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我国干旱严重,奇怪的是南方的广西竟然成了重旱区?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9 20:41 1

摘要:清明时节的八桂大地,本应是烟雨迷蒙、万物萌发的时节。可当我踩着被晒得发白的田埂回到老家扫墓时,却被眼前景象惊得心头一颤——村口那口百年老井边,竟排起了蜿蜒百米的长队。

清明时节的八桂大地,本应是烟雨迷蒙、万物萌发的时节。可当我踩着被晒得发白的田埂回到老家扫墓时,却被眼前景象惊得心头一颤——村口那口百年老井边,竟排起了蜿蜒百米的长队。

"三妹,你这是……"我望着嫁到邻村的小姐妹,她瘦弱的肩头压着扁担,两桶浑浊的井水随着脚步摇晃,溅出的水珠在烈日下瞬间蒸发。"姐,咱村的水井见底了。"她抹着额头的汗水,干裂的嘴唇抿成一条线,"家家户户都得来这边拉水,浇地、煮饭全靠这口井。"

跟着她往村外走,目之所及皆是焦土。往年清明,漫山遍野的茉莉花早该抽出翡翠般的嫩芽,如今只剩枯枝在热浪中颤抖;稻田里本该齐腰的秧苗,稀稀拉拉蜷缩在龟裂的土缝里。最触目惊心的,是村头那口深井旁的水泵——铜铸的井台被磨得锃亮,村长说这台老式水泵已经昼夜不停抽了半个月,井绳上凝结的盐霜足有半指厚。

"自打去年立秋后,老天爷就再没正经下过雨。"母亲边往塑料桶里舀水边念叨。我翻出手机里的气象记录,数字触目惊心:2024年11月至2025年3月,广西73个国家气象站平均降水量仅42.7毫米,较常年偏少62%!全区1039个乡镇出现气象干旱,其中特旱区达286个,重旱区431个。

这些数据在抖音上刷到的视频里变得具象:桂林漓江畔的游船搁浅在裸露的河床上,船老大指着距水面三米高的水位线摇头;百色芒果园里,果农们用柴油抽水机从干涸的水库底抽水,浑浊的水流带着泥沙涌进滴灌带;南宁郊区的菜农凌晨四点就蹲在田间地头,等着水渠里每小时放水十分钟的那点救命水。

广西气象局的报告揭示着残酷现实:拉尼娜现象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如同一只无形的手,将暖湿气流死死按在南海之外。而持续控制广西的高空脊前西北气流,就像架在八桂大地上空的烘干机,将每滴降水都蒸发成云絮。

"往年清明播的玉米,现在都能吃嫩苞谷了。"父亲蹲在晒得发烫的田埂上,指缝间沾满干裂的泥块。我们刚给半亩玉米地浇完水,用的却是从三公里外水库拉来的"救命水"。邻地的大伯正用脸盆给刚移栽的甘蔗苗浇水,每浇一株都要念叨:"这水金贵得很,比油还贵!"

在崇左"中国糖都",甘蔗田的惨状令人心惊。本该齐整的蔗海如今东倒西歪,宿根蔗的茎秆泛着不健康的灰白。制糖企业提前两个月收榨,空荡荡的厂房里,传送带上残留着最后几吨蔗渣。"再不下雨,今年新种的春植蔗怕是连芽都发不出来。"农技员老黄蹲在田头,手指插进干裂的土里,指甲缝里嵌满细碎的土粒。

更揪心的是水稻。贵港市覃塘区的种粮大户李哥,带着我们看他刚插完秧的稻田。本应水波粼粼的田面,此刻布满蛛网般的裂缝,刚返青的秧苗蔫头耷脑。"昨晚浇的水,今早又裂开了。"他用力踩裂一块田埂,露出里面干燥的黄土,"再旱下去,这季稻子怕是颗粒无收。"

面对百年不遇的旱情,八桂儿女没有坐以待毙。在来宾市象州县,村民自发组织"抗旱突击队",用水泥管将山泉水引到田间;河池市都安县的烟农,用覆膜技术保墒,像照顾婴儿般呵护每株烟苗。最震撼的是百色平果市,当地调用12台大型抽水机,从右江昼夜不停抽水,水龙带在田野间蜿蜒数公里,宛如绿色长城上的生命输送带。

科技力量成为抗旱奇兵。在南宁横州市,无人机喷洒抗旱剂为茉莉花保命;钦州灵山县的荔枝园,智能滴灌系统精准控制每棵树的水量。而最动人的,是那些在烈日下奔波的送水车。在桂林阳朔县,消防车每天穿梭在村寨间,为留守老人送去"及时雨";在玉林博白县,志愿者用三轮车给缺水学校送水,孩子们捧着水杯的眼神,比山间的清泉还要清澈。

广西气象局的最新预报显示,未来30天全区降水量仍偏少1-3成,仅桂西北有零星降雨。这意味着抗旱将是场持久战。在南宁市气象局,首席预报员指着卫星云图忧心忡忡:"副热带高压依然强势,即便有降雨也是'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面对旱情,专家呼吁建立"气候韧性农业"。广西农科院提出"错季种植+节水灌溉"模式,在干旱地区推广耐旱作物;水利厅启动"百库千塘"应急补水工程,确保春耕用水。而普通农民也有自己的智慧:在崇左,蔗农们将甘蔗间套种花生,既保墒又增收;在百色,芒果园铺设反光膜,既保水又提质。

站在龟裂的田埂上,望着远处抗旱的乡亲们,我突然想起村口那棵百年古榕。它的根系在地下绵延数百米,却依然在旱季落叶求生。人类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过度依赖"天公作美"时,是否也该像古榕那样,将根系扎得更深,将视野放得更远?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象灾难频繁,可是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这近半个世纪以来的高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我们建起了一座座崭新的现代化城市,我们建起了全世界最大的工业体系,可是这究竟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呢?

尤其是大基建,到处都修建高速公路,到处都开垦荒地,中华大地早已经变得千疮百孔,凡是风景优美的风景区,一般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或者是人类对大自然影响很少的地方。

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从某种意义来说,人也是大自然的产物,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的必经之路,最终我们都会回归大地,化为尘土。

所以,我们对大自然应该有足够的敬畏之心,应该和谐共生。

这场旱灾,是大自然的警示,也是人类的考题。当我们在清明时节祭奠先祖时,更该思考如何留给子孙后代一个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家园。毕竟,真正的文明,不在于征服自然,而在于与自然共生共荣。

来源:科学小能

相关推荐