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花婆粥、看非遗巡游、吃生榨米粉……今天蒲庙不是一般的热闹!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9 20:44 3

摘要:“食了花婆粥,一生都有福!”4月9日上午8时,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五圣宫前人潮涌动,早早便排起了等待花婆施粥的长队。近日,蒲庙镇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2025年蒲庙花婆节暨建圩294周年系列活动。

“食了花婆粥,一生都有福!”4月9日上午8时,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五圣宫前人潮涌动,早早便排起了等待花婆施粥的长队。近日,蒲庙镇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2025年蒲庙花婆节暨建圩294周年系列活动。

胡兆双/摄 祝萌/制

相传,花婆是蒲庙镇一位摆摊卖粥的慈祥老妇人,她心地善良、乐善好施,常为路人免费施粥。人们发现,凡饮过花婆粥者,不仅解渴充饥,更能祛病强身、沾福纳祥,当地因而流传“食粥得福”(当地谐音“祝福”)的美谈。为弘扬花婆积德行善、乐善好施的精神,蒲庙镇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二举办纪念活动。2018年,蒲庙花婆节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人们在五圣宫前排队等待花婆施粥。记者 吴晓雨 摄

蒲庙花婆节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月珍“送福”。记者 吴晓雨 摄

今年的蒲庙花婆节系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守正创新,通过开展民俗巡游、非遗展演、百家宴等十余项活动,展现蒲庙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4月9日上午9时,随着一阵喜庆的鞭炮声响起,由26支队伍、700余人组成的民族非遗大巡游队伍从蒲庙镇政府浩荡出发。队伍沿着五圣宫、石狮子等标志性地点一路行进,最终抵达新兴广场。其中不乏壮族芭蕉香火龙舞、壮族麒麟舞、壮族八音等非遗方阵,沿途群众热情高涨,纷纷举起手机争相记录这场民俗文化盛宴。

花婆送福方阵。记者 胡兆双 摄

行进中的民族非遗大巡游队伍。记者 胡兆双 摄

花婆红旗方阵行进中,群众纷纷拿出手机拍摄记录。记者 胡兆双 摄

白菜、空心菜、辣椒、豆角……在巡游队伍中,有这样一支“显眼包”队伍,仔细一看,走在前方的队员将蔬菜穿戴在身上。“都是我们自己种的新鲜蔬菜,我们用这种创新的方式展示我们丰收的喜悦!”队员韦女士、黄女士开心地说。

韦女士、黄女士展示用蔬菜特制的服饰。记者 吴晓雨 摄

壮族麒麟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谭景威是此次巡游方阵的负责人之一,为了这次的展演,他与队员创新编排表演节目,采用一条芭蕉香火龙和一对麒麟,将壮族芭蕉香火龙、壮族麒麟舞相融合。芭蕉香火龙作为壮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丰收与吉祥,而麒麟舞则寓意着祥瑞与和平。两者的结合,不仅丰富了表演内容,也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吴晓雨/摄制

“能够亲临现场直播这场盛会,我感到无比激动和荣幸!”来自河南的自媒体从业者许先生无比激动地说,这已是他第二次参与蒲庙花婆节的直播。不仅如此,他还深度体验节庆活动,曾在去年的吃生榨米粉大赛中夺冠,今年他仍要继续参加,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广西传统文化的热爱。

“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也是由人传承的。”花婆节传承文化协会会长、蒲庙花婆节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月珍希望将花婆文化带出去,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上,蒲庙花婆节步履不停。近年来,南宁市邕宁区第一小学挂牌成立了花婆文化传承基地,通过不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授课,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同时,当地还系统性地开展花婆系列道具、服饰、展品等手工艺品的制作培训,并精心创排了《花婆送福》等民俗舞蹈,以艺术形式创新传承传统文化。这些举措层层推进,构建起立体化的保护体系,让花婆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

来源:南国今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