工作,女儿在外地读研究生。他们都很忙,我也不想打扰他们。”

陈国强语气平淡,但王美珍听出了其中的落寞。

从那以后,王美珍开始留意收集一些有关陈国强子女的信息。

当地报纸上报道县医院与省医院合作,她看到了陈国强儿子的名字;

电视上播放研究生学术比赛,她发现了陈国强女儿的身影。

每当看到这些,她都会“不经意”地向陈国强提起:

“听说省医院的陈医生很有名呢,是您儿子吧?”

或者,“电视上那个获奖的女学生,长得真像您。”

陈国强虽然表面不动声色,但眼中闪过的光芒却出卖了他的喜悦。

2013年春节前,王美珍主动提出:

“陈县长,您要不要邀请孩子们回来过年?我可以准备一桌好菜。”

陈国强犹豫了一下:“他们工作学习都忙,过年也不一定有空。”

王美珍鼓起勇气说:“家人团聚总是好的。您工作这么辛苦,也该享受天伦之乐。”

也许是王美珍的话触动了他,陈国强终于给子女打了电话。

出乎意料的是,两个孩子欣然接受了邀请。

除夕夜,陈家终于热闹起来。

王美珍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全是陈家人爱吃的菜。

“爸,这几年您的气色好多了。”陈伟惊喜地说,“看来王阿姨照顾得很好啊!”

陈国强难得地露出微笑:“是啊,多亏了王同志。”

陈丽也亲切地对王美珍说:“王阿姨,谢谢您照顾我爸爸。”

“我和哥哥工作忙,很少回来,心里一直过意不去。”

王美珍连连摆手:“这是我的工作,应该的。”

那一晚,陈家充满了欢声笑语。

王美珍本想回避,给他们家人相处的空间,却被陈国强留下来一起吃饭。

“你也是这个家的一份子。”陈国强平静地说。

这句话让王美珍心中一暖。

她终于感受到,自己不只是一个雇佣的保姆,更是被尊重和接纳的人。

春节后,陈伟和陈丽回到各自的岗位。

临行前,他们都对王美珍表达了感谢,并嘱咐她继续照顾好父亲。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美珍和陈国强之间的相处越来越默契。

她了解他的每一个习惯、每一个偏好;

而他也渐渐放下了县长的架子,在家中展现出普通人的一面。

有时候,陈国强会和王美珍聊起县里的发展规划、民生工程。

虽然王美珍文化不高,但她的朴素见解有时却给陈国强带来启发。

“王同志,你虽然是农村出身,但看问题很实际。”陈国强评价道。

“有些干部整天坐在办公室,反而不知道老百姓真正的需求。”

王美珍不好意思地笑笑:“我就是说说自己的感受,不成想给您添乱了。”

“不,这很有价值。”陈国强认真地说,“有时候,最简单的声音反而最真实。”

王美珍这才明白,为什么陈国强的口碑这么好,他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着想的好干部。

然而好景不长,2014年初,王美珍的儿子王涛从大专毕业,却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妈,县里招公务员,你能不能托托关系?”王涛一次回家看望母亲时,忐忑地问。

王美珍一口回绝:“不行!陈县长最讨厌这种事。你要凭自己的本事找工作!”

王涛不服气:“我看别人家都是这样啊!你在县长家干了这么久,连这点面子都没有吗?”

“你懂什么!”王美珍生气地说。

“陈县长是清廉正直的好干部,我绝不会因为私事去求他!”

母子俩因此争执不下,最终,王涛只能自己去找工作。

他好不容易才在县城一家民营企业谋了个职位,工资不高,但总算有了着落。

王美珍松了一口气,但心里也有愧疚。

她知道,如果开口,陈国强或许会帮这个忙。

但她宁可儿子吃点苦,也不愿辜负陈国强对她的信任。

这件事很快被陈国强知道了。

一天晚上,他突然问道:“听说你儿子毕业了?找到工作了吗?”

