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马之群:失控的群体如何助长个体的不当行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9 21:12 1

摘要:一个单位、一个地方,如果出现了祸害群体的人,人们往往将其称为“害群之马”。如果 “害群之马”越来越多,环境和风气越来越差,在这样的群体、机构中,好人也难以立身、做事,有的也堕落为坏人的同伙,这样的“群”,是名副其实的“害马之群”。为了群体、组织机构的健康发展,

一个单位、一个地方,如果出现了祸害群体的人,人们往往将其称为“害群之马”。如果 “害群之马”越来越多,环境和风气越来越差,在这样的群体、机构中,好人也难以立身、做事,有的也堕落为坏人的同伙,这样的“群”,是名副其实的“害马之群”。为了群体、组织机构的健康发展,不仅要警惕“害群之马”,更要警惕“害马之群”。

今天,小惑带来《害马之群》,让我们一起探讨失控的群体如何助长个体的不当行为。

作者:凯文·R. 墨菲(Kevin R. Murphy)

译者:姜昊骞

定价:88元

作者简介

[美]凯文·R. 墨菲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组织行为心理学家。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心理学博士,曾在莱斯大学、纽约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任教;美国心理学会、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会成员,并获得了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会2004年杰出科学贡献奖。曾担任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会主席和《应用心理学杂志》《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和《科学与实践视角》等期刊编辑。

他撰写了190多篇学术文章和书籍章节,并撰写与主编了《绩效考核与管理》(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 Management)、《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临床工作手册》(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Clinical Workbook)、《心理测试:原理与应用》(Psychological Testing: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等11部著作,涉及的领域包括心理测量学和统计分析、个体差异、绩效评估、性别和工作场所的诚信问题。

本书探讨了一个非常常见又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一个群体、一个组织机构如何影响身处其中的个体的行为;当群体、组织的整体环境被破坏,它们会如何纵容甚至助长其中成员的不当行为,让原本的好成员变成坏成员。本书基于几十年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组织心理学研究,结合丰富的历史研究成果,探讨了群体容忍甚至助长不当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社会过程,说明了社会规范、自我合理化、正式和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对群体和组织的依赖以及组织生活的结构都会如何导致不当行为,揭示了对群体、组织和团队活动的盲目服从如何让个人陷入腐败等不道德行为。

本书是社会心理学、组织伦理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的大学生和教师、学者的参考图书,也是政治社会学研究者以及各种组织机构(政府机构以及企业)的管理者了解组织行为心理机制、保证组织生态健康的有益指南。

本书将传统意义上不相关的研究领域结合在一起,详细而富有逻辑地证明了为什么有些本来优秀的组织或机构会变坏,以及各种类型的群体和集体行动如何使原本诚实正直的个人以违反法律和社会规范的方式行事。书中说明了社会规范、自我合理化、正式和非正式团队的特点、对团队和组织的依赖以及组织生活的结构都会如何导致不当行为。书中每一章都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例子,以说明团队和组织鼓励和支持不当行为的方式。最后两章讨论了如何反向利用这些属性和过程,鼓励积极的个人行为,从而从功能失调、效率低下和腐败的文化和行为模式中恢复正常。


1

本书探讨的主题并非纯学术问题,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对于中国读者也具有很大参考价值。

当一个组织的内环境遭到破坏,身处其中的每个人很难幸免被污染。本书将这种情况比喻为“坏桶”与“烂苹果”。在中国的反腐败行动中,爆出一些腐败窝案,就是这些组织的内环境遭到破坏的例证。

2

作者理论功底扎实。

凯文·R. 墨菲是美国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会主席,不仅是一位心理学教授,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作者,撰写过大量与心理学、组织管理相关的文章与书籍,并获得了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会2004年杰出科学贡献奖,其扎实的科学功底与杰出的写作才能,使得本书有趣实用并观点新颖。

3

同主题作品热销常销。

这是一本探讨组织与团队对于个人产生负面影响的作品,与之相类似的图书较为稀少,为大众所知的仅有《乌合之众 : 大众心理研究》《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这几本,都是各自主题的经典之作,既畅销又常销。

4

与同类型作品相比,本书不局限于学术探讨,实用性要更强,且提供了新的解读思路。组织、群体心理学融合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类型的书近些年很受企业领导的欢迎,国外的管理模式更是被大量引进,人们都希望通过对团队的管理提升工作的效率,但是很多人却忽略了在团队管理中对个人的忽视,并由此产生了腐败和功能失调等问题。本书对于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且在最后两章专门探讨了如何使组织生态保持健康的方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创新视角融合多学科

以独特切入点,整合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知识,深入探究团体促生不良行为的机制,为读者开拓全新认知维度。

2.案例丰富研究扎实

凭借大量真实案例与研究成果支撑观点,从理论到实际,助读者透彻理解团体不良行为的成因及表现,极具说服力与趣味性。

3.跨领域应用价值高

广泛适用于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专业人士及企业管理者、人力资源从业者、行政管理从业者等,为各领域提供识别、预防不良行为与构建良好环境的实用指南。

4.紧扣现实提供解法

聚焦团体不良行为这一现实难题,深度剖析并给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助力读者有效应对实际问题,极具现实指导意义。

5.内容全面剖析深入

全方位覆盖从不良行为心理根源到组织表现,再到积极行为引导的多方面内容,满足读者系统了解该主题的需求。

6.激发深度白我反思

促使读者反思白身及所处团体环境,助其洞察自身行为模式,提升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能力,实现自我成长 。

目录一览(向上滑动)

序 言

第一部分 恶行心理学

第一章 恶行:个体因素与场景因素的作用

恶行的个体因素与场景因素

讨论: 用五个W描述场景

行为的社会情境

总 结

第二章 群体与社会场景中的恶行

恶行的类型

案例研究:促进恶行的社会与心理过程

讨论2.1 真的有38名目击者吗

理解群体如何鼓励恶行的框架:社会影响与社会认知

总结

第三章 造成或促进恶行的社会过程

社会规范

讨论3.1 对规范的描述——回报潜力模型

他人在场与榜样人物对行为的影响

讨论3.2 影响他人的策略

总结

第四章 造成或促进恶行的认知过程

社会学习

自我保护性认知

讨论4.1 如何将坏行为合理化

讨论4.2 刻板印象的两个维度:热情和能力

不假思索:造成恶行的自动过程

总 结

第五章 非正式群体

群体的四个特征

讨论5.1 我们能管理的社会关系数目有上限吗?

讨论5.2 线上群体

讨论5.3 从群体心理到共享心理模型

非正式群体如何造成恶行

总结

第六章 正式群体、派系与协会

群体与团队

讨论6.1 赞扬官僚制

结社:混合结构的正式群体

讨论6.2 名字看似平平无奇,实则居心叵测

正式群体如何造成恶行

总 结

第七章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依附、认同与承诺

我们为什么被群体吸引

为什么有人不受群体吸引

讨论7.1 成瘾与黑暗三件套

个体与群体的关联

个体与群体间强关联的结果

讨论7.2 群体与不健康行为

总结

第二部分 聚焦职场中的恶行

第八章 组织中的恶行

为什么是组织

讨论8.1 电话通灵师的一天

恶行的类型、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组织中恶行的种类

讨论8.2 隐性工资

总 结

第九章 鼓励恶行的情境、社会与组织过程

影响恶行的情境因素

文化价值观如何影响行为

社会与组织因素

共事:团队与工作群组

讨论9.1 宾州大丑闻

讨论9.2 哗变!

总 结

第十章 组织何以走入歧途:坏苹果还是坏桶

腐败的演化过程

讨论10.1 作弊亦有道?

讨论10.2 何为临界阈值

配合恶行:忠诚陷阱

讨论10.3 探索警察腐败的世界

总 结

第十一章 病态组织

病态文化

病态文化的类型

讨论11.1 性别歧视的科学家

讨论11.2 想阻止偷窃?让它变无聊吧

总 结

第十二章 组织腐败

腐败组织

腐化组织

讨论12.1 传销与合法生意:安利案例

腐化组织的文化

讨论12.2 通灵诈骗

讨论12.3 石油探测仪大骗局

谁腐蚀了谁

总 结

第三部分 组织中的积极行为

第十三章 组织中的亲社会行为

角色内亲社会行为

角色外亲社会行为:组织公民身份

讨论13.1 专业是组织公民身份的代名词吗

组织公民身份的阴暗面

讨论13.2 吹哨人:英雄还是叛徒

亲社会行为与恶行的异同

总结

第十四章 创造更好的组织

组织革新与进步

讨论14.1 《强生信条》

讨论14.2 揭露黑暗之心

治疗腐败

企业社会责任

总 结

尾 声

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新华月报》

2021年发表评论文章

(向上滑动)

庄子讲过一个故事:黄帝有次外出访贤迷了路,向一个牧马童子求助。童子为他指了路,还告诉了他贤者的住所。黄帝很惊讶,跟童子谈起天下治理之道。童子说,治理天下就像牧马,只要把危害马群的东西清理掉就行了。黄帝对此深表赞赏。后人就此引申出“害群之马”的说法。

一个单位、一个地方,如果出现了祸害群体的坏人,人们往往将其称为“害群之马”。这种人负能量大、破坏力强,理应对其严加防范、尽早清除。要不然,其他人也有可能被其带坏,也变成“害群之马”。“害群之马”越来越多,环境和风气越来越差,在这样的地方,好人也难以立身、做事,有的也堕落为坏人的同伙,这样的“群”,是名副其实的“害马之群”。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我们说,“环境决定论”不可取,但应当承认,在很大程度上,环境能够影响人、塑造人甚至改变人。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个人成长、进步;糟糕的环境,则会显著增加个人干事创业的难度,有时还会对人产生较强的“同化”作用,把“良驹宝马”变成“害群之马”。正因此,对“害群之马”,我们要引起重视,及时处理;对“害马之群”,更应保持警惕,严加防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是领导干部的从政环境,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施政行为。政治生态好,则干事创业的风气正、人心齐;政治生态不好,必然会人心涣散、百弊丛生。涵养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持党的优良作风、充沛活力,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不断闯关夺隘、创新创造的应有之义。严防出现“害马之群”,才能守护好良好的政治生态。

抓好“害群之马”防治,是杜绝“害马之群”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各地查处的一批腐败窝案显示,毒瘤不是一天长成的。在不少单位,腐败的产生往往是从“点”上开始的。点状腐败不除,就会由“点”向“面”扩散。这启发我们,从“害群之马”到“害马之群”,这中间往往有一个“病情”不断加剧的过程,抓住时机及早介入、强力施治,才能有效地保住个体、护好群体。

不让“害群之马”变成“害马之群”,需要突出重点,多策并举。对于“头马”,要强化约束。督促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带头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带领干部群众一起营造和守护良好生态。对于“病马”,要紧盯不放。坚持预防在先,一旦出现个别腐化变质的苗头,应立即加以干预,防止扩散。对于“良马”,要有效激励。在单位内部大力营造干事创业、争先进位的风气,培植干净做人、齐心成事的氛围,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人、用集体的氛围引领人,努力创造万马奔腾的良好发展局面。

新春开阅 好书直达

来源:新华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