王美珍点点头:“在鑫源企业做销售,刚开始,工资不高。”

陈国强若有所思:“鑫源是家好企业,老板正直,发展前景不错。”

“你儿子能进去,是他的本事。”

听出言外之意,王美珍知道陈国强已经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她感激地看了他一眼,没有多说什么。

04

那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县城多处内涝。

陈国强连夜奔波在抢险一线,三天没回家。

第四天凌晨,当他疲惫不堪地回来时,发现王美珍居然还在等他。

“您回来了!快洗个热水澡,我熬了姜汤,喝了能预防感冒。”

陈国强眼眶微微发红:“你…你怎么还没睡?”

“我担心您啊。这么大的雨,您又不爱惜身体。”王美珍心疼地说。

那一刻,陈国强仿佛看到了多年前等他回家的妻子。

他深吸一口气,轻声说了句“谢谢”。

随着相处时间的延长,王美珍对陈国强的了解越来越深。

她知道他喜欢安静地听老歌,喜欢在阳台上喝茶看书,喜欢下雨天的气息。

而陈国强也渐渐习惯了有王美珍在身边的日子。

回到家,总能吃到可口的饭菜;衣服永远整洁地挂在衣柜里;家里每个角落都一尘不染。

这种默契的相处,让两人之间建立起超越雇佣关系的信任和尊重。

2015年底,陈国强因工作出色,被提名为市里的人选。

这意味着,他可能要离开这个工作了八年的县城。

当这个消息传出后,县里一下子沸腾了。

有人欢喜有人忧,但大多数人都是不舍的。

王美珍听到这个消息,心里五味杂陈。

一方面,她为陈国强的升迁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她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否也要随之结束。

一天晚上,陈国强罕见地主动提起这事:

“王同志,关于我可能调动的事,你有什么打算?”

王美珍低头整理着碗筷:“您放心,我随时可以离开。”

“新来的领导若需要我,我也可以继续工作。”

陈国强沉默了一会儿:“如果我去市里,你愿意跟我一起去吗?”

王美珍闻言,顿时惊讶地抬头:“我?”

“是的。我习惯了你的照顾,到新环境还得重新适应,挺麻烦的。”

陈国强说得很自然,“当然,工资会相应提高。”

王美珍心中一暖,却也犹豫起来。

跟着去市里,意味着要离开儿子和亲友,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城市。

“我…我需要考虑一下。”她最终说。

陈国强点点头:“没关系,你慢慢想。这事还没定下来,说不定我会留在县里。”

事实证明,人事变动永远充满变数。

最终,市里选了另一个人,陈国强留在了原来的位置。

王美珍心中有些庆幸,但更多的是对陈国强的心疼。

他如此优秀,却没能获得应有的提拔。

然而陈国强似乎并不在意,相反,他投入到工作中的热情更高了。

“留在县里挺好的,“他对王美珍说,“我对这里的情况熟悉,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王美珍暗自钦佩他的胸怀和境界。

在她看来,陈国强不是没能力去市里,而是县里更需要他这样的好干部。

就这样,王美珍继续在陈家工作,见证着陈国强为县里发展呕心沥血的日日夜夜。

05

2016年春天,王美珍已经在陈国强家工作了六年。

这六年里,她从一个单纯的保姆,逐渐成为陈国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

陈国强也在不知不觉中,向王美珍展示了作为一个县长不为人知的一面。

有一次,陈国强连夜处理一起民工讨薪事件,凌晨三点才回家。

王美珍听到动静,起来给他端了杯热牛奶。

“您也太辛苦了,“王美珍心疼地说,“工作这么拼命,身体吃得消吗?”

陈国强疲惫地揉了揉太阳穴:“没办法,这些农民工大老远来打工,血汗钱不能不给啊。”

“解决了吗?”

“暂时解决了,“陈国强叹了口气,“我垫付了一部分。”

“剩下的责令工程方三天内必须给付清。这种事真是…”

王美珍惊讶地看着他:“您垫付了?用您自己的钱?”

陈国强淡淡地说:“过年了,他们得回家,钱不多我先垫上,等追回来再说。”

那一刻,王美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父母官”。

陈国强不仅是一个执行政策的官员,更是真心实意把老百姓放在心上的好干部。

从那以后,她对陈国强的敬重又多了几分。

尽管他有时严肃刻板,但那颗为民着想的心,让人无法不敬佩。

2016年底,陈国强的母亲去世了。

老人家在乡下,一直由亲戚照顾。

陈国强虽然常常惦记,但工作忙碌,回去的次数并不多。

接到噩耗,陈国强整个人都蒙了。他默默地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眼神空洞。

王美珍不知该如何安慰,只能默默地为他准备丧事需要的物品。

料理完丧事回来后,陈国强似乎老了十岁。

他翻看着母亲留下的老物件,时常独自一人发呆。

一天晚上,王美珍发现陈国强在书房喝闷酒。

他平时很少喝酒,此刻却已经喝得满脸通红。

“陈县长,别喝了,对身体不好。”王美珍轻声劝道。

陈国强抬头,眼中含着泪水:“我是不孝子啊…”

“妈生病那么久,我却很少回去看她…现在想回去都没机会了…”

王美珍安慰道:“您工作这么忙,老人家会理解的。”

“可我心里过不去啊!”陈国强痛苦地说。

“人这一辈子,事业再好,官再大,失去亲人的痛苦谁能补偿?”

那是王美珍第一次看到陈国强如此脆弱的一面。

平日里雷厉风行的县长,此刻只是一个失去母亲的儿子,悲痛欲绝。

王美珍轻轻扶他上床休息,为他盖好被子,就像照顾一个孩子。

第二天,陈国强恢复了往日的镇定。

他对前一晚的失态只字不提,但对王美珍多了几分信任。

有时,他会在晚饭后和王美珍聊起自己的童年、父母和已故的妻子。

那些往事在他的讲述中鲜活起来,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王美珍也渐渐向他敞开心扉,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

年轻时在供销社工作的快乐,丈夫病逝后的艰难,含辛茹苦把儿女拉扯大的心酸。

两个本不相干的人,在岁月的长河中偶然相遇,又因朝夕相处而成为彼此生命中重要存在。

2017年,陈国强迎来了退休前的最后冲刺。

他比以往更加忙碌,常常深夜才回家,有时甚至彻夜不归。

王美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她知道陈国强是想在离任前为县里多做些事,但她更担心他的健康。

“陈县长,您该休息了。熬坏了身体,什么事都做不成了。”王美珍忍不住劝道。

陈国强苦笑:“再坚持一年。退休了就有的是时间休息了。”

“退休了您有什么打算?”王美珍好奇地问。

陈国强想了想:“可能回老家去住一段时间,给父母守墓,然后…或许去省城和儿子住吧。”

听到这话,王美珍心中一紧。

陈国强退休后要离开,那她的工作也就到头了。

想到即将结束的朝夕相处,她心中竟有些不舍。

然而更让王美珍担心的,则是自己的去向。

58岁的年纪,再找工作已经很难,更何况县城这种地方,年轻保姆都不好找工作。

儿子王涛早就催她回家颐养天年,但多年养成的劳动习惯,让王美珍不愿意闲下来。

一天,陈国强突然问她:“王同志,我明年就退休了,你有什么打算?”

王美珍勉强笑笑:“走一步看一步吧。可能回农村照顾孙子。”

陈国强点点头:“你辛苦了这么多年,是该休息了,不过我这儿还有些积蓄,到时候…”

“不用了!”王美珍连忙摆手。

“您付我工资已经很公道了。这些年我也攒了不少钱,够用了。”

陈国强没再多说,但眼神中似有不舍。

日子一天天过去,2018年初,县里开始为陈国强的退休做准备。

作为工作了十几年的老县长,他的离任引起了广泛关注。

县政府为他举办了简朴而隆重的欢送会。

许多同事和下属都来送别,纷纷表达对他的敬意和不舍。

王美珍没有参加这些活动。她在家里默默地准备着陈国强喜欢的饭菜,等他回来。

欢送会结束后,陈国强带回来一瓶好酒,罕见地邀请王美珍一起喝一杯。

“七年多了,“陈国强感慨地说,“真要谢谢你这些年的照顾。”

王美珍摆摆手:“我是拿工资的,应该做好。”

“不,不仅仅是工作,“陈国强认真地说。

“你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心血。我和孩子们都很感激。”

听到这样的话,王美珍眼眶微红。

她没想到,在陈国强心里,自己不只是一个保姆,而是家的一部分。

酒过三巡,陈国强问起王美珍的未来计划。

“我儿子想让我回老家享清福,”王美珍轻叹一声。

“但我闲不住啊。一辈子劳动惯了,突然不干活,浑身不自在。”

陈国强若有所思:“其实…我有个想法。”

“你手艺这么好,为什么不开个小店呢?卖些你拿手的腌菜、点心什么的。”

王美珍惊讶地看着他:“我?开店?”

“是啊,“陈国强鼓励道,“县里搞农产品深加工,正缺乏这样的能人。”

“你的手艺,完全可以创出一番事业。”

王美珍被这个想法震住了,她从未想过自己年近六旬,还能有新的事业。

那晚的谈话,在王美珍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

也许,退休后的生活,真的可以有新的可能。

随着陈国强退休日期的临近,王美珍开始为离开做准备。

她每天早早起床,将家里每个角落都打扫得一尘不染。

而且还为陈国强准备了大量的冷冻餐食,还写了详细的烹饪和家务指南。

她知道,陈国强不可能一直依赖她,他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最后的日子里,王美珍忍不住回忆起这八年的点点滴滴。

从最初的拘谨不安,到后来的相互信任;从单纯的雇佣关系,到如今的惜别不舍。

这段经历,已经成为她生命中最特别的记忆。

06

2018年12月28日,是王美珍在陈国强家工作的最后一天。

这天,她早早起床,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全是陈国强最爱吃的菜。

有清蒸鲈鱼、红烧狮子头、西湖醋鱼、麻婆豆腐,还有他钟爱的紫菜蛋花汤。

陈国强回来时,看到满桌菜肴,愣住了。

“今天是什么日子?”他问。

“我的最后一天工作,“王美珍微笑着说,“想给您做顿好的。”

陈国强眼中闪过一丝不舍,但很快恢复了平静:“那就好好吃一顿吧。”

饭桌上,两人罕见地聊起了往事。

“记得我刚来时,您嫌我做的饭又油又咸。”王美珍笑着回忆。

陈国强也难得地露出笑容:“是啊,那时候我胃病严重,不敢吃重口味的。”

“现在好多了,都是你调理的功劳。”

“还记得那次暴雨抢险,您三天没回家。回来时我熬了生姜汤,您感动得眼睛都红了。”

“哪有,那是太累了。”陈国强有些不好意思。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回忆着这八年来的点点滴滴。

欢笑声、感慨声在餐厅回荡,仿佛要把即将分别的不舍冲淡一些。

晚饭后,陈国强去书房拿出一个精致的红木礼盒,郑重地交给王美珍。

“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请你务必收下。”他语气诚恳。

王美珍连忙推辞:“不用了,您付我工资已经很公道了。”

“这不是工资,“陈国强坚持道,“是我个人的感谢。”

“八年来,你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我欠你一声谢谢。”

见他如此坚持,王美珍只好接过礼盒,盒子很沉,让她不由猜测里面装的是什么。

临别前,陈国强又叮嘱了几句:

“有什么困难随时联系我。别忘了我说的建议,你的手艺真的很适合做点小生意。”

王美珍点点头,强忍着泪水与陈国强告别。

走出陈家小区,王美珍在路边擦了擦眼泪。

八年的朝夕相处,说散就散,她心中不免有些空落落的。

儿子王涛骑着电动车来接她,看到母亲手中的礼盒,他眼前一亮。

“妈,陈县长给你的?”

王美珍点点头,将礼盒小心翼翼地放在腿上。

路上,王涛忍不住问:“您猜里面是什么?”

“不知道,”王美珍实话实说,“可能是些纪念品吧。”

“哪有可能!您给人家当了八年保姆,不得给点实际的吗?”

王涛笑道,“我看至少得有个十几二十万。”

王美珍皱眉:“别胡说!陈县长最清廉,从不乱花钱。”

“那可不一定,”王涛调侃道,“再清廉,也得意思意思吧?八年的情分呢!”

王美珍没再接话,她知道陈国强不是那种人,但心里确实有些好奇盒子里到底是什么?

回到家,王涛迫不及待地催促:“妈,快打开看看!”

王美珍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打开了礼盒,可却在看到里面的东西后,顿时流下两行清泪,

里面不是王涛预想的现金,而是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一沓照片,和一个信封。

王美珍拿起笔记本,翻开第一页,上面工整地写着“王美珍同志工作日志”。

继续往后翻,每一页都记录着她在陈家工作的点点滴滴。

有她做过的每一道菜,打扫过的每一个角落,操心过的每一件小事。

那清秀的字迹,是陈国强的亲笔。

王美珍手微微发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照片里面,则是这八年来的各种瞬间。

她在厨房忙碌的背影,她在阳台晾晒衣服的身影,她在客厅擦拭家具的专注模样。

还有几张是他们全家的合影,陈国强、陈伟、陈丽,还有她,一起笑容灿烂。

王美珍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夺眶而出。

这些年,她以为自己只是陈家的一名保姆,没想到在陈国强心中,她早已是家人。

最后,她打开信封,里面是一张银行卡和一封信。信很短,却情真意切:

“美珍同志:八年来,感谢你对我和这个家的付出。你不仅是一位尽职的家政工作者,更是这个家的守护者。因为有你,这个家才有了温暖和生气。

随信附上一张银行卡,里面是我为你购买的养老保险和一些积蓄,共计十万元。

这不是酬谢,而是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对你辛勤付出的一点心意。

此外,我已和县农业局谈好,如果你有意愿,可以参与县里的农产品加工项目。

你的手艺和经验,将是宝贵的财富。

祝你健康快乐!陈国强,2018年12月28日。”

王涛看完信,愣住了。

他原本以为母亲离开时会得到一大笔“感谢费”,没想到是这样一份情真意切的礼物。

“妈,这…这比现金值钱多了!”王涛声音哽咽,“我还以为…”

王美珍擦干眼泪,轻轻抚摸着笔记本:

“傻孩子,陈县长是什么人,怎么会做那种事?他这是真心实意感谢我啊!”

那一刻,王美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尊重和感激。

八年的辛勤付出,换来的不是冷冰冰的钱,而是真挚的情谊和对她劳动价值的肯定。

晚上,王美珍久久不能入睡,她翻看着陈国强的笔记,回忆着这八年的点点滴滴。

那些被记录的细节,那些被珍藏的瞬间,都是她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她突然想起陈国强多次提到的建议:利用自己的手艺,开展一番事业。

“也许,我真的可以试试。”王美珍喃喃自语。

第二天一早,王美珍就起床做了几样拿手的腌菜和点心。

她要寄给陈国强,表达自己的感谢。

“妈,您还给他送东西?”王涛不解地问。

王美珍笑着解释:“他帮了我这么多,我得表示一下心意啊。”

“再说了,我这些手艺还是在他家磨练出来的呢。”

腌菜和点心很快做好了,王美珍亲自送到陈国强家。

陈国强看到王美珍,颇为惊讶:“怎么又来了?”

“给您送些我做的腌菜和点心,“王美珍微笑着说,“感谢您这么多年的照顾和信任。”

陈国强接过食物,闻了闻:“香!你的手艺确实没得说。”

“正好我这几天不知道吃什么,有你做的菜,我可以多吃几顿了。”

看着陈国强满足的样子,王美珍心中涌起一股成就感。

临走前,王美珍鼓起勇气说:

“陈县长,我想试试您说的,做点小生意。不知道您能不能给点建议?”

陈国强眼前一亮:“当然可以!你的手艺这么好,完全可以创出一番天地。”

他热情地为王美珍介绍了县里的农产品加工项目,甚至表示可以引荐她认识相关负责人。

听着陈国强的建议,王美珍心中的创业种子开始生根发芽。

也许,这是她人生的一个新起点。

离开陈家,王美珍心中充满了期待和感激。

八年的保姆生涯即将结束,但新的人生篇章正在开启。

而那个红木礼盒,那本记录着八年点滴的笔记,将永远是她最珍贵的财富。

07

2019年初,王美珍回到了老家。

村里人都知道她给县长当了八年保姆,纷纷前来探望,也有不少人打听她赚了多少钱。

“听说县长给了你一大笔钱,是不是真的?”村里的李婶八卦地问。

王美珍笑而不答:“我这几年省吃俭用,攒了些钱,够养老了。”

她没有向任何人展示陈国强送的礼盒和笔记本。

那是属于她的私人回忆,不需要向外人炫耀。

回到老家后,王美珍并没有像其他退休老人那样闲下来。

她开始琢磨陈国强的建议,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手艺创业。

她先是在家里做了各种腌菜、酱菜和点心,送给村里的亲友品尝。

大家都赞不绝口,鼓励她做出来卖。

“美珍,你这手艺,开个小店肯定行!”村支书尝过她的腌萝卜后,竖起大拇指。

在村支书的牵线下,王美珍认识了县农业局的张局长。

张局长了解情况后,立刻对她的手艺产生了兴趣。

“王大姐,县里正在推广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民收入。你的手艺正合适!”

“我们可以帮你申请一笔小额贷款,再提供些技术指导。”

就这样,在县农业局的支持下,王美珍开始了自己的小规模创业。

她利用家里的空房间,置办了简单的加工设备,开始制作各种传统腌菜和点心。

起初,销路是个问题,但很快,通过乡亲们的口口相传,她的产品在县城小有名气。

尤其是她独特的腌萝卜和麻辣豆腐乳,成了不少城里人的最爱。

一次偶然的机会,县电视台来村里采访乡村振兴情况,顺便报道了王美珍的创业故事。

“作为一名退休保姆,王美珍并没有选择颐养天年,而是发挥自己的特长…”

这则报道播出后,王美珍的小作坊一下子出名了。

订单纷至沓来,她不得不请村里几个妇女来帮忙。

看到母亲创业有成,王涛对她刮目相看。

“妈,您太厉害了!”王涛真诚地说,“我以前以为您只会做家务,没想到还有这么大本事!”

王美珍笑着拍拍儿子的肩膀:“人啊,活到老学到老。只要肯努力,什么时候都不晚。”

忙碌的日子里,王美珍时常想起陈国强。

如果没有他的鼓励和支持,她可能永远不会想到创业这条路。

她给陈国强寄去了自己的产品,附上一封感谢信。

没想到,陈国强很快回信,称赞她的产品“回味无穷,令人难忘”。

2020年底,县里举办了“乡村振兴女能手”表彰会。

会上,王美珍获得了“优秀创业带头人”称号。

表彰会上,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台下——陈国强。

会后,两人相谈甚欢。

“没想到你真的做起了生意,还做得这么好!”陈国强由衷地赞叹。

王美珍微笑着说:“多亏了您的鼓励和支持,如果没有您,我可能现在还在家里闲着呢。”

“不,这是你自己的本事,”陈国强认真地说。

“我只是提了个建议,成功靠的是你自己的坚持和努力。”

王美珍注意到,退休两年的陈国强气色很好。

他告诉她,现在学会了自己做饭,还培养了读书和钓鱼的爱好,日子过得充实。

两人约定保持联系,有机会一起聚聚。

回家的路上,王美珍心中充满感慨。

人生的转折,有时就是这么奇妙。

来源:张道陵秘